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草》课堂实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24685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永正《草》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于永正《草》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于永正《草》课堂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于永正《草》课堂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于永正《草》课堂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于永正《草》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永正《草》课堂实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于永正草课堂实录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按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草,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大道无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是我经常仰望的“星空”。下面是草的课堂实录和华东师大著名教授李伯棠先生的点评,我作为晚辈也妄加了一些“评论”,求教于方家。 顺便提一句,前不久我邀请特级教师费蔚来我校展示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人文、灵动、大气”。同样是古诗教学,但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真可谓“古诗教学百花园,万紫千红总是春”!(费蔚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及评析见本人“记录教育的博客”) 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

2、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 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徐如松评(以下简称徐评):学习古诗从古诗导入,言简意赅,单刀直入,温故而知新,唤醒记忆,增加积累,水到渠成。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很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出示) 徐评:课始让学生齐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背诵做出恰当的评价,即“流利”,又有“感情”,达到了朗读要求的高级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评(以下简称李评):教师用亲切、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3、 师:这首诗是 1000 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这首诗有 3 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学生拼读生字,师指名读,领读了读得不准确的“尽”字。) 师:生字都读准音了。请小朋友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学生自由读课文) 徐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由学生确定学习起点。“写了什么”是基本要求,“有什么不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 生:这首诗是写草的,我是从题上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 哪儿看不懂? 李评:审题,是教学新课的重要一环。因为

4、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审题,可以窥见文章主要写什么。 生 1:“离离”我不懂。 生 2:“原上”我不懂。 生 3:“一岁一枯荣”我不懂。 生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不懂。 师:干脆一句话:都不懂!(笑声)没关系,于老师帮助你们读懂。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 徐评: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难于把握,所以一位学生回答了字词不懂以后,其他学生如法炮制。于老师的幽默的评语不仅善意地批评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也及时地调整了提问的指向性,“写哪儿的草”,找准了切入点。于老师并不急于“解释词语”,而是从组词入手,为释义打好基础。 李评:通过自读课文,让

5、学生提出疑难之词和句子,然后在讲读课文里分散地结合上下文一一予以解释。这是十分高明的教法,因为这样教,不仅可以分散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上下文中自己得到正确的解释。 生 1:原因。 生 2:原来。 生 3:高原。 生 4:校原。 师 5:“校园”的“园”不是空虚“原”,以后老师告诉你。 徐评:对于学生的知识性错误,于教师直截了当予以指正,不在此花费时间。 生 6:草原。 生 7:原子弹。 生 8:原始人。 师: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指着刚刚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的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生:草原! 李评:教师巧妙地先让学生用“原”组词,然后在这

6、些词汇中找上正确的解释。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发展了学生思维,而且对“原”字在本文中的理解更深刻了。 徐评:先积累词语,再结合语境选择词义,这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策略。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 (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 李评:老师用图画的形式解释“离离”,使得教学更具形象性了。 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生 1: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 2: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 3: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生 4: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李评:这不是看

7、图说话吗?这不是语言训练吗?老师要有训练意识。 徐评:词语教学形式多样,于老师发挥自身善于绘画的特长,采用直观法教学“离离”。不仅解释了词义,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生 1:“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 2:“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李评:学生看了老师的图以后,很快就领悟了,说明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是不可少的。 师:说得完全正确!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离离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谁能看着图,说得再具体一点? 生:就是草

8、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一眼望不一边。 李评:教师很有训练意识。在学生懂得了“离离”的含义后,要求学生把“离离”结合上下文说得具体一些,进行说话练习,这样就把读和说结合起来了。 徐评: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才能提高。词义的教学不能就词解词,必须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运用多种感官,有所创造。以上是第一句的教学。 师:很好!再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生 1:我今年 8 岁了。 生 2:我奶奶今年 80 岁了,还能做饭。 师 3:不简单!祝她健康长寿! 生 4:祝老师岁岁平安!(掌声) 生 5:祖国万岁! 李评:这样教学,显得极为风趣,表现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的

9、融洽。 徐评:“岁”的教学,不仅体现了情感的交融,而且极为生活化,融德育于其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句子中都有“岁”字。这一个小朋友说,他今年 8 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 生:(齐声)8 年了! 师:8 岁是 8 年,1 岁呢? 生:(齐声)1 岁就是一年! 李评:“岁”字的教学设计极为高明,融理解、训练于一体。 师:1 岁就是一年,这不懂了吗?哎,一年有几个季节呀? 生: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师: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刚发芽的小草。) 师:这是春天的小草。春天的小草怎么样?谁能看图说一说? 生 1:春天来了,小草发芽

10、了。 生 2: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草发芽了。 生 3:春天来了,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评:这又是一次观察、说话训练。 徐评:除了观察力的训练外,更是想象力的培养。 师:说得太漂亮了!夏天呢?(老师又画了一棵长得茂盛的草。) 生:夏天到了,天气很热,雨水很多,小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怎么样了呢?(在黑板上画了一棵老叶发黄的草。) 生: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慢慢变黄了。 师:“慢慢”一词用得好,小草变黄有个过程。冬天呢(接着又画了一棵枯黄的草。) 李评:教师用图画画出了“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形象鲜明地描绘了一“一岁一枯荣”的情境,

11、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生 1: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 生 2: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徐评:围绕“岁”字拓展成为一个“四季板块”,融观察训练、生活感悟和语言培养为一体。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我想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想让你们说,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一位小朋友把“荣”写在夏

12、天草的下面,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众赞叹。) 师:写对了!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众赞叹) 李评:利用图画来让学生解释“枯”和“荣”的含义,这样便把含义深奥的“枯”和“荣”,变得浅显易懂了。 师: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 生:(齐声)就是烧不完!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

13、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徐评:于老师不满足于“尽”的字面意思,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让学生刨根究底,为下文引导学生感悟“顽强生命力”作铺垫。 生 1: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 生 2:河边上的草烧不完。(笑声) 师:白居易说的“烧不尽”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生: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李评:学生很能动脑筋,说虽然烧着了地上的草,但草根没有烧着,这是老师循循善诱的结果。这叫“会教”。 师:对呀!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说完画了下面的图。)学到这儿,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许多小朋友举手)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小朋友看图思

14、考。于老师请一位举手最高的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这位小朋友用绿粉笔在地平面上画上了草叶) 李评: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教学时是利用图画让学生自己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徐评:因为解决了第三句中“尽”的深刻内涵,所以第四句的教学变得水到渠成。不用教师多少辅导,学生自己也能全面领会。 生:(指着图)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众笑)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该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

15、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师:改得有道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李评:这就叫循循善诱。 (该生把线条和草擦掉,作了修改。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 李评:这位小朋友真聪明,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这就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

16、。现在请小朋友跟于老师朗读这首诗。(于老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小朋友,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 1: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 2: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板书“强”)“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将“顽”写在“强”前边,并在“顽”上加上拼音wn)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请小朋友朗读这首诗,看谁能背诵出来。(学生认真朗读,老师指名背诵。) 李评:对小草生命力的评价,其实是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巧妙结合。 徐评:巧妙地点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让学生朗读或背诵时也明确这一点,“有感情”也能更到位。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