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工作总结-闻鸡起舞奔小康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262012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工作总结-闻鸡起舞奔小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乡镇工作总结-闻鸡起舞奔小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乡镇工作总结-闻鸡起舞奔小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乡镇工作总结-闻鸡起舞奔小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乡镇工作总结-闻鸡起舞奔小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镇工作总结-闻鸡起舞奔小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工作总结-闻鸡起舞奔小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镇工作总结-闻鸡起舞奔小康*乡位于县境最南端,是漾濞的“南大门” 。地处两地(大理、保山)四县(漾濞、巍山、永平、昌宁)结合部,东与巍山县马鞍山乡隔漾濞江相望,南与保山市昌宁县接壤,西与永平县龙街镇相连,北与本县龙潭、瓦厂两乡毗邻。面积 143 平方千米,境内最低海拔 1174 米,最高海拔2411 米,下设新寨、*、菜白、达村 4 个村委会 38 个村民小组。人口 5066 人,居住着彝、汉、白等 5 个民族,彝族占 81.88%。乡人民政府驻地吉阿路,距县城 103 千米。本乡居白竹山南。除东北、西南两部较高山区外,大部分地区燥热少雨,海拨 1400 米以下可产双季稻,居民点和农田分布在

2、海拔 12002200 米山地间。产稻、麦,多芭蕉和柑桔。*是彝县的“歌舞之乡” 。走进*,就仿佛置身于歌舞的海洋,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极富时代感的歌舞气息。这里的彝族打歌、山歌对唱、牛歌、民间刺绣工艺等传统民族文化,闻名遐迩,以其特有的魅力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XX 年 4 月,国院务新闻办公室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亲临*,对彝族打歌和民族服饰进行现场拍摄,制成电视专题片漾濞彝家 ,在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国际频道) “变化中的中国”栏目播出。该专题片集中反映了纯朴的彝族风情和全乡各族人民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奔小康的精神风貌;同年 7 月,中央电视台青少部节目组到*又对彝族打歌进行了拍摄,并于 10 月份

3、在中央电视台播出。XX 年 6 月,云南电视台“走遍云南”节目组也走进*,做了*彝族刺绣 、 *彝族山歌打跳两个节目,并分别于 8 月 16 日和22 日在云南电视台播出。昔日以自娱自乐为主的*彝族歌舞,现已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它的丰富和发展,是*世事变迁的缩影,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见证。彝县成立以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的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设自己的新家园。通过 20年的不懈努力,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

4、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求发展的信心和意识进一步增强,落后的思想观念和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全乡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XX 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人均3388 元,是 1985 年的 10.25 倍;粮食总产量 244.1 万千克,是 1985 年的 3.08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 1287 元,是 1985年的 6.87 倍。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针对基础设施滞后的实际,20 年以来,*乡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来抓。1、完

5、成了乡机关的搬迁和恢复重建工作。乡机关原址在老*,受水源等条件制约,从 1985 年下半年开始,乡机关陆续搬迁到了吉阿路即现在的驻址。1997 年 6 月,一场无情的大火将乡政府综合楼烧毁。随后,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投入 160 多万元,进行了恢复重建。XX 年又投入 23 万元,完善了乡机关大院的附属工程。XX 年投入 21万元完成了乡机关 268 米主街道和 97 米副街的路面硬化工程。通过 20 年的不断建设,如今的乡机关面貌焕然一新,“漾濞江南小镇”的雏型初现端倪。2、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 年来共修建农灌沟 27 条,修复加固水塘 8 个,建成小水窖

6、 500 多口。目前,全乡 90%的村民小组都建成了人饮工程。1992 年架通了高压输电线路,并通过两期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社社通电的目标,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的用电质量。1988 年,鸡龙公路的建成,使*有了直通县城的公路,现已实现了县乡公路弹石化。全乡 38 个村民小组,已有 34 个通了公路,村民小组通路率居全县乡镇之首。2000 年开通了程控电话,仅隔两年又开通了移动通讯。水、电、路和通讯“四通”的实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圆了*几代人的梦想。3、实施了新寨、达村两个村的重点村建设项目工程和鲁古箐、盘龙寺两个村民小组的温饱示范村建设项目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这些村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4

7、、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小湾电站移民搬迁的前期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二、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乡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始终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按照“稳粮、兴烟、促畜、大种核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发展思路,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XX 年全乡粮食总播种面积 14520 亩,粮食总产 244.1 万千克,农民人均产粮 508 千克,比 1985 年的184 千克增加了 324 千克。1、将烤烟作为一项富民兴乡的支柱产业来抓。自 1993 年开始种植烤烟以来,通过 10 多年的努力,XX 年全乡种烟户达

8、587 户,种植烤烟 2238 亩,烟农收入 286 万元,全乡人均 564 元,实现税收 58.7 万元。2、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以畜种改良为突破口,科学饲养和疫病防治为主要内容,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XX 年全乡肉类总产 53.4 万千克,畜牧业总收入 460 万元。3、将核桃产业作为富民兴乡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植,不断掀起种植核桃的高潮。XX 年末,全乡泡核桃面积 1.3 万亩,年产核桃 17.8 万千克,产值200 余万元。黄果、桔子、佛手柑等特色经济林果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规模。4、发挥热区优势,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XX 年种植经济作物 5803 亩

9、,粮经面积比例达6040,其中,红花、马铃薯、冬早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XX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1730 万元,财政总收入 186.3 万元,全乡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 244.5 万元。三、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1、教育工作有重大突破。*中心完小于 1989 年实施搬迁后,按照“集中规模办学”的思路,合并了菜白完小和吉村完小,现已建成为*乡九年制示范学校。20 年来,在州县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不仅拥有了两幢教学楼、学生住宿楼、食堂、教师住宿区,还有运动场、图书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等,占地面积和硬件设施

10、均达到了同类学校的先进水平。XX 年中考成绩有了历史性突破,两名毕业生分别被下关一中和大理州民族中学录取。XX 年,又投入24 万元完成了为民小学教学大楼建设,使该校成为了县内一流的村级校点。经多方争取资金还帮助为民小学、达村完小、九年制学校解决了饮水困难;认真做好“两基”年审复查工作,并通过了省州的复查验收。2、卫生工作成绩突出。*医院的医疗技术是远近闻名的,不仅为*乡群众服务,还吸引了邻近乡镇的许多群众到这里就医。特别是医院搬迁后,建盖住院部大楼,实施了放射楼建设工程,配备了 B 超、X 光机等医疗设备,使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农村卫生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同时,认真抓好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开展了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前期工作,深入开展“放心食品、药品”工程,认真做好传染疫病的监控与防治工作,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体系逐步完善。3、文化广播事业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高了。以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为核心,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加大广播电视普及力度,农村电视普及率达 70%,乡级机关还建起了广播电视“小片网” ,极大地丰富了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乡文化站综合大楼建设也在筹备之中。20 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人民家家有电器,户户住瓦房,正金鸡振翅图鹏程,闻鸡起舞奔小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