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鉴定知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219952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瓷器鉴定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瓷器鉴定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瓷器鉴定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瓷器鉴定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瓷器鉴定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瓷器鉴定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瓷器鉴定知识(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瓷器鉴定知识我国瓷器起源于新时期时代初期,而有独具特点的陶器,它的创造,据推测是受到涂泥的树条筐和外络绳网的葫芦容器被火烧后余下的硬泥壳的启发,逐渐发明成功的,这一推测是由早期陶器筐蓝条纹和绳纹装饰而来的,它在技术上用蓝模涂泥法、泥条卷筑法,双手捏造法辘轳拉坏法,制成器型,然后用火烧成。早期陶器有彩陶,黑陶、印纹陶,商代的白陶和釉陶。一直延续到今天,陶器们被普通使用。而商代时期出土的白陶和釉陶,则为我国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占发掘的资料来看,我国最早的瓷器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出现,如在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黄釉瓷尊,就呈瓷器的祖型。 第一节原始瓷器时期原始瓷器的特征, 胎

2、体中存在很多裂纹,胎料中杂质多,釉色不稳定 。这些特征表现出它原始性,这是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低,条件较差,原料的处理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陶洗、提炼等过程。以后,随着社会主产力的发展,烧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把商周青釉器拿到瓷器发展的全部过程来看,它是处在发生发展阶段。放将这一时期称为原始瓷器时期。商代白陶和硬胎釉陶是陶向瓷过渡的第一步。在烧窑过程中,由于柴灰落于器面,恰与器胎含约某科化学成份结合,就自然形成一种有釉陶器,以后经过人工改进,瓷器便产生了。在河声安阳小屯和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商代挂釉瓷器残片来看,它的胎质薄,硬度高,胎釉结合紧密,不吸水,烧成温度度以上,釉质浅绿色和黄

3、褐色两种,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瓷器,典型器物就是郑州出土的黄釉瓷尊。在西周和汉代遗址或墓葬中,也有灰绿色、酱色釉的瓷器出现,已具有早期青瓷的特征,这一时期是瓷陶并用,而以陶器为主的时期。汉代发明釉料,开始将釉料饰以陶器之表面,从外规上看与陶器不同,故不曰陶,而曰瓷,这种所谓瓷器,实际但是带釉的陶器,火度较低,质地粗松。第二节素瓷时期三国吴是瓷器正式出现时期、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度。典型器物是吴永安三年青轴坛,坛身刻有“永安三年.”等二十四个字,这是有绝对年代可考的一件青瓷,西晋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又有进珍,这时窑温已达度左右。隋代历史较短,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中,不过是暂短的,但在白瓷发展中,却起到

4、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隋瓷特点是,胎土细腻、洁白,坯胎坚硬、釉润,白色有时微微闪黄,带一点乳白色,器型平底折边,边的外缘凸起一条边沿,平底处无釉,腹部凸起弦纹。隋代白瓷的烧制,已具备一定水平,白瓷的烧造成功,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大价值,给后来的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的国势强盛,文化发达,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地出现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瓷窑。这一时期青瓷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白瓷大量生产。北方的河北邢窑与南方的浙江越窑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有“南青”,“北白”之说。代表青瓷发展成就的是南方的越窖青瓷,代表白瓷发展成就的是北方的邢窖白瓷。青瓷较早,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5、的。邢窖瓷器,质地坚硬,制作精致,洁白如雪。邢窑白瓷较之隋代白瓷又前进了一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在邢窑的白瓷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烧造白瓷的定窖。以邢窖为代表的白瓷与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从此并驾齐驱。唐代著名瓷窑以烧造白瓷为主。民窖则烧制黑釉、黄釉、褐釉、酱釉等瓷器,都具有民间的鲜明符色。汉代的低温釉陶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俑,不论是形象的刻划,还是釉色点染,都体现出唐代陶塑艺术的高度水平。其人物形态逼真,姿式优美。马和骆驼的造型,也都恰到好处。瓷器鉴定要领瓷器鉴定是一门新的学科,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十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发掘了很多古遗址、古墓葬,出土了

6、大量陶瓷器,尤其是纪年墓出土的瓷器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典型的标本和样板。陶瓷鉴定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器物学。国内一些大学目前教授这方面的课程,为陶瓷鉴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根据自己四十年研究陶瓷的亲身体会与经验,摸索出从以下五个方面鉴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这五方面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鉴定便有误差。五方面联系起来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其可*系数就比较大。下面谈谈五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一 造型及纹饰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系数即可达 85%,一般来讲,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在某个时

7、期有些器物则例外。(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特点为平底。西晋青釉槅

8、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粮食的富有生活。谷仓在江南地区稍大一点是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圆虎子多为正烧。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

9、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

10、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在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物如盘、碗、罐等也有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香薰,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镂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隋青釉印花四系壶,高 35 厘米,盘

11、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四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规律。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常见的有朵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隋青釉高足盘,南北方瓷窑皆大量烧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个双条形系,系高于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点。隋白釉龙柄双联瓶,可谓北方白瓷的代表。双瓶相联,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以来,至

12、隋代瓶式更为丰富,以后历代均有烧造,造型各不相同。唐代青釉黑斑壶,壶身画圆圈纹,系唐代特征。黑褐斑装饰西晋晚期出现,东晋盛行,唐代沿用,但数量不多。吴越王钱氏墓出土薰炉等两件大器,顶、盖镂空,周身用褐彩绘云头纹,是晚唐时出现的。浙江青釉壶,短流,平底,双带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 45 度斜出,点褐斑。窑址未发现,只能定为浙江产品,日本出光美术馆有收藏。唐代北方盛行白瓷,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底。平底无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征,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现少量圈足器物。定窑壶,短流,双条形柄,腹部丰满,平底,河南、西安的大型墓葬出土较多,河北唐墓亦有出土。唐代定窑白釉碗,玉璧形底,有的为唇口,

13、这种碗出土于公元 763840 年间的墓葬,说明盛行于这 80 年间。除白釉外,还有青釉玉璧底碗。邢窑白釉盏托,五出口,卷荷叶边。五出口器物还有盘、碗等,是唐后期开始出现的,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为四出口,器里凸起四条线。北宋器物为六出口。因此,从器物口部花口四出、五出、六出就可以判断出它们是唐中期以前、晚唐、五代或宋代的器物。花口碗是在胎半干时用工具按出几条线,外为阴线,里为阳线。邢窑五出口碗是晚唐、五代之间的产品。唐青釉凤头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造型、纹饰受波斯文化影响,又有所区别。柄、流用中国传统的龙、凤装饰;纹饰中人物形像为西亚人,花叶与南北方青瓷亦不相同。北方青瓷中有 40 年代

14、出土的凤头壶。除青釉以外,三彩凤头壶比较多,以洛阳、西安两地出土得为大宗,很多已流传到日本等国家。宋代仍有凤头壶,福州宋墓出土的白釉凤头壶,没有贴花装饰,亦无柄,只保留唐代凤头壶造型的遗风。青釉鱼形瓶,唐代后期开始出现,越窑、广东梅县窑、湖南、长沙窑都有这种器形,三彩亦有这种器形。瓶以双鱼为身,背部有脊,并刻划鱼眼、鱼鳞,有的脊呈水槽形,可以穿带提起。到五代,定窑还烧制白釉双鱼瓶。海棠式杯,是唐代常见的器形,口部为四瓣花口,杯外刻线,里有凸线。越窑、长沙窑、邛窑都烧制这类杯。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越窑青釉海棠式杯,口径 30 厘米,是国内最大的一件。传世品中小海棠式杯较多。长沙窑贴花壶,贴棕榈树及

15、两只飞鸟,贴花装饰最早见于唐三彩,在瓶、罐等器物上先贴花,后上釉。贴花一般采用局部帖花,内容有奔兽、狮子、团花、宝相花等,与丝绸印染有关。唐乾封三年(668 年)白釉帖花钵,比长沙窑早,纹饰风格亦有西亚遗风。长沙窑的贴花有棕榈树、栏干、舞蹈俑和葡萄等纹,并有贴花的陶范出土。长沙窑白釉绿彩器产量多,用绿彩绘花草、菱形、几何、山形纹。白釉绿彩是北方河南、河北地区经常采用的装饰,但多点彩或条彩,以绿彩画纹饰的还没发现。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是其首创,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磁州窑、吉州窑有很大影响。长沙窑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呈红色

16、的器物长沙窑出土有十几件,纹饰有花奔、禽鸟、动物、龙纹。长沙窑以诗词作装饰的也很多。婴戏纹注壶,绘一孩童持荷奔跑。仅发现一件,婴戏纹在唐代尚属少见。长沙窑壶,短流,流一般呈八方形。北方邢窑、定窑的壶,流为圆形。越窑壶,流有八角、圆形。长沙窑壶,壶身为六瓣瓜棱形,双带形柄,流比唐代其它瓷窑产品略长,造型上仍具唐代遗风,实际上是北宋早期的产品。 花瓷拍鼓,在河南鲁山窑发现大量腰鼓残片。除鲁山窑外,河南禹县唐代也烧拍鼓,与鲁山窑产品有共同特征,都是黑地月白色斑纹,鼓身饰有七条弦纹。此外,陕西耀州、山西交城也烧拍鼓。除以上四个窑以外,估计还有窑烧这种拍鼓。传世的陶俑中,有作拍鼓动作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音乐发达,宫廷乐队多,乐器需用量大,拍鼓正是应这种需求而生产的。花瓷除拍鼓以外,还有黑地白斑罐,月白地黑斑罐,茶叶末釉地月白斑壶、罐,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而产生出的不同的色调效果。禹县、内乡(邓窑)、鲁山都烧花瓷器物,但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还是鲁山窑。唐代绞胎枕,是利用二三种不同颜色的泥组成花纹装饰。这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