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讲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317303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讲义(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讲义第一篇 工厂总平面目的:解决好1功能布局2交通运输3工程技术管网4绿化美化第一章 工厂总平面布置布置工厂总平面:需要考虑(1) 本厂布局的合理性(2) 厂在城市规划所处的地位和作用(3) 厂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和影响第一节 工业企业在城市中的配置一 影响工业企业在城市配置的因素(1) 企业的工艺及其生产特征A以体积大、重量大的材料为原料的要接近原料产地。B企业规模大、占地大或散发有害气体或爆炸危险C企业要求洁净环境(2) 企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程度(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3) 工业企业的运输量及其运输方式A货运量大铁路运输专用线公路运输专用线干扰居住区(4)工业企业用地规

2、模的大小(大 占地百公顷以上小 10 公顷或小于 1 公顷 太大在一般城市受到一定限制。 )(5)职工的数量(人数多:女工多,要创造方便的上下班交通联系,合理布置公共福利和服务设施。二工业企业在城市的配置(一) 远离城市生活居住区的工业用地(1) 排放大量有毒物质(2) 大宗货运量的企业(3) 有爆炸危险、火灾危险、具有放射性物质(例大型冶金工厂、化工厂、石油加工厂)(二) 布置在城市边缘的工业用地(1) 排放有害物数量不多或不排放有害物质的企业可能敷设铁路专用线。(例机器制造厂、纺织厂)(三) 布置在居住区中的工业用地(1) 布置无害或者排放有害物极少,货运量不大不敷设铁路专用线的企业。(仪

3、表、电子、钟表、印刷、服装、食品)(图 1-1-1 3 页)第二节 工业区与工业小区(图 1-1-2 工业区布置 3 页)(图 1-1-3 3 页)(图 1-1-4 图 1-1-5 图 1-1-6 4 页)一工业区(一) 工业区的类型性质分类:冶金机械纺织 电子企业协作关系分类:1. 大型联合企业工业区2产品协作配置工业区3综合利用原料、副产品、三废的工业区4经济特区的新兴工业区(二) 工业区规划原则(1) 布局根据各个企业的生产性质、运输相互联系以及卫生安全等因素综合考虑。(2) 生产上密切协作的企业要靠近布置。(3) 各个企业能够方便的使用服务设施(维修、动力、存储)(4) 根据企业对环境

4、污染的程度设置卫生防护地带。(5) 污染重的企业远离居住区(6) 有防火要求和爆炸危险的企业,保证必要的安全距离。(7) 企业布置要方便职工上下班(8) 考虑工业区的远期发展。(三) 工业区的布置形式1带状布置 (图 1-1-7 5 页)(1) 工业区沿公路布置,铁路专用线一般从工业区后侧引入(2) 特点:A。铁路与公路不交叉。B职工上下班方便,不穿越铁路线2块状布置(图 1-1-8 5 页 一般布置大型联合企业)二工业小区A 小区中,各企业之间密切协作,可以有共同的辅助设施(动力供应、仓库、运输设施、生活福利、办公、以便节约工业用地及基建投资。 (图 1-1-9 6 页)B 小区进行功能分区

5、(生产区、辅助区、动力区、仓库区生活福利设施及科教机构区)C 分析各企业的运输量及运输方式,解决好交通组织。D 污染严重的企业,远离居住区的用地,人流量大的企业应靠近居住区(图 1-1-10 6 页)(图 1-1-11 工业-居住综合区布置)第三节 工厂总平面区划及布置原则一总平面的组成(一) 生产工程项目(二) 辅助工程项目(三) 动力设施(四) 仓储(出)工程项目(五) 行政管理及生产福利 7 页二 厂区的功能分区A 工程项目按其在全厂中的作用及生产特征分类按区段布置。B 功能分区1 生产2 辅助3 动力4 仓库5 厂前区(图 1-1-12 8 页)C 功能分区特点 1 厂前区与城市干道衔

6、接2 厂前区侧边或后边布置冷加工区(污染小)(生产工人多)3 冷加工区其下风向的位置备料区 (热加工区提供生坯料)4 热加工区要远离生活居住区5 动力区宜在负荷中心6 仓库一般在厂后部分,靠近汽车或火车入口处。(图 1-1-12 8 页)三总平面布置的原则(一)满足工艺流程要求(图 1-1-14 9 页)(图 1-1-15 9 页)(二)合理地组织货流和人流(图 1-1-16) (图 1-1-17 10 页)(三)节约用地(总平面紧凑,减少各种线路和围墙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讲方法:1 建筑外观规整简洁,面积、大小、形状与道路网形成的区一致(讲)2 恰当地确定建筑物、构筑物的间距(表 1-1-2

7、11 页)3 厂房合并(生产流程短捷、缩短道路(图 1-1-19 12 页)(从 15.7 公顷降到 7.4 公顷)4 增加建筑层数三 满足卫生、安全和防振要求1 根据风向频率玫瑰图进行设计(主要考虑夏季主导风向)2 居住区与污染源之间设卫生防护带(保持一定距离)3 厂房平面矩形,应将厂房的纵轴与夏季主导风向垂直或大于 45 度并与其它平行厂房保持一定间距。(图 1-1-22)4 厂房为凹型或山型,主导风向应吹向缺口,并与缺口的纵轴平行或成 45 度。5 有明火和散发火花的车间在易燃车间的下风向。6 厂房四周应设消防通道,厂房四周不需设道路,可保留大于或等于 6 米的平坦地带7 精密、洁净车间

8、应远离污染源,并位于其上风向。(五)考虑地形和地质条件1 组织雨雪水排除,减少施工土方量2 地形是山坡时,常顺着等高线布置总平面的长轴或建筑物的长边及道路(图 1-1-23 14) (图 1-1-25 )3 传统经验“小坡筑台”大坡筑楼图:(六)考虑扩建,为工厂的发展留有余地(图 1-1-28 16 页) (图 1-1-29 16 页)四总平面的技术经济指标1 总平面的技术指标表示方式:(1)占地面积(2)建筑系数(3)厂区利用系数2建筑系数= 书上 17 页3利用系数= 书上 17 页(表 1-1-3 17 页)第二章 交通运输布置A 工厂的运输方式:(1)铁路(年运输量超五万吨可考虑或产品

9、的重量和质量必须铁路解决。(2) 无轨道路(3) 水路(4) 其它:架空索道连续悬挂链 运输带B运费比较:水路公路第一节 铁路运输布置1. 铁路运输特点:A.速度快、运费低B施工期长,一次投资高C适用于货运量大,需要远程运输。一 铁路在厂区的布置A线路的走向根据工艺流程的要求确定B使车间的运输线路最短,避免交叉和往返,不与人流路线交叉,不可避免交叉,人流大、货运量大,则设立交。C线路布置注意节约用地D铁路占地面积的计算:单线 5 X 长度双线(5 +两股中心线的距离)长度(一) 铁路的布置方式(1)铁路进厂的角度的确定:与厂区纵轴成角 占厂总面积90 度 20%60 度 11-16%65 度

10、最理想平行 10-13%(规模大厂)(图 1-2-2 19 页)(2)厂内铁路布置方式1尽端式 (图 1-2-3 20 页)(特点:铁路与人流平行不交叉,车辆往复倒车多咽喉区的货运量过于集中.2贯通式 (特点:通行能力强,运输连续性大)(图 1-2-4 )3环状式(特点:适用于厂区宽阔车间之间运输量大的企业。 )4混合式:尽端式和环状式的混合贯通式与环状式的混合(图 1-2-6)布置方式的选择:考虑工艺、货运量、车间仓库数量、地形人流 (二) 厂内铁路与车间仓库的连接1 铁路与车间的连接方式A线路布置成:贯通式 (图 1-2-7 A 21 页)尽端式 (图 1-2-7B 21 页)跨越式 (图

11、 1-2-7D 21 页 0(两车间距离须 70 米以上)B尽端式铁路引线长度(图 1-2-8 22 页)2铁路与仓库的连接方式A连接方式(图 1-2-9 22 页)B仓库站台的高度和宽度(图 1-2-10 22 页)C有时将仓库(漏斗仓)设在高处、铁路设在漏斗仓下面。二厂内铁路线的一般技术要求(一) 建筑界限A 不同机车型号直接建筑接近界限尺寸(图 1-2-11 23 页)B 铁路中心线与建筑物、道路的最小距离(图 1-2-12 23 页)(二) 线路间距A 一般情况,铁路中心线之间的距离采用标准间距 5 米,有困难时最小距离 4. 6 米。(三) 曲线半径(铁路)A正常情况不小于 200

12、米,困难时可采用 180 米B同向曲线 (图 1-2-13 24 页)异向曲线C两曲线段之间插入直线 f,f 最小长度见(表 1-2-1 24 页)D装卸线设置平直线有困难,纵坡不应陡于 2。5%曲线半径增大至 500 米。(四) 纵向坡度A 电力、内燃机车不陡于 3%。(五) 道岔A道岔型号 7 8 9 12 18 24B8 号道岔,它的道岔角度为 1/8(直角三角形的高 / 底边长)之比。 (表 1-2-2 25 页)(图 1-2-14 图 1-2-15 25 页)C车速快,道岔号数大D渡线(两条路线的道岔连接线)(为占地小,可做成曲线)(图 1-2-16 图 1-2-17 25 页)(图

13、 1-2-13 表 1-2-1 24 页)E进入厂区的铁路线,考虑到机车调车须有一段直线约 40 米然后才能出岔。第二节无轨道路及其它运输方式的布置一 无轨道路A运输工具:汽车 B. 道路: 最小曲率半径 9-12 米 电瓶车 最大纵向坡度 8-10%手推车(一) 厂内道路的布置1 满足运输,尽量减少道路面积2 道路布置分:环状式(联系方便,通畅路面多)尽端式(设回车道,供车辆调头)(图 1-2-18 26 页)3 道路宽取决于车辆的通行量和车辆的类型4 道路的地位和功能分:主干道次干道消防车道车间引道人行道5 车道宽度:单车道宽 3.0-3.5 米(注意会让车道)(图 1-2-19 26 页

14、)双车道:至少 5.5 米一般 6,7 米消防车道:至少 3.5 米人行道宽: 1.2-1.5 米1 米(两个方向低于每小时 100 人)人流集散场地按每个座位 0.15 平方米/人。(二) 道路布置的技术要求1 厂内道路转弯处做成圆角,转弯半径 9-12 米(小汽车、卡车)2 交叉口的一定范围内不应设置建、构筑物和种植树木(开阔的视野)3 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图 1-2-20 27 页)4 仓库、堆场或车库应设置停车场(图 1-2-21 28 页 解放牌卡车)5 纵向坡度:汽车最大 8% 弯道折减,特别困难,不宜大于 10%。手推车小于或等于 3%电瓶车小于或等于 4%6 平原、为排水,厂内道路坡度 0。3-0。5%7 道路断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