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1257032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兼及君子人格及其意义引子:现实人生与超越人生一、作为“仁义道德之师”的君子道德人格二、作为“仁义道德之君”的君子政治人格三、君子与小人及其道德和政治意义四、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在现实人生中,我们关注的是怎样对待我们生活中的遭遇,是一种当下的、此岸的、具体的人生,超越人生则关注我们到底在精神层面、在精神价值期望上、在终极人生认识上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换言之,现实人生显现的是一种事实化的、实然的人生,超越人生彰显的则是一种价值化的、应然的人生。在超越的、应然的人生上,孔子在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塑立过程中建构的是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的“君子理想型态” ,君子人格必须以在

2、社会机制中担任职务处理公共事务为目标,同时必须有充分的德性自觉,修养自己并教化百姓,这样的人生风貌也显现在孔子自己的一生写照中,虽然他为官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仍不断争取实现抱负的机会,并且对于已经为官的弟子又不断地告诫施政的道理,可谓从未放弃对公众事务的关心。对于自我的修养,孔子即以仁与礼为纲目的两端,仁是内心丰沛不断的普遍的人性关怀,礼是仁落实在生活事务的规范原则,仁必落实为礼,唯有在礼的遵守中那个质朴的仁心才能在人际关系之间获得恰当的份际,当然在现实事务上因着各种情况的差异与变化,即应有顺应情势的处理。总之,孔子的仁德与礼治的两端建立了中国传统君子人格的基本图像,形成最正面最明确的理想人格型

3、态。以下我们以论语为基础来建立对于君子人格的认识。在论语中,君子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仁义道德之君” ,如论语泰伯中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中的君子之所指;二是“仁义道德之师” ,即儒学者认为“生而知之”的贤能。同时,孔子谈论君子经常是与小人比照起来说的。所以,我们将对作为道德人格的君子、作为政治人格的君子以及君子与小人之辨分别述之,并同时对君子人格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作一些分析。一、作为“仁义道德之师”的君子道德人格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句话:“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把君子的品德综合如上。1、君子义以为质。孔子反复强调,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

4、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把利看得很轻,穷不失义,弱不丧志,并把义利之辨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儒家强调君子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鄙视那些只顾蝇头小利的人。重义轻利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贯彻到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就是重视道德境界的提高,反对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但这并不是说君子不懂得利与义的关系,一概反对利,而是强调正当谋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一再强调“见2利思义”, 如果不合乎义,则虽有利,亦不足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相对于义

5、,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甚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应把弘道作为人生的追求的最高目标,提倡精神追求重于物质享受。因此,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君子要还“博学于文”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孔子认为达到君子境界的子贱(论语公冶长 )和南宫适(论语宪问 )都是些尚德之人。作为君子,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从而“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 。2、君子礼以行之。儒家所说的礼,是指作为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一套生活行为准则。守礼,社会才能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局面,实现上下和谐的

6、社会环境。所以,遵守“礼”是君子最首要的要求,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第六 ) ,如果行为处世只知动机上的善意,却不知遵守一个人际互动中的份际的话,那么在社会活动中将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冲突与争执,这就是不智的行为,孔子警告说:对人恭敬却不重分寸,就会反而因过度恭敬而举措多余,不必要来礼的时候还一直多礼,这就浪费大家的时间了。做事谨慎是对的,但是不重视情境的需要、不知以礼节之,就会反而显得胆小怕事,令人讨厌。勇于任事是应该的,但是不重视适度的礼节份际,就会破坏大家共事时的和谐气氛,而显得自己是一个鲁莽无礼之徒,造成别人做事的麻烦。直

7、爽耿正是对的,但是若不知道别人的处境,只是一昧地直来直往,那么对于他人的生存将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使自己非常不受欢迎。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泰伯第八 ) 。具体说,君子遵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辞让谦和。 论语八佾中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为人处世方面,君子与士是这样做的:“君子周而不比” (论语为政 ) 、 “和而不同” 、 “泰而不骄”(论语子路 ) 、 “矜而不争” (论语卫灵公 ) , “切切偲偲,恰恰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同上) 。(2)恪守本份。君子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制的要求

8、,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此,他“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论语泰伯 ) ,可以“固穷” ,能“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 ,是为有礼守节,不易志;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 ) ,是为知礼守本,不逾矩。(3)仁德风范。君子有礼,因为他能“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 。可见守仁才能行之以礼。对于君子之“仁” ,孔子有“仁者不忧”的说法(论语宪问 ) 。他认为“内省不疚” ,是以“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 ) 。关于“仁”,这里要特别提出来。因为,君子的追求绝不是独善其身,而

9、是兼济天下,“仁”做为君子最根本的品德,它的实质就是爱人 ,即爱亲人、爱他人、直至爱一草一木、天地万物。行“仁”要从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做起,进而推广到他人和社会。所以,君子仅修身是不够的,还应“修身以安人”、“修身以安百姓”,把仁德推广于天下,济世安民,实现爱民、惠民、利民、富民的目的。平时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君子应具备的品德。一个理想的君子人格的生命写照,是不为谋求自己的生活利益,而只关心公众事务,并且谨言慎行,希望作为社会的典范,一切行谊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如其言:“君子食无求饱,3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 ”(学而第一 ) 。孔子说这就是好学,而儒者的好学当然就是学仁。孔子又说,生活中的富贵贫贱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仁德的遵从与否,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以仁德的胸怀来面对世事,这就是儒者对于一个理想的君子人格的要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第四 ) 。仁是君子的内在品德,必须要具体地展现出来,孔子有一段话是赞美子产的君子风范,他说子产自己的行为恭正有礼,对君王敬重有礼,对百姓的照顾务使其能有好的生活,在劳动民力的时候,一定是为公益之事才去役使的,这就是

11、一个良好的担任公职者的行为写照,也就是一个理想的君子人格应该展现的风范,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四道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第五 ) 。君子是仁德的执着追求者和克己的典范。在儒家道德体系中,仁是最高德目,又是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界标。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小人本性嗜利,根本与仁无缘。君子虽说不一定必然达到这光辉的顶点,但“君子之行仁也无厌”(荀子非相),能在仁德的追求中锲而不舍。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他们善能以身作则,“克己复礼”,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这既是仁德的要求之一,

12、也是达到仁的修习途径。因之,“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默觚下治篇),“修内”而“让外”,只关注自身德行完善与否,从不在意他人的评论。他们“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荀子非十二子) 3、君子孙以出之。孙同逊。君子孙以出之体现在他注重做而不说或先做再说。子贡问君子时,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就是此意。论语中常提到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孔子把“古者言之不出”归于“耻躬之不逮”(论语里仁),所以君子只会“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13、),正所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时常提醒有理想的君子在社会实践时的谨言慎行之道,这是基于他对人性的透彻所亲身体悟出来的,孔子在这方面的话语不少。“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第九)。“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第十四)如果大环境是可以让我们施展抱负的话,那么我们立身处事与应对进退就应该更加地谨慎恰当,务求民众福祉与社会教化双美并行,如果大环境中充满了小人得志与好人的陷阱的时候,那么立身处事仍然要守道正直,不可妥协,但是在言语之际就要非常小心地注意会不会被人家拿来当话柄而正中下怀了。孔子又说:“子曰:贤者辟世,其

14、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宪问第十四)。社会中是充满了陷阱的,对于周遭的小人的防范是时刻要注意的,在不好的时代、不好的国家、组织、机构要小心防范小人的伤害,在小人面前要注意他的心思欲望所显现的细微的企图,在对谈之际要注意言语上的谨慎,莫要一时口快得罪小人而遭受莫大的伤害。孔子又说:“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第十五)对于同守正道的人,该说的话要实时告知,否则对义人不义,你可能害他作出错误的决策,而对于小人,有些话是不该说的,你因为谄媚或自保而说了,造成社会的伤害或民众的受害,那你就很不应该了,有智慧的君子应该不失去结合君子的机会也不

15、会发生讲错话的情况。孔子又说:“侍于君子有三愆(音,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4谓之瞽(音,盲人)。”(季氏第十六)在面对好人的时候,该讲的话就要讲,但是有几种情况是不适合发生的,在情境上还不到该提的事情,自己因为爱表现就拼命地谈起,这就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而当事件的进行已经到了该把一些状况让大家知道的时候,自己又因为私心想要从中取利而不实时告诉大家,这就犯了小人隐藏私心的坏心眼的毛病。总之,说话一定要看情势,因为社会的互动是一个复杂的力与利、公与私、善与恶、功德与灾祸的场域,有智慧的君子时刻警觉,随时掌握,作为周围的学习者,就应该更加谨凛,见机观色而动。

16、4、君子信以成之。孔子用“文、行、忠、信”教导学生,他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因此,儒家讲求君子要守信誉。当然守信不是不求变通,应做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因此“君子贞而不谅”。诚信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一个根本准则,所谓“信”,就是信用,即言行一致、恪守诺言。君子重诺笃信,提倡“言而有信”, 把忠信作为立身之本,“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诚信有二义,一为言行一致,行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二为讲信用,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没有诚信,言行表里不一,为君子所不齿。君子能把握一个“诚”字。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二十章)这里说的“诚”含有真实无妄、坦然无欺、恒久不怠等多种意义,作为道德修习过程中的一种高级精神境界,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