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试实验操指导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314457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试实验操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试实验操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试实验操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试实验操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试实验操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试实验操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试实验操指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食物到哪里去了实验目的: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材料:试管两支、试管架一个、大烧杯一个、稀碘酒、温水、稀淀粉液、塑料口杯、滴管、小烧杯实验步骤:1、取两支试管,分别向两只试管加入等量的稀淀粉液,在其中一支(1 号)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约 37 左右的温水中。2、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加入 2-3 滴稀释的碘酒,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实验分析: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液变蓝。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如果时间不够,加

2、入唾液的试管中淀粉没有反应完全,则也会显蓝色,但蓝色比未加唾液的试管中的谈。 )结论:唾液确定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嚼馒头时,感觉有点甜就是这个原因。注意:1、两只试管加的淀粉液要等量。2、记清哪个试管加了唾液。3、取唾液而不是唾沫。2、我们的呼吸实验目的: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实验材料:水槽、集气瓶、玻璃片、橡胶管、水、火柴、废物桶、废水桶实验步骤:1、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取一只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严,倒立在水槽中,然后把玻璃片移开瓶口。把胶管一端伸入集气瓶内,用手扶住瓶子,从胶管另一端向瓶内呼气。待瓶中气体充满后,在水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然后将瓶子从水中取出,口向上放在桌子上

3、。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伸入瓶内,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实验分析:由于呼出的气体中含氧量比空气中少,所以火柴燃烧变弱,待瓶内氧气消耗尽,火柴就熄灭了。到底呼出的气体是什么,需要进一步实验。实验材料:澄清的石灰水,玻璃直管、玻璃弯管、橡胶塞、集气瓶实验步骤:1、在集气瓶内倒入一些澄清的石灰水,并用带玻璃弯管和直管的橡胶塞塞紧,经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观察现象,经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实验现象:经过弯玻璃管吸气时,石灰水没有大的变化。经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时,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分析

4、:人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经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时,石灰水变浑浊。结论:人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注意:1、燃烧的火柴伸入瓶内,不是扔进瓶内 2、用过的火柴扔进废物桶 3、吸气用弯玻璃管,吹气用直玻璃管。3心脏和血管实验目的:自制简易听诊器,感知心跳实验材料:长胶管、玻璃漏斗、秒表实验步骤:用漏斗和胶管套在一起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听诊器。将漏斗扣在胸前心脏部位,将胶管另一端插在耳内,是否能捉到心脏在跳动?实验现象:确定听到心脏在跳动注意:漏斗要轻拿轻放,以防损坏4脑与神经实验目的:看看谁的反应快实验材料:硬币、尺子实验步骤:1、沿一枚硬币的外轮廓在一张纸

5、的不同位置画 6 个圆,随意给这几个圆标上 1-6 这几个数字。再次拿起硬币,按照数字顺序依次摆放在这几个圆上。2、一人任意说出一种人体器官的名称,另一个迅速指出其位置。3、手指与尺子的零刻度持平,准备捏住尺子,记录尺子掉下时捏住的刻度,这个距离可以说明自己的反应速度。实验现象: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稍微慢一点。实验分析: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通过神经报告给脑,脑下达的命令通过神经传达给人体各部分。结论:脑是人体的“司令部” ,上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 。注意:1、实验时必须精神高度集中,做到将眼睛看到的现象迅速传递到大脑,大脑用最快的速度作出反应,并把“抓住尺子” “指五官”

6、“按照数学顺序摆放“的命令立即通过运动神经传达给手指,手指迅速作出反应。5凸透镜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材料:凸透镜及支架、纸屏及支架、蜡烛、火柴实验步骤:1、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放在桌面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2、适当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可以看到蜡烛的像?像是什么样的?3、研究:像的大小可以变化吗?有什么规律?实验现象或结论: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注意:做此实验时,室内光线不能过亮、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必须在一条直线上。6

7、、保护眼睛实验目的:眼睛成像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两个凸度不一样的凸透镜及支架、纸屏及支架、蜡烛、火柴。实验步骤:1、把点燃的蜡烛,凸度大的凸透镜、纸屏依次放在桌面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调整距离使纸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的像。2、再把点燃的蜡烛、凸度小的凸透镜、纸屏依次放在桌面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调整距离使纸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实验分析:人的眼睛是靠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

8、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的眼睛晶状体调节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就会疲劳,失去调节能力,看远处的物体就会模湖,这就是近视。注意事项:实验时,室内光线不能过亮,蜡烛、凸透镜、纸屏必须在一条直线上。7、潜望镜的秘密制作目的:制作潜望镜制作材料:硬纸板、两小块平面镜、双面胶、剪刀、小刀或牙膏盒制作步骤:1、在硬纸板上画出潜望镜的制作图(P92 教参) ,沿图纸的外轮廓剪下。2、用小刀刻出上面的进光口,下面的嘹望口,以及上下两个插平面镜的口。3、沾图纸的虚线折叠,用双面胶粘住。4、插入平面镜。(或用牙膏盒做) 。注意:潜望镜里面有两块平面镜,都

9、斜角(或 45)放置。8、种子发芽了实验目的: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材料: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碟)实验步骤:1、准备两份大豆、两个瓷盘(一个有水、一个没水) 。在每个瓷盘内放入相同数量的大豆。2、把这两个瓷盘放在室温相同的地方,有水的瓷盘内用一块棉纱布盖上。3、坚持每天把棉纱布用清水洗干净,再盖好。每天坚持观察并做好记录。实验结论:大豆发芽需要水注意事项:1、水不宜过多。2、过程中要根据情况不断加水,尽量使瓷盘中水保持不变。3、选择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不处在休眠期的种子。实验目的: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实验材料: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碟)实验步骤:1、准备两份大豆、

10、两个瓷盘、瓷盘内倒入相同适量的水。在每个瓷盘内放入相同数量的大豆,并覆盖棉纱布。2、把这两个瓷盘一个放在室温环境中,一个放到冰箱冷藏室中。3、每天坚持观察并做好记录。实验结论:大豆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注意事项:1、水不宜过多。2、过程中要根据情况不断加水,尽量使瓷盘中水保持不变。3、选择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不处在休眠期的种子。9 斜面实验目的: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实验材料:测力计、长方形木板、小木块若干块、小车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竖直提小车、读出测力计数值2、在长木板的一端垫一块木块搭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向上拉小车,使其匀速运动,读出数值,并记录下来。3、在长木板的一端垫同样的两、三、

11、四块木块搭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拉小车,使其速运动,读出数值,并分别记录下来。4、对比分析所得数据实验结论:竖直提小车用的力最大,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斜面有省力作用,坡度越缓越省力。10杠杆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作用实验材料:杠杆尺及支架钩码实验步骤:1、把杠杆尺及支架安装好,调节杠杆尺,并让杠杆尺平衡。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两个格的地方各挂一个钩码。3、在杠杆尺左边两个格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右边一个格的地方挂四个钩码。4、在杠杆尺左边两个格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右边 4 个格的地方挂一个钩码。5、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

12、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实验现象:杠杆尺平衡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11 滑轮实验目的:研究滑轮的作用实验材料: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细绳、钩码、测力计、金属棒、支架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测出竖直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2、把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把绳子绕在定滑轮上,挂上一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下拉动(或用钩码代替) ,记录力的大小。3、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金属棒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挂上一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上拉动,记录力的大小。4、在滑轮组上挂两个钩码,用测力计拉动(或用钩码代替) ,记录力的大小。5、把 2、3、4 的数据与 1 的数据作比较。实验结论:1、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只是改变了用力的方向。2、使用动滑轮时,省力,但没有改变用力的方向。3、使用滑轮组时,既省力又改变了用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