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智力更新及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汇报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315948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智力更新及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智力更新及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智力更新及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村智力更新及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村智力更新及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智力更新及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智力更新及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汇报(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智力更新及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按照中央和市的要求,坚持正确领导,狠抓部门配合,狠抓责任落实,同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强化基地认定,实行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工转岗就业率,使农民务工收入稳步增加。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农村智力更新情况(一)基本情况:我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市西部,距110 公里,境内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生态示范县” 、国家级旅游县、国家级产粮大县,素有“之乡” 、 “之乡”的美誉。全县设 24 个乡镇(2 个街道办事处) ,辖 242

2、 个行政村,幅员面积 1389.4 平方公里。总人口 92 万,其中农业人口 76 万人,农村劳动力 40.2 万人,耕地面积 42488 公顷。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在农业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先后曾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工程,着重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技术培训,依靠科技,培育特色,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XX 年,实现农业增加值 13.7 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 3483 元,增长 11.7%,粮食总产量达47.3 万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 48.8%。(二

3、)文化结构:我县农村人口 76 万人,其中男性 41.8万人,女性 35.2 万人,男女性别比约为 1.2:1;大专以上学历 3026 人,占农村劳动力的 0.8%;中专及高中学历55074 人,占 13.7%;初中文化 218286 人,占 54.3%;小学及以下文化 125614 人,占 31.2%;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培训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 12000 人、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 162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686 人、实施农业科技入户 XX 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5000 人。(三)年龄结构:我县农村劳动力 16 岁-30 岁 12.9 万人,占 32.1%;31-45 岁

4、 15 万人,占 37.4%;45 岁以上12.3 万人,占 30.5%。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一)项目实施情况1.劳动力资源状况我县总人口 92 万人,农业人口 76 万,农村劳动力40.2 万人。至目前止,我县通过内转外输共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 20.8 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 51.8%。留在农业的劳动力 19.4 万人,占总劳力的 48.2。而留在农业的 19.4 万劳动力中扣除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我县还有约10 万人亟待转移就业。2.项目完成情况到目前止我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 20.8 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 20686 人,转移就业 19774 人,转移就业率 95.6%,其

5、中 XX 年培训 10744 人,转移就业 10421 人;XX 年培训农村劳动力 9946 人,转移就业 9353 人。我县通过公平公正的招标方式认定定点培训机构 35 所,两年来共举办培训班371 期,培训专业有:汽车驾驶员、焊工、车工、缝纫工、采矿工、计算机操作员等 25 个专业。(二)主要做法按照“抓培训、强素质,重输出、增收入”的思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提高转移意识,优化就业环境,实行积极的转移就业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大规模转移,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1.强化组织领导、部门联动我县县委、政府十

6、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把它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从领导、政策、资金、项目加大力度,成立了大足县劳务开发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挂帅,农业局、财政局、农办、劳动保障局、教委、科技局、建设局等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于农业局。各街镇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配备得力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同时,在村上设立了信息联络点,负责信息收集和反馈,初步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组织机构网络,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形成了政府调控,农业部门牵头,县直相关部门参与,各街镇乡具体实施的“劳务经济”产业链条,建立了“上下互动、责任共

7、负、合力攻坚、风险共担、各记其功”的运行机制。逐步改变了过去外出务工主要靠“亲带亲,邻带邻”或者是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的打工方式,使外出务工由零星松散型向有序化、规模化输出转变。2.严格基地认定、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培训机构。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实现资源重组、优化,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我县劳务办、阳光办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的要求,由培训机构报名申请,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认定原则,采取招投标及申报审核认定的方式择优认定了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 11 所职业学校和 24 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有效整合了全县教育资源。同时,积极引进外部办学

8、机构联合办学,提高办学质量。3.强化培训、促进就业我县各定点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 ,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有效的路子。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家政服务、汽车驾驶、计算机、缝纫、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4.特色引路、树立品牌我县是全国甲

9、级旅游开放县,大足石刻及龙水小五金驰名中外,在劳务输出上力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突出品牌,讲求效益。在课程设置上单设了石雕石刻、五金工艺品制作等, “石刻工艺师” 、 “五金巧匠”等品牌劳务已初俱模型,逐渐走俏于劳务市场。5.规范操作、严格监管一是全程监管。为保证培训转移学员的真实性,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办法执行,制定了培训转移全过程服务监管程序。二是严格资金管理。我县严格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的要求,采取免费培训、降低收费标准和收费培训三种形式,采用直补学员和直补培训机构紧密结合的方式。各培训机构也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健全财务管理制

10、度、建立专帐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去向县劳务办、财政局经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培训补助资金到人头,农民受益得实惠,奖励资金到学校。如:我县在对农村汽车驾驶员采取直补的方式,将县内符合条件的汽车驾驶学员统一到县劳务办,由劳务办核对学员身份,财政部门负责现场发放补助资金到学员手中(汽车驾驶员培训补助标准:a 照补助 500 元,b 照补助 400 元,c 照补助 350 元) 。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县劳务办专门将档案资料建设要求及所需资料明细纳入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办法之中,形成一种格式化的档案资料。同时建立了培训转移学员资源信息库档案。6.典型引路,扩大

11、规模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农民工培训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树立政府职能部门的良好外部形象,形成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良好氛围。我县对部分培训专业采取直补的方式,现场发放财政补助资金到培训学员手中,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村学员的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取得的成效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为推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效果表现在:一是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劳务收入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XX 年,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

12、11.8 亿元,占 gdp 的 17%,占农业产值的 50%,农民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37%,人均增收 145 元。二是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通过农民工的流动,大量富余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聚集,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一部分农民在城市里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固定的居所,变成了城市居民。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转化能力的提升,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加大,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不仅提升了农民的商品意识和效益观念,还有效开发和利用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进了农村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使传统农业向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发

13、展。(四)体会1.搞好宣传发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达 10 余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 11%,已成为我县农民快速增收的“瓶颈”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更多的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聚集,向非农业流动,培养成为合格的产业大军,是新阶段调整结构,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最直接的渠道和最现实的手段。促使更多的农民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择业观、就业观,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有序转移就业。我县劳务办、阳光办通过召开会议做宣传、进村入户做工作和充分利用两社、两网、一报等新闻媒介,科技赶场,召开院坝会,深入田间地头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转移就业各项政策的宣

14、传,让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真正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做到家喻户晓。XX 年,全县共发放宣传资料 30000 份,咨询人数 2800 人次,出动人员 320 余人次,车辆 34 车次,电视报道 7 次,报纸 12次,张贴挂图 105 张、标语 415 条、横幅 42 幅,举办座谈、培训会 65 次。2.抓好教育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一是提升培训质量。结合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我县相关定点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聘请市里专家、教授、企业老总等,采取现场观摩、现场指导、亲身示范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培训实效。二是开展多层次培训。围绕建筑、缝纫、纺织、机械、电子、园艺等

15、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校校、校企或校场(厂)联合办学,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点培训、定向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新机制。同时结合我县特色产业,开展了五金加工、摩配、石雕艺术、采矿等特色专业培训,确保了培训转移的质量。3.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输出环境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实施的有力保障一是优化转移环境。切实落实了培训补助、收费减免、输出奖励、回乡创业、维权保障等政策。联合司法、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问题,使农民工做到就业能安心、生活可放心、致富有信心。二是强化信息服务。构建资源调查体系,摸清劳动力资源状况,畅通信息渠道,为农民与用工单位架起沟通的桥梁。原创,尽在知音

16、 www.网络.com 网。4.采取有效措施,打通输出渠道、实现农民工有效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最终目的我县通过各级劳务开发机构、职业培训基地、劳务中介组织、积极加强与市内外农村劳务服务组织、中介组织、经纪人的衔接,互通用工信息,切实搞好传、帮、带工作,培育壮大有地域特点和亲邻关系的劳动力转移群体,努力扩大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的转移空间,促进劳务输出良性循环。重点是打通县内和县外输出两个渠道。在外输方面,主要开拓沿海各大中城市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包括家政服务、缝纫、旅游配套服务产业等,同时,加强与县外公司的合作,加大向县外输出劳务开发工作力度。在内转方面,重在开源。充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上岗培训。由于我县是全国甲级旅游开放县,旅游服务及五金制作劳动力需求空间大,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我县优质粮油、瘦肉型猪、枇杷、笋竹、冬菜调味品五大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工人行业的比重逐渐增大。(四)存在的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