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置身情境、解读概念———对立宪派的正确认识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7.50KB
约2页
文档ID:31247463
置身情境、解读概念———对立宪派的正确认识_第1页
1/2

置身情境、解读概念———对“立宪派”的正确认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材对“立宪派”的概念及对其认识笼统含糊,缺乏对客观历史的理性分析对“立宪派”的讲述主要涉及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在 20 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的论战中提及,章太炎、邹容等宣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批判康有为等的保皇立宪主张,认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在辛亥革命之后,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包括立宪派、旧官僚的政府此外,对立宪派的记述,书本语焉不详,学生对此也颇为困惑一、对“立宪派”概念的界定历史学习中概念的解读显得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在清晰地认识概念之后,才能认识其特征与区别,才能正确了解、判别、区分、辨析这一概念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讲述中,对资产阶级派别的划分,显得繁琐庞杂,诸如维新派、改良派、保皇派、立宪派、革命派、激进派都属于大的资产阶级范畴,但各派的具体主张却差异较大 [1]资产阶级改良派追求的政治主张是君主立宪,但在不同阶段根据其表现特点,被称之为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改良派是总称我们的历史教材和大多数有关戊戌变法的研究成果,都有一个常识性的概念,即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这个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延伸,就是维新派即康、梁一派和维新派一样,立宪派在人们的常识中,亦专指梁启超一派,包括张謇、郑孝胥、汤寿潜等社会上层士绅、绅商、名流 [2]20 世纪初的“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其中的保皇派正是指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主义者立宪”指的是“君主国家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制度的政体”立宪派的兴起,是与清末的“预备立宪”事件密切相关的日俄战争后,立宪国日本打败专制国俄国,立宪思潮兴起,与戊戌“维新”时期思潮风靡相似,“立宪”二字一时成了中国士大夫的口头禅 [3]“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孙宝瑄在《忘山庐日记》也记叙说,“立宪、议院,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可见当时全国兴起的立宪思潮之形势,渐成风靡之势立宪派的基本主张是:主张保持清皇室的统治,改变政权的组织形式,采取和平改良的方式,召开议会、建立责任政府,使得上层资产阶级能够参与政权在鼓吹立宪的大潮中,包括满族大员、宗室在内的朝廷上层,大多支持立宪当时满族大员中就主张寻求立宪救国 “世界之政体有二端,一曰专制,一曰立宪专制之国任人而不任法,故其国易危,立宪之国任法而不任人,故其国易安 ”直陈中国欲国富兵强,除采用立宪政体之外,别无他术。

1905 年清政府主动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向西方求强国之道,虽然大清立宪其本质是为维持其统治、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虽然失败了,但大清立宪的影响依旧深远,可贵的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 ,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4]二、多角度认识“立宪派”清末主张改良立宪(虚君共和) ,以行议会政治来逐步架空君权当时君权衰落,民权兴起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海外鼓吹倡导,进一步提出建立国会、设置责任内阁的具体主张,国内诸多立宪组织也纷纷确立清政府在“庚子事变”之后对立宪思想逐步认同,尤其是在 1904 年日俄战争之后,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宣布预备立宪,谕令各省设谘议局、中央设资政院,为推行宪政在准备条件无疑,清政府的立宪主张为立宪派提供了追求民主宪政的实践舞台关于“君宪”与“共和”之辩: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争,围绕着是否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地权者一系列关系到救国途径的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论战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人士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提出异议走“宪政”的立宪派,认为中国民智未开,国民的政治能力低下,硬要在中国进行武装革命,势必会引起下层社会的暴动,出现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局面。

在当时,推行共和制度的条件并不具备,稳妥的办法是通过和平的手段,使清政府采纳君主立宪制百年后客观地看待,论战中立宪派的遇见后来得到历史的印证,民国初期混乱的局面,军阀割据混战恰如当年梁启超的预言,武装革命引发天下大动乱的局面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表达了立宪派追求民主宪政的迫切要求1910 年各省的谘议局请愿中央,敦促立开国会,请愿一而再,再而三,声势越加浩大清政府被迫将预备立宪期缩短为 6 年,但同时勒令解散请愿团体,把请愿者驱逐出京大部分立宪人士对此深感失望,其中的一些人对立宪改良不抱任何希望,开始转向革命 [5]1910 年是清政府自己把挽救自己危机的改革力量推到了敌人阵营,致使几年来逐步走向双赢的局面急转直下变为双输,激进的立宪主张并非没有瑕疵,但从政府一面看,是它自己断送自己 1911 年 5 月,四川的保路运动爆发保路运动中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大多就是四川的立宪派人士,蒲殿俊、罗纶、邓孝可川路风潮起于清政府欲将地方自建铁路的主权收归国有,继而已此为抵押向国外借款此举遭到蒲殿俊等人的抵制,全省约有两千万人投资于铁路,地方立宪派的和平争路呼声得到全省民众的响应,最后发展到罢市罢课的地步。

蒲殿俊等人被捕,民众聚于督抚要求放人,官兵开枪镇压,由此激起保路运动同志的武装起事,和平保路演变为流血斗争 [7]1911 年 9 月,鄂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10 月武昌起义爆发立宪派在四川的保路运动为革命派在武昌起义提供历史的契机立宪派与革命派在追求近代中国民主化道路上的分歧,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的争夺在武昌起义前后,有大批立宪派加入到革命阵营中,既推动推翻帝制的进程,又增加了革命的不彻底性[7]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篡夺袁世凯当时拥有雄厚的封建军事力量,得到各种封建政治力量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但直接败坏民主共和的,却是那些置身于临时政府、同封建政治又很密切的“新人” ,如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内务总长程德全等,他们用怠工和抵制方式以涣散临时政府,为“非袁莫属”制造气氛各省脱离清廷,宣布“独立”的都督,很多是立宪派和原来的封疆大吏,他们站在“民国”的旗帜下,却置临时政府的困难于不顾,不解交税款,不接受政令,呼风唤雨、处处掣肘这些具有各种封建身份的“新人”和有着浓厚小生产者封建习性的革命者,以他们的言行支持了袁世凯。

三、对立宪派的理性评价清末立宪派的请愿活动,他们期盼着通过清政府实现他们的立宪主张,避免革命的留血破坏我们无疑应当肯定,在帝国主义猖狂入侵,封建统治者颟顸无知的年代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走日本的明治维新道路,改革中国的封建政治经济,在推动中国历史的前行在清末革命形势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的尖锐矛盾中,立宪派是作为第三方的政治势力出场,他们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不满,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组织数次国会请愿运动,尽可能地组织力量,努力造成全国性的联合,对推动“清末立宪运动” ,打击清廷原有的专制统治体系起到重要重要 [8]立宪派的资产阶级性质决定了它终究要扮演专制制度的掘墓人的角色经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在革命之后,为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政权,改良是革命的延续和补充,历代“休养生息”政策的发展革命是暴力变旧质为新质,改良是以渐进斗争的形式推动历史前行,两者或急或缓地促进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我们过去过分强调了革命与立宪的矛盾对立关系,认为立宪改良只能拖历史的后腿实际上,在近代中国,立宪派为争取民主体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起到客观进步作用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中提及“我们对过往历史要抱着温情与敬意” ,对任何一个政治派别,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应当理性客观看待, “追求真善美”一直是我们追寻历史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1]周积明, 《谁是维新派,谁是立宪派》 ,光明日报 2015 年 5 月 6 日[2]高放,清末立宪史,华文出版社,2012 年版[3]候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4]迟云飞,清末预备立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年版[4]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3 年版[6] 潘良炽; 刘孔伏;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 年第 6 期[7] 陈旭麓,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华书局 2008 年版 P52 页[8] 耿云志等著 《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年版,164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