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文本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231195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课件文本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药学课件文本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药学课件文本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药学课件文本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药学课件文本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课件文本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课件文本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1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绪论【教学基本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3.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重点】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难点与关键】难点: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前言学习本课程的

2、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掌握 160 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 、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 、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熟悉 100 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

3、意。5.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2总 论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 ,指整个传统的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

4、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 365 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2.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 500 年,载药 730 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 659年)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 844 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 、比欧洲最早药典早 830 多年)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 1108 年, 载药1558 多种,药后

5、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5.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15181593) ,成书于明代(公元 1578 年) ,公元1596 年刊行,载药 1892 种,集 16 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6.滇南本草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7.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 1765 年) ,初刊于 1803 年,载药 921 种,其中新增药物 716 种。8.本草求真 ,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 1769 年,载药 521 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 9.中国药学大辞典 ,作者陈存仁,

6、成书于公元 1935 年,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收录词目约 4300 条。解放后,中药学发展的概况:中药大辞典 ,江苏新医学院,成书于 197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 1953 年出版第一部药典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已出版过八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3部(1953、1963、1977 、 1985、1990、1995、2000、2005) ,目前每 5 年修订一次,最新版本为 2005 年。中华本草成书于 1999 年,载药 8980 种。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

7、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

8、、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一、中药质变主要表现:1、虫蛀: 2、霉腐: 3、泛油(泛糖): 4、色泽变化: 5、气味变化: 6、质地变化: 7、形态的变化: 8、融化与潮解: 9、风化:二、中药的贮藏养护方法1、干燥处理贮藏 2、密封贮藏 3、吸潮养护 4、化学药剂养护 5、气调养护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加或不加入辅料(液体、固体)均可。如延胡索醋制,明矾火煅,槐花炒炭等。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

9、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修治(修制)(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4(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1)润 :便于切制。(2)漂 :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1)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强疗效。(2)炙:改变药性, 增强疗效 ,减轻毒性、副作用,引药入经。

10、(3)煅:易于粉碎、煎煮。(4)煨:减轻烈性、副作用,增强疗效。(5)烘焙:便于干燥。.水火共制 煮,蒸,燀,淬(1) 煮:减毒,增效(2) 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3)燀: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分(4)淬:易于粉碎、煎煮、制剂.其它制法 (1)制霜:种子压去油、矿石重结晶(2)发酵:产生新药(3)发芽:产生新功效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中药治病的原理 “以偏纠偏”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2)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不良作用:(1)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损害性反应;(2)变态反应;(3)特异质反

11、应;(4)药物依赖性;(5)致癌、致畸、致突变。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1. 对因治疗功效治本包含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等方面的内容。2. 对症治疗功效治标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3. 中药的预防功效:中药烟熏、洗浴、佩带或内服。4.中药的养生保健功效,如灵芝、何首乌等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能性状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

12、、润燥等) 。第一节 四气.四气(四性)概念: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5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作用及意义:一般来讲, 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此外,尚有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四性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四性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四性只反映药物性质的一个侧面。.注意: . 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 每种

13、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 。. 平性指偏性不明显。第二节 五味五味的概念:指辛、甘、酸、苦、咸五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习称五味。五味的作用及意义:( 1) 辛味:(气虚、多汗、出血、阴虚阳亢等慎用)能散 发散表邪治疗表证; 能行 行血治疗血瘀证;行气治疗气滞证芳香化湿治疗湿阻中焦证;芳香开窍治疗神昏窍闭证;芳香辟秽(2)甘味:(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 能补补益治疗虚证。 能缓缓急止痛治疗拘挛疼痛证。能和和中治疗脾胃不和证; 调和药性协调药性、缓和药性部分甘味药还能解药、食物中毒。(3) 苦味:能泄、能燥(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通泄通利小便治

14、疗小便不利之证;通泄大便治疗大便秘结等证降泄降泄胃气治胃气上逆之呕吐;降泄肺气治肺气上逆之咳喘;清泄清泄热邪治热证燥燥湿治水湿病证寒湿证(苦温)湿热证(苦寒)苦能坚阴 (4) 酸味:(有实邪者慎用)能收收敛收敛固涩治疗滑脱病证;能涩固涩 如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 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等(5)咸味能软软坚散结治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能下泻下作用治大便秘结证。 (6)涩味:能收敛固涩用于滑脱证,与酸味作用相似(但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7)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3味的来源A实践味真实滋味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6B理论味由药物的作用推出来的味4气与味合参: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 药性和药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质。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便于指导临床应用。5. 注意:.每一种药物可有种或多种味.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第三节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浮与沉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