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总结与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24507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总结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总结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总结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总结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总结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总结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总结与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初探【内容摘要】本文对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简单总结,内容涉及其前提假定、权力的定义与度量、大国获取和维持权力的策略、大国的三种总的行为模式、战争的诱因以及米尔斯海默对于 21 世纪国际政治的展望。之后,关于米尔斯海默的一些观点本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关键词】进攻性现实主义 米尔斯海默 大国 权力 一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米尔斯海默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大国政治的悲剧是其阐释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经典著作。二 五个前提假定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大国本身具备某些用于进攻的军事力量,为其彼此伤害甚至摧毁提供必要的资本。国家永远无法把握

2、其他国家的意图。生存是大国的首要目标。三主要观点(一)关于权力的定义与度量两种方式定义权力。定义一:权力是国家所能获得的特殊资产或物质资源。另外,从国家间的互动结果来定义:它是指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影响,是指一国迫使另一国去做某事。国家有两种权力:潜在权力和军事权力。人口和财富规模是潜在权力的基础要素。而军事权力的基础是一国的陆军规模、实力以及与之相配的海空力量。当然也涵盖一国的核实力。(二)关于大国获取和维持权力的策略1行动中的国家目标(1 )成为全球唯一的地区霸权;除非一国取得了超过其他对手的核优势,由于巨大的水体限制了力量投送,全球霸权不可实现,因此追求地区霸权是一国的目标。(2 )尽可能

3、多地控制世界财富;国家十分关注经济发展。一方面它增加整个财富,另一方面经济实力是军事实力的基础。(3 )支配所在地区的地面力量均势;虽然它们也把大量的资源用来获取核武器,也借助独立的海上力量和战略空中力量,但是由于地面力量是军事力量的主导形式,国家对于地面力量的均势孜孜以求。(4 )拥有核均势。大国不可能满足生活在一个“相互确保摧毁”的世界,它们想方设法获得多于对手的核优势。因为即使生活在一个相互确保摧毁的世界里,遭受核打击的可能性小却还是存在的,更重要的是,一个获得核优势的大国是一个霸主,它不会面临核攻击的威胁。2. 猎取权力的战略(1 ) 战争;米尔斯海默指出战争并不总是得不偿失的。征服者

4、可以利用被征服国的经济来盈利;可以通过没收自然资源为自己获取财富;可能使均势朝利于自己的方向改变。(2 ) 讹诈;国家以牺牲对手的方式为自己获取权力,而无须与之发生战争。国家使用的是强制和胁迫而非实际的武力。(3 ) 诱捕;这一策略旨在造成两个对手投入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彼此耗尽能量,而投放诱饵者在一旁静观,完好无缺地保持军事力量。(4 ) 坐山观虎斗;这种战略不需要施放诱饵。对手独立地参加战争,而且坐观者只关心促使对手彼此消磨力量,自己则置身事外。3. 阻止对方获得权力优势的战略(1 )建立均势;大国直接承担阻止侵略者颠覆均势的责任。具体有三个措施:通过外交渠道向侵略者发出清晰信号,表明它们坚

5、定地履行均势原则,即使这意味着战争。创建防御同盟,帮助遏制潜在的对手。调动额外资源对抗侵略者。比如,增加防御开支和补召战斗人员。(2 ) 推卸责任;推卸责任者让另一国承担阻止或抗击侵略者的重任,自己则置身事外。受威胁的国家之间都存在推卸责任的强烈冲动。因为推卸责任,成本低又有助于减少威胁,同时它还具有攻击的成分,当侵略者和责任承担者卷入一场长期而代价昂贵的战争时,均势有可能朝有利于推卸责任者的方向转移。当然,推卸责任也绝非绝对安全的战略。责任承担者可能无法遏止侵略者,使推卸责任者出于危险的战略地位。另外,在推卸责任者允许责任承担者增加力量的情况下,也存在一种危险,那就是责任承担者最终变得相当强

6、大,最后威胁到了均势局面。(3 )形成均势联盟还是推卸责任体系结构、地缘因素与权力分配是决定形成均势联盟还是推卸责任的关键原因。在两级体系中被威胁国家可能立即有效地去抗衡,因为在体系中只有两个大国时,不论是推卸责任还是大国均势联盟都是不可行的。当没有要对付的潜在霸主,以及被威胁国家不与威胁国接壤时,多级体系中推卸责任便很普遍。但是,就算有一种支配性威胁,被威胁国家仍然会寻求机会去推卸责任。一般而言,潜在霸主控制越多的相对权力,体系中所有被威胁国家就越有可能摒弃推卸责任而形成一种均势联盟。就地缘因素而言,双方存在共同边界的情况下,受威胁国家倾向于形成均势加以制衡,而双方存在缓冲地带时倾向于推卸责

7、任。而就威胁程度而言,自然是威胁越大各国越倾向于推卸责任。(三)大国的三种总的行为模式1.畏惧;大国彼此之间相互畏惧。这种畏惧产生的基础是大国拥有攻击彼此的能力并可能具有进攻动机。由于无政府状态以及无法揣测对方意图,畏惧加剧。2.自助;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国家是自助的,也因此国家总是关注相对获益。3.权力最大化;米尔斯海默以大量实例证明:在国际体系中维持现状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大国常常会追求地区霸权,它们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动摇均势时是不会克制的,而且一旦国家有了很多权力,它对权力的欲望仍然不会衰减。国家总是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安全,而企图将其权力最大化。(四)关于战争的诱因无政府状态是战

8、争的深层次原因,但无政府状态本身不能解释安全竞争有时导致战争,而有时没有,因为无政府状态是常态而战争并非偶然。因此,有必要考虑另一种结构变量:体系中主要国家间的权力分布。考虑极的数量以及主要国家间的权力分配,米尔斯海默得出了四种可能的体系:“不平衡的两极体系” 、 “平衡的两极体系” 、 “不平衡的多极体系” 、以及“平衡的多极体系” 。而“不平衡的两极”是不稳定且不持久的。因此, “不平衡的两极”被米尔斯海默认为是没有用的分类,所以米尔斯海默主要讨论了其他三种体系。同时米尔斯海默认为:两极体系(指平衡的两极体系)更倾向于和平,而不平衡的多极体系更容易导致冲突。平衡的多极体系介于两者之间。四个

9、原因导致两极是不同结构中最稳定的:冲突的机会相对更少;权力更可能在大国间公平分配;误算的可能性小; 国家间的忧虑不会被夸大。平衡的多极体系比两极体系更容易导致战争,原因有三:多极会产生更多的冲突机会,特别是大国间冲突的机会;权力在主要国家间更可能非均衡分配;误算更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多极体系是最危险的权力分配。它不仅有平衡的两极体系中的所有问题,而且潜在霸主既拥有强大的能力制造麻烦,又能在大国中引起极度恐惧。(五)关于 21 世纪的大国政治米尔斯海默对冷战结束后,一些学者认为现实主义不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的看法加以反驳,坚定地指出:现实世界依然是现实主义的世界。因为先前强调的有关国际体系基本的五个

10、特征在 21 世纪初并没有变化。世界仍然是由在无政府状态下生活的国家所组成。无论是联合国还是其他的国际组织,都没有针对大国的强制手段。而且,几乎每一个国家都至少拥有一定的进攻性军事能力,没有证据表明国际裁军已经足够成功。相反,世界军火交易繁荣,将来决策者所关心的很可能是核扩散,而不是消除核武器。此外,大国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预测相互的意图。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表明,对于国家而言,生存在今天不如 1990 年之前重要。也没有理由相信,大国战略思考的能力在冷战结束后衰落了。之后米尔斯海默拿出大量论据说明无论在欧洲还是东北亚,大国间的安全竞争并没有消失,并举例说明今后 20 年这些重要地区可能出现较大的

11、不稳定。最后,米尔斯海默大胆预测:在 21 世纪前期,崛起的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潜在威胁。四对进攻性现实主义一些观点的思考首先本人以为米尔斯海默“国家永远无法得知其他国家的意图1”的前提假定过于武断。在当今来讲更显如此。因为如今国与国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相互了解、沟通。各种国际组织提供平台,各种合作机制建立,都使得国家间有了更好的沟通。其“国家之间几乎没有信任的余地。任何大国都认为所有其他大国是潜在的敌人”的论断将盟国间的“互信”也一并否定2,让人难以信服。另外,米尔斯海默还提到 “意图稍瞬即逝,一国意图很可能今天是善意的,明天却是敌意的3” ,这夸大了意图的不确定性。体系结构相对稳定,所以结构

12、性矛盾是难以改变的,大国更是需要维护自己的战略诚信,所以大国的一些基本态度是可以预见的,因而意图并非稍纵即逝,难以扑捉。总之他忽视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国家为了解对方意图、加强双方沟通做出的不懈努力。另外, “生存是大国的首要目标”4是理论的前提假定之一,但米尔斯海默有接着说到, “国家能够而且确实在追求其他目标,但安全是其最重要的目标” 5。作者偷换概念,混淆了安全和生存。米尔斯海默认为,国家担心生存问题而发动战争。那当国家面临安全困扰但还未威胁生存时,国家是否会发动战争就是一个问题。再者,进攻性现实主义对于军事实力和安全过分关注。军事实力并非总是重要于潜在权力,不能忽视其他权力的作用。在所谓的

13、“经济战”中如此,在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交锋下也是如此。一国过于强调军事,太过短视,也将受穷兵黩武之害。再者米不应只仅强调军事安全而忽视“非传统安全” 。当今世界,非传统安全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危害也越来越大。然后,进攻性现实主义过于悲观。它的悲观情结体现在两方面。悲剧的必然以及悲剧的永恒。首先,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大国之间的竞争是一种“零和博弈” 。米尔斯海默曾写道:“国际政治从来就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而且可能永远如此。每个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最大化地占有世界权力,这意味着一国获得权力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的。然而,大国最终目标是成为霸权,即体系中唯一的大国。6 ”再者,

14、米尔斯海默认为大国竞争是永久的。 “国际体系中没有维持现状的国家,除了那种想对潜在的对手保持支配地位的一时霸权。大国很少对眼前的权力心满意足,相反,它们时刻怀着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求变动机。它们几乎总是拥有修正主义意图,倘若能用合算的代价达到目的,它们会以武力改变均势除非一国达到了最高的霸权目的。然而,由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取全球霸权,因此整个世界充斥着永久的大国竞争。7 ”国家陷入竞争的循环宿命。因此,在米尔斯海默看来大国的悲剧又是持久永恒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这种看法未免太过悲观。首先,大国之间的竞争并不总是一种“零和博弈” 。双赢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例子也绝不少,并且当今大国之间日益相互依赖,

15、合作是主流。再者,对于“安全困境”8而言,人类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智慧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会永远陷于其中。当相互的依赖到达到一定程度时,双方是可以通过增进互信来确保共同安全的。并且也有其他学者指出:“安全困境十分尖锐,这不是因为武器的性质,而是因为对他者意图的认定” “国家间的铁幕一旦存在,那么隔阂和分歧将因为彼此间的猜疑而越来越深。一方的错估、误解逐步升级势必引起对方做出再反应,当这样的因果循环达到顶点就必然使国家陷入对抗、冲突和战争的深渊,在寻找敌人的过程中国家丧失了正常的理性判断力”9。从这此更见, “安全困境”只不过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只要双方可以达成足够多的谅解与合作,跳出“安全困境”是

16、可以实现的,并且这在全球化逐渐深化的今天更是可以期待的。最后,进攻性现实主义完全忽视小国的政治意义使其解释范围大为缩小。轻视国内政治的影响,不打开“国家黑箱”便于研究,但解释力遭到质疑。尤其是米尔斯海默所宣扬的“中国威胁论”为国内学者所诟病。批评其 “抹杀国家个性。忽视一国内政,不去了解领导人的意志与百姓所思所想,只能是闭门造车” 10。从历史上的封贡体系来看,中国即使称霸一方也不曾对邻国以武力相威胁,中国的地区霸权也绝非依靠武力所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更以和为贵,以德远人。新中国更是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外界承诺现在不称霸,以后强大也不会称霸。正是就国内政治因素,许多中国学者找到了驳斥米尔斯海默 “中国威胁论”的依据。五小结米尔斯海默在五个基本命题的前提下,围绕权力是什么、如何度量权力、国家为什么争夺权力和追求霸权以及大国为获取和维持权力应采取什么策略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大胆展望了 21 世纪的大国政治,提出了“中国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