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经济常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253974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经济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务员经济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务员经济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公务员经济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公务员经济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务员经济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经济常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观经济一、 市场主体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而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最终成为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的法人,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最终确立奠定微观基础,要达到这一改革目标,关键是确立企业的法人财产权。2.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企业资产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资产所有者的有限财产责任制度; 法人财产制度; 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的资产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权相分离。3. 在公司制企业中,股东是财产的终结所有者,这意味着股东:有权

2、根据投票份额的多少取得收益(拥有股权) ;可以通过股东大会或买卖股票对公司进行控制和影响(只能运用股东权利影响企业行为) ,不能对法人财产中属于自己的部分进行分配,也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4.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法人财产制度,法人财产制度包括以下两点:是以企业法人而非自然人作为企业资产控制主体的一项法律制度,它是以企业出资者不直接控制和分配企业的资产为特征的;法人财产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财产权利被分解为财产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5.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在公司制企业中,股东作为财产的终结所有者,一般只能通过以下形式或途径对公司进行控制和施加影响:在股东大会上行使股东权力;

3、买卖股票。二、 市场竞争1. 当居民和厂商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并且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瓦尔拉斯均衡的状态。2. 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市场外于完成竞争的状态。3. 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通常被称为纯公共物品。4. 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它只有在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方面才能起完全的调节作用,才真正具有效率。5. 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公共物品。6. 某化工厂在其生产过程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并因此导致了附近粮食大幅度减产,但该厂却不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赔偿,这种现象的存在,通常被称

4、为负外部性。7. 消除外部性的最重要的现代方法是是明晰产权。8. 解决公共物品生产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是政府生产公共物品。9. 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是: 市场机制的运行动力来自市场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是自动进行的;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向微观经济主体传递信息;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决策由市场主体自动分散地作出10. 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的长处表现在: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在大多数领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自动地实现行优胜劣汰,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11. 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存在: 外部经济的存在,通常会使市

5、场主体的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外部不经济的存在,会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巨大损失;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存在,都意味着资源配置未能灰到最优;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产权不清晰引起的。12. 在下述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或不能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从而无法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外部经济的存在; 外部不经济的存在; 公共物品的生产;垄断的存在。13. 市场对资源配置不仅存在失灵的可能,而且存在着功能上的缺陷,市场功能缺陷表现在: 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并可能引起两极分化;市场机制对社会生产的调节带有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使微观主体的经济短期化,其所追求的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经常不一致。

6、14. 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有:税收和补贴政策;合并相关企业;明晰产权15. 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方式主要有: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对垄断企业产品的价格和产量进行控制;制定反托拉斯法,对垄断厂商的行为进行法律约束;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三、 收入分配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或政府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应集中在宏观领域。初次分配在微观领域中进行,在市场中实现。 在微观分配领域,所有参与分配的社会成员都是以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2. 对个人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再调节的必要性就在于:初次分配是建立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基础上的,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个人收入的分配包

7、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应集中在宏观领域而不应该发生在微观领域,因为在微观领域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借助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4. 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或调节的最重要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 ,政府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包括对个人收入的某种扣除和给予个人某种形式的收入两个方面。5. 实行按劳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微观领域中,政府的最好选择是:减少对这一分配过程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经过再分配或调节以后,个人收入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分为消费、储蓄两个部分。6.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8、。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差别的存在是以及劳动的谋生性质,是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7. 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个人收人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8. 收人分配的不平等根源在于分配制度本身,在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微观分配领域中,尤以按资本分配所造成的收入差别为最大。9. 在经济学中,洛伦兹曲线所表明的是:收入分配相对不平衡的程度。10. 基尼系数:是衡量吸入分配均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反之,则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11. 1988 年,中国、印度、泰国和韩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 0.38. 0.42. 0.47 和 0.36,在上述四个国家中,收入分

9、配最平等的国家是:韩国。12.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所决定的。1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具有如下性质和特点:它通常表现为按劳动贡献分配,并采取了货币化的分配形式,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而是在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范围内实现;实施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国家,而是企业;按劳分配从根本上否定了一部分人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可能性,即否定了剥削。14. 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即工资实质上是: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价格(我国的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10、中,劳动者所分配到的收入即工资,不是劳动的全部报酬,而是出卖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5.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 也是有效利用资源的前提)(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以承认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产权界定清晰为提前的)。16. 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除了来自收入分配方式本身外,也与其他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经济体制是否完善和经济政策是否正确(经济政策的倾斜、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 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经营风险与机遇的存在。17. 机会平等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部应当拥有平等获得收入的机会,机会平等或不平等,主要取决于

11、:经济制度的性质; 社会对经济体制的选择; 法律制度是否完善;政策的止确与否。18. 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分配环节和不同的分配机制下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来说:在微观分配领域应更强调效率,在宏观领域应更注重公平;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应更强调效率,在再分配过程中应更兼顾公平; 在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地方应强调效率,在政府分配机制方面,应更关注公平。宏观经济精讲(一)宏观经济概述所谓宏观经济是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

12、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宏观与微观之间,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代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生

13、产按比例发展。计划与市场两者,市场处在更基础的位置,计划则是在市场作用下发挥宏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只有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家特别需要用宏观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现代市场经济虽然仍以单个微观经济主体为基本单位,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益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日益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特征。个人财富、家庭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增加,已经不再单纯地取决

14、于自身的努力,还必然要依赖于整体经济状况。整个经济运行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总量、综合性和全局性特征。(二)宏观经济的相关知识点1.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高的且不断增长的国民产出水平(即实际 GDP) ;(2)高就业、低失业;(3)稳定或温和上升的价格水平。政策工具是一种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能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2.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是指(1)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平衡;(2)一个地区范围内的市场供需平衡;(3)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4)全国工业部门的生产和需要的平衡。3.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节方式(1)以间接调节为主;(2)以直接调节为辅;(3)始终以

15、调控总供给为主;(4)始终以调控总需求为辅。4.国际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1)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2)是实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3)是推动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客观需要;(4)是经济体制改革与调整的需要;(5)是转变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需要。5.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包括(1)宏观经济调节目标;(2)宏观经济调节方式;(3)宏观经济调节手段;(4)宏观经济调节政策;(5)宏观经济调节水平。6.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节目标的经济政策体系主要包括(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3)收入政策;(4)产业政策;(5)消费政策。7.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包括(1)财政补贴;(2

16、)国家税收;(3)国家预算;(4)国家债务;(5)信贷政策。8.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包括(1)国家预算;(2)公开市场业务;(3)利率手段;(4)再贴现手段(5)存款准备金手段。国际经济一、国际贸易概述1.国际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就是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2.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国际货物贸易属商品交换范围,与国内贸易在性质上并无不同,但由于它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的,所以与国内贸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国际货物贸易要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策措施、法律体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