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223760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 发生期:1898-1917; 发展期:1917-1949 ()1917 五四运动前夕1927 大革命失败 ()1927 大革命失败1937 抗日战争爆发 ()1937 抗战爆发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

2、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

3、现实服务。 ()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他认为“诗界 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 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显示出革命终不彻底的一面。“新文体”是梁启超流亡日本

4、时,发表政论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这些政论具有空前开拓的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白之间。条理明晰,笔锋含情,有很强的鼓动性。“新文体”是梁启超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创造的过渡期文体形式。“新文体”突破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便于表达新的思想。小说界革命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向来没有正统地位,只能附于“四部”子、史部中。严复、夏曾佑鉴于“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于是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为正史之根”。第一次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在小说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梁启超在严、夏之后,从小说具有的“启蒙”、“新民”社会功能角度,把自古视为卑贱文体的小说提高

5、到史无前例之高度。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四)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 李嘉宝(字伯元,江苏武进人) - 2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字研人,号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佛山人) 孽海花曾朴(字孟林,号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 老残游记刘鹗(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图人)清末四大小说杂志: 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近代文学特征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深重的危机意识

6、、忧患意识; ()犀利的社会批判、道德鞭挞;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

7、-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 刘半农、周作人等 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 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 ()1916 年 10 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 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 ()1917 年 1 月新青年二卷 5 期

8、,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 ()1917 年 2 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1918 年 12 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 ()1919 年 1 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

9、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1919 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理论及文学译著: - 3 -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 林纾译小仲马茶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 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 ()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 ()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 ()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 ()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主要社团: ()文学

10、研究会1921.1 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创造社1921.7 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

11、”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 1925 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 年终被当局查封。()新月社1929 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 ,1925 年以徐志摩

12、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 年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 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 1932 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语丝社 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 1924 年 11 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

13、、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其他社团 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 、实绩: 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 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 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 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 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 - 4 -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

14、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 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 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 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 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第二章 鲁 迅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 、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 ()家庭与童年(1881-1898) 1881.9.25 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

15、)()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1898 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 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 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作品,接触了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武器。关于“进化论”: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比赫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术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物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 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则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