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219036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作者:周海清 来源:文艺研究2010 年第 7 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形式和趣味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推动其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儒、道及佛三大体系的学术思想。这三种思想互相矛盾与斗争,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国画艺术,而它们之间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又形成了现在中国画艺术的总体特色。1儒家文化与中国画艺术儒家文化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用“仁爱”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因此,山水也不是自然之山水,它们是“仁”、“智”的象征。由此,儒家便有了比附道德的观山水之法。在儒家哲人的心目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等自然万物是道德和

2、智慧的载体。画家对自然的认识和体会,往往形成画面上健全的人格和审美理想,这种人格和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国历代山水画家正是出于这种精神的追求,游天下奇山胜水,探微取真,综合万象,完善作品的内涵,表达自我的感受,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观众受到美的陶冶,从而达成儒家倡导的“助人伦”与“成教化”的目的。中国画在传统文化中孕育成长,始终交织着对传统表现形式的延续与更新,统摄它的是传统文化观念,这种观念奠定了中国画的精神面貌和形式特征,“志于道、据于仁、游于艺”等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精神内涵。概括地说,儒家文化对中国画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绘画的实用性。儒家文化是伦理文化,它以伦理道德为

3、立身处世之本,要求人们以道制欲、重义轻利和知行合一。张彦远把这种伦理道德作为绘画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社会功能,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历代名画记)历代中国画都是通过“劝诚图”和“操尚图”来体现伦理意义的。特别是融诗、书、画为一体的“文人画”,它们借助山水、花鸟等来表达自由的精神、高洁的情操,把绘画客体的山水、花鸟等形象与绘画主体的某些道德品行相联系。如用梅、兰、菊、竹表达自己高洁的精神。其二,强调艺术的真诚。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绘画重视人品画品合一,推崇直抒胸臆的真诚绘画观。如宗炳的“今张绡素以远映,则崐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画山水序),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彦

4、远历代名画记),及王履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华山图序)等都强调艺术真诚。石涛画语录中说,“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更是辩证地论述了绘画的主客体之间以及心与物迹化浑一的关系,从而实现心物统一,实现中国画艺术既要传其“神”,也要传其“真”的指归。其三,艺术风格的形成。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历代中国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文质并重、文质统一思想的表现。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中国画重壮丽、重文饰,十分重视人为雕琢之美。2道家思想与中国画艺术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中国的封建时代,从天子到平民百姓,许多人的思想都是外儒内道。道家思想深入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

5、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自然也影响着中国画。道家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追求恬淡,力求虚静。道家认为真正的美不在感官的享乐与满足,更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精神安定和无所求、自由放任的思想。这种超越功利的思想就是物我交融、“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境界。道家提倡的登高望远,“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用整个身心深切感受茫茫天宇间的生命律动,在静观寂照中进入天人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化万物为神思,泻于笔端。中国画家就是以这种感受生活的方式来熔铸一个理想的艺术境界。道家思想对中国画艺术表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欣赏的审美原则及作品的艺术风格上。在创作上,中国画追求具有无限生意和深邃空灵的意

6、境,使作品中流溢着物我浑一的梦幻之光。画家在创作中不是单纯在画自然,而是借画自然来传达画家的修养、审美观,使画家精神与被画的物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只有这样,作品才有望达到逸品。所以,真正的画家把他的心灵完全融化在笔墨里,寄托于花鸟、山水景色之中,浑然忘我,实现精神的高度写实,从而使作品进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是中国画艺术的精神核心,成为艺术家体验自然、升华自我的悟艺、悟性之道。道家讲究“无用之用”,这也是画家由技而道的规律。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提出:“有画法而无画理,非也。有画理而无画趣,亦非也。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这是对

7、道家思想“无用之用”的运用,它强调绘画要灵活,不拘于成法,不墨守成规,要依据所表现的形象发现隐含在自然之中的新法则,能随心所欲、自然而然地在创作中从有法而进入至法,即无法之法,在艺术修养和技能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提倡的无为和朴素,也是中国画艺术长期追求的最高境界。如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人必须摆脱一切后天、人为、外物的束缚,去知、去为、去欲,回到大自然等等。这种观点体现在艺术风格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3禅宗与中国画艺术佛教从东汉末年传至中国,当时至魏晋南北朝,由于长期的社会动乱与生活的痛苦,人们希望从苦难的现实中解脱出来。佛教对来世的描

8、绘给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慰籍和寄托,因而信众日多。另外,统治者认为佛教有益于统治,又大力提倡和加以扶持,佛教因而得以快速传播,成为中国影响广泛的宗教。禅宗是佛教在中国拥有众多信徒的重要支系。禅宗思想最重要的特征是“空”,强调心为本体,万有皆空。认为即心是佛,万物由心生。因此,禅学讲究顿悟。它打破了以理性建立起来的时空观,启示画家时空可以从主观意识改变。这种超越时空的独特性,成为中国绘画艺术重要的创作观念之一。中国绘画艺术观念与禅宗思想,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差别的,但由于宗教活动中采用了许多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刻和舞蹈等,宗教就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绘画艺术与宗教的联系尤其紧密,所以,禅

9、宗与中国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禅宗不仅影响中国画的内容,还影响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与意境。禅宗讲究参禅悟道,以明了天机妙理。参悟,就是面对茫茫宇宙,四时运转、阴阳切合的自然万象,以身心去反复体悟和感受。而中国画的绘画中的高古游丝、行云流水、琴弦、铁线,枣核等“十八描”技法,就是古代画家对自然中的形象进行参悟和艺术转换后的“妙得”。另一方面,山水画的披麻、折带、斧劈、雨点、云头、矾头等皴法,也是画家通过参悟山川地貌、岩石肌理特征而形成的意象表达。中国历代画家更是以高尚的品格、修养,静心澄虑世间万物,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物化,从对自然的山、水、树等客观的现象中,参悟出理性之“山”的雄伟博大和宽容,理性之“

10、水”的清澈、平和温顺以及滴水穿石的刚强,理性之“树”的坚韧不拨,还有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水润其发肤、供其血脉的妙理,这都是画家秉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悟天趣之妙,从而形成的天机妙理。如吴道子参悟裴铏舞剑,又见其壮气,以助挥豪,得“吴带当风”之妙用。因循禅宗顿悟之理,中国历代画家通过参悟自然玄机,借助自然物象在绘画中实现自我精神的再现,把画家品格、才情熔铸于绘画对象的风韵和内在精神面貌之中,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如“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就强调绘画中的气韵,而气韵就是一种文化精神,它只有通过画家的参悟解读,使品格在参悟中升华,气韵就自然在参悟中明了,而笔墨也就在参悟中神畅,最终实现人品与画品的合一,这就是佛教禅宗对中国画意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力和综合功能,中国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成长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任何时代的中国画作品中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只有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中国画艺术,并在新时代扩充其精神的内涵,笔墨才能随时代而精妙、气韵与时而通达,给中国画艺术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