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初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317461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初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初探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吴明媛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随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培养小学生提高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使人感受到科学课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新变化,执教者如何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有机地融入在教学之中,赋予教材新的活力,成为每位科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一、深入挖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经过对新教材的研究后,笔者以为新教材教学内容开放性较大,教师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整合,灵活地使用能够说话的“活

2、教材”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不是一成不变使用教材,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失去对自然科学探索的兴趣。二、创设情境,启迪性地发展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而实践证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是开启学生好奇心的有力工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发展学生思维,通往学习天堂的一条捷径。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良

3、好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是启迪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二是创设故事情境。儿童喜欢听故事,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是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三是创设实验情境。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老师在课前通过准备多种器材,如橡皮泥浮起实验、小船载重实验、潜水艇上浮或下沉实验、鸡蛋上浮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办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体验,活跃性地激发兴趣实践出真知,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和做两个过程的结合,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发现,尽可能多地为学

4、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实验,激活学生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体会到学科学的无穷乐趣。 例如,开课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使水槽里的橡皮泥浮起来,放手让学生亲自实验,在实验中体验和发现上浮材料的特点,用橡皮泥捏小船,进行载重比赛,既活跃了气氛又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了知识,这种亲身体验式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转变角色,关注性地参与学习从新课改的要求看,教师的角色是扮演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2者与促进者,新的科学课程强调的是“做科学” 、 “懂科学”的实践教育,而不是“读科学” 、 “听科学” 、 “记科学”

5、 、 “看科学”的呆板教育,在探究性地实验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探究状态,扮演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在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时,要学生打成一片,查看学生的实验过程,并适时适当的加以指导,扮演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想法或做法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不能将已有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共同分享探究的乐趣,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尽力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对前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作者:易玉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9 更新时间:2007-6-21 小

6、学科学教育是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得出科学结论、探索自然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在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接受学习方式,可以高效率地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但是,如果“接受性学习”作为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变得只会接受,不会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缺乏,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则意味着失去赖以进步的动力。 一、传统教学中“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具有相当大的“被动性”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首要解决的是学科课程上面罗列的一些问题,被动地接受问题的答

7、案,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热情,学习成果毫无创造性,从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1、学习能力缺乏。表现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越来越低。2、学习志趣被动。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视野狭窄,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解释不清,一知半解。3、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不注意安全用电会引起火灾,甚至有的学生竟认为凡是火灾都可以用水来扑灭。而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性学习,主张在一个学习课题的统领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通过主题将学生在学习中所“体验”的文化内容整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行为进一步完善,并由此获得预设的经

8、验。它是一种由“课题研究-体验、经历过程-发展”的过程。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教师教学用书指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是说使学生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做、去想、去研讨,甚至去玩,寻求结论,发现一些他们原来不知道、不了解的自然事物和科学道理,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兴趣和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每一个问题的假设和预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注重的是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活跃性,积极开动脑筋,猜想参与正是一个最佳的思维锻炼场所。通过师生之间的活动参与,

9、自由动手做实验或者小组合作做实验,提炼出表面现象,在汇报时教师大胆让学生说,大胆让学生猜测,从而把表面现象上升到事物本质的东西,在经过多次试验的检验,得出结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2、正确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老师指导的关系3探究性学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当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素质。但无论哪个阶段的探究都可能伴随有疑惑、阻力、紧张、艰辛、兴奋或喜悦,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应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引导。不过,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很难。因为科学课

10、程知识本身包罗万象,其知识也是包含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不可能用几张表格或问几个问题就能知道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这些知识很大一部分是学生课外学到的。在科学课中应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说,从中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站好起点,把握好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指导,何时介入,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3、给学生亲历探究和开展反思的机会,正确对待学生的原始观念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的,他们对许多问题都已经有过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但这些看法中有些不够全面、深刻,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例如: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学生会认为重的物体先落地;衣服保暖是因

11、为衣服能产生热量仅仅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常常是半信半疑,甚至想不通,只有通过进一步的亲身探究,让他们亲自发现自己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与事实之间的不一致,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审视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是“顺应”与“同化”两方面的统一的过程,这种构建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的过程。象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指导学生做实验:把两个大小不同(差别明显)的铁球同时从高处放下,观察两个铁球落地的情况,从而得出轻重物体同时落地的结论。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探究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

12、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当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走弯路,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明白科学研究的不容易、科学道路的不平坦5、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落实在标准中指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可以有多种表现,但主要应该集中在科学学习、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 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落实不能像知识技能一样,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练习、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这些

13、体验和感悟,有些是小学生当场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的;也有些是小学生当时并没有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的他们的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这种进程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显示出来。在加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 “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正日益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理念下科学学科教学亟待需要的一种更好的、更适合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式。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浅议培养新一代公民的科学素养,必须改革小学科学教育。科学课程必须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

14、习科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断地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1、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做科学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个特色。科学教育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从前一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也许有人要问:小学一年级学生如何探究?小孩子有没有探究能力? 应当明确,探究不等于4科学探究,探究也不等于研究。探究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教学途径,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提出:教师应鼓励儿童动手、动脑 ,做科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鼓励儿童通过

15、动手动脑学科学。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情境,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资源,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是学生自己提出,实验过程同样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等。2、培养科学精神、态度尤为重要科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对事实和经验的高度尊重,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事实最为重要,证据是说明事物最有力的根据,尊重事实是最起码的科学态度。同时要重视每一个孩子对事物的解释。从小注意培养孩子形成对

16、事物的独立看法,进行有根据、有条理的思考。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交流能力的培养从来被认为是语文课的职责,而其他课程却很少提及。传统理科教育所传授的交流手段是极其狭窄的,往往仅限于纸面上的公式推导或计算,而科学教育中的交流应当包括学生能准确、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科学思想,正确运用科学术语,具有一定的说理能力。通过与别人交换看法,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改进自己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并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3.发挥学生的特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科学课教学第二课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手动脑、发挥个性特长的新天地,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增长见识,扩大视野,拓宽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启示,接受教育。课外,各班成立科学课兴趣小组,开辟科学教学园地或自然角。指导学生课外认识一些事物,观察自然,深入持久的做好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