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xx年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发言稿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236707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松原市xx年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发言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松原市xx年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发言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松原市xx年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发言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松原市xx年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发言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松原市xx年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发言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松原市xx年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发言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原市xx年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发言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松原市 XX 年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发言稿“松原市 XX 年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自社会各界的朋友们:你们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松原市红十字志愿者团队的全体志愿者向参加这次大会的所有爱心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对您及您的家人所作出的善举表示感谢。同时,也向遭受旱灾的西南五省同胞及青海玉树震灾的同胞致以良好的祝愿。松原市红十字志愿者服务站于 XX 年 4 月 16 日成立。成立之初,就奠定了“凝聚人道的力量,志愿服务于社会”的主题,逐步开展了多项志愿服务活动。XX 年 5 月 24 日的汶川地震震灾义演,是志愿者服务站成立后组织的第一场大型活动。活动现场出动志愿者二百余人。募集善

2、款三万五千余元。在汶川地震后。松原市红十字志愿者共募集善款120 万元,全部汇往四川灾区。在灾区重建过程中,又募集善款 50 万余元。有力的支持了灾区的重建工作。松原市红十字志愿者服务站还积极投身于无偿献血事业的开展,志愿者中有百分之七十是志愿无偿献血者,其中国家级金奖5 人,银奖 20 人,铜奖 50 人。在志愿者服务站的组织下,先后成立了无偿献血义务宣传小分队,机采成分血和造血干细胞应急小分队,在献血屋和采血车上对献血者提供服务。参与宣传手册的发放,采血前的咨询讲解,登记等工作。并在 5.86.140.1 等纪念日,开展规模庞大的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工作。志愿者们深入社区,企业,走进学校,商场

3、,向广大群众宣传无偿献血利国利民利社会的好处。义务宣传小分队还自费行走松原周边的农村,先后行走 176 个乡镇村屯,行程1300 公里,发放无偿献血宣传手册两万余份,让广大农民朋友了解无偿献血,走近无偿献血。通过志愿者团队的积极工作,极大的推动了我市无偿献血事业的开展。从 XX 年开始,红十字志愿者服务站就着手进行志愿者应急救护小分队的筹建,先后选派志愿者前往吉林省红十字和中国红十字总会,进行应急救护师资培训。并在松原开办多场应急救护培训班。普及群众性应急救护常识和防震减灾知识。让广大市民有能力,有信心应对突如其来的伤害。志愿者们在工厂,社区,企业,学校等单位详细讲解救护新概念,创伤救护,突发

4、灾难性事故的紧急处理,火灾地震的紧急避险等知识,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百姓的好评。为我市群众性应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松原市红十字志愿者们还积极投入到社会贫困家庭的救助工作中。多次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为家庭贫困的患者进行募捐。并帮助联系医疗机构,解决其家庭后顾之忧。针对松原地区的贫困学生,志愿者服务站又成立了中国星光助学工作组,进行贫困学生的走访调查及资助人的协调工作。将原有的一对一助学模式,扩展为多对一模式,降低个体资助人的经济负担,增加贫困学生持续受助的几率。从 09 年底至今,已有 18 名家庭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这一模式的实施,为我市贫困学生的继续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刚刚结束的西

5、南五省旱灾救助工作及青海玉树地区震灾支援工作中。松原市红十字志愿者团队也走在了前列。组织志愿者进行捐款,并走上街头,进行募捐。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共募集善款 70 余万元。救灾物资 20 吨。及时的发往灾区。随着志愿者人数的持续增加,志愿者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展,松原市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于 09 年 12月 11 日,及时的成立了松原市红十字志愿者管理中心。标志着松原市的志愿者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我市志愿者工作向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在进步。松原在发展。我们不但要创造物质上的发达,更要构筑道德上的高尚。志愿者的精神是红十字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方式。志愿者团队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的松原给予我们温暖和富足。我们也将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描绘松原那一道亮丽的风景。志愿服务,你我同行,大爱无形,感动松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