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思考与讨论答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215584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思考与讨论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思考与讨论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思考与讨论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思考与讨论答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思考与讨论答案第 1 课(P4)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阴燃法。即使有无名火燃烧法,这种方法可让火在较长时间内不熄灭,当再次燃烧时,扒开灰烬吹然(供氧)即可。第 2 课(P9)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半坡和河姆渡两地的先民们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建造出更具特色的民居。半坡遗址位于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夏热冬寒,降雨量不太多,所以建造的是保温效果好的冬暖夏凉的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遗址位于河湖密布的长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炎热且温差较小,降雨量则较大,所以建造下层由木柱支撑,上层住人的干栏式房屋。第 3 课(P12)中华文明之祖关于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创

2、造与考古发掘成果的对比,上述的各种发明创造在炎帝和黄帝时期已经出现完成,是可信的;这些发明创造都是由炎帝和黄帝完成的,是不可信的。古代传说是后人对文字发明以前远古曾经发生过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其中蕴含着一些可信的内容。但因远古没有文字,传说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下来。久而久之,会有一些误传,所以,又不能全信。最好把传说与考古发掘成果对照理解。历史事实,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客观事实,它不随人的意志或记载与否而改变。第 4 课(P16)夏、商、西周的更替第一问回答,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第二问回答,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为什么是历史的进步。制度的出现和存在与否是取决于它所在的

3、时期的历史条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那个的政治经济制度。 “禅让”制是以原始社会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形成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一种民主制度。当集体所有制趋于没落之时,这种制度必将倒塌。王位世袭制是以私有制的奴隶占有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这种制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增多了,这当然是历史的进步。第三问回答,这一演变与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化之间有何联系。是因果关系,这一演变是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增多的结果。生产力发展快,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导致了公有制的结束和私有制的产生,进一步导致“禅让”制的终结和王位世袭制的产生。第 5 课(p23)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4、不是。因为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根据文字发展的规律,要达到这种程度的文字,需要有 2000 年左右的文字进化时间。也就是说,我国还应该有比甲骨文早很多的文字存在,但目前为止,甲骨文是所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第 6 课(P31)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合纵策略失败的原因是没有真正做到“合” 。如六国合成,就可以抗秦了,但各国各怀鬼胎,都想牺牲别国保住自己,忘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必败。 “连横”是针对“合纵”设计的,秦国“连横”是“远交近攻”外交战略的体现,对东方大国没有眼前利益的损失,所以,东方各国乐于接受。它们没有想到的近忧没有了,后患却来了。第 7 课(P34)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商鞅变法

5、是非常成功的。因为,一场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取决于主持改革者的生与死,而是取决于该次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了。因为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于车裂,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獗和统治者的昏庸;但是商鞅推行的改革使秦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了,秦军的战斗力不断增强,所向无敌,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富最强的国家,这充分证实了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第 8 课(P39)春秋战国的文化儒家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 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 ”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

6、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道家 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 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 “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 ”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

7、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第 9 课(46)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秦始皇虽然很残暴,但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也是前无古人的。1、国家统一后,如何管理庞大的国家呢?秦始皇首先创建了他级管理体制,虽经 2000 多年的变更,但万变不离其宗。2、统一货币,并将铸币权力上收,归国家统一管理。3、统一计量单位,包括重量、长度等。4、统一文字。5、重大历史文物。在位 40 多年,却修建了万里长城、秦始皇陵、阿房宫等重大的建筑,成为辉煌的一页。第 10 课(P52)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注意三点:第一,要说清秦朝完成统一时的强大。秦朝统一中国时实施的政策调动劳动者 的生产积极性

8、,因此国富;调动起军士在战场上作战的积极性,因此军强;为其余六国不敌,所以能统一中国。第二,要通过秦暴政说清民众对秦统治的强烈不满。统一后,秦始皇自认为已天下无敌,忙于北伐匈奴、南定南越、筑宫殿、修陵墓,不顾及国计民生,耗尽民力。民众稍有不满,就严刑酷法伺候。秦王朝失去了民心。根基开始动摇了。第三,秦速亡,此时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响应何止千万,恐怕连统治集团内部,也不乏响应者。于是压制已久的人们纷纷投入反秦大军,失去根基的秦王朝很快就倒塌了。第 11 课(P56)汉武帝的“大统一”应从三个方面分析,即目的、效果、实质。西汉的和亲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的,但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首先,西汉政府以

9、和亲换取和平,共分两个时期,一是在汉武帝之前,一是汉武帝之后。汉武帝以前是因汉弱匈奴强,为避免战争采用和亲政策;汉武帝之后匈奴分裂,汉朝虽然强,但为与南匈奴保持友好关系,也采用和亲政策。其次,与匈奴和亲的结果都是基本上保持和平友好的交往,尤其是西汉后期的和平局面更多一些。第三,两个时期和亲有着本质的不同,前期西汉弱,和亲是无奈之举;后期西汉强,和亲是为了促进民族友好交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是主动之举。第 12 课(P62)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班超的话,不能简单地说是有道理,还是没道理。从班超的经历来看,这种说法适合于班超的发展,应该说对班超而言,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是指其他人而言,那就

10、不一定了,应该因人而宜。从这句话也反映出,班超能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道路。就此而言,对我们是就借鉴意义的。第 13 课(P65)秦汉的科学技术纸张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无所不在。经济生活方面,如包装、帐目、收据发票、广告、布告、产品介绍等等。文化生活方面,如书籍、报刊、本册、节目单等等;日常生活方面,书信、药方、地图、装饰纸等等。第 14 课(P69)秦汉的文化艺术后者的说法更有道理。不仅仅是司马迁,前面刚刚学过的蔡伦、张衡、张仲景、华佗等人,都是从小刻苦学习,长大辛勤钻研,经历几十年的奋斗,才成硕果的。就以现在为例,聪明的学生

11、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但刻苦的学生一般都能考上大学的例子数不胜数的。所以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第 15 课(P78)三国鼎立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再现是,为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加生动形象而进行课艺术加工,这种加工就是在历史事件再现中和历史人物活动中增加了艺术虚构的内容和场景,这就会在文学艺术作品的描述中产生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现象。所以,在观看或欣赏与历史有关的文艺作品时,一要注意区分哪些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内容,哪些是后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虚构的;二是要认真分析为什么要进行那些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描述。第 16 课(P84)两晋与南朝第一,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2、第二,北方人口大量迁往江南,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和技术;第三,江南地区因战乱较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这些为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第 17 课(P87)十六国与北朝云南一共有 26 个民族,其中 25 个少数民族。分别是:汉族、彝族、 白族、 哈尼族、 傣族、 壮族 、苗族、 僳僳族、 回族、 拉祜族 、佤族 、纳西族、 瑶族 、 景颇族、 藏族 、布依族、 布朗族、 阿昌族、 普米族 、怒族 、基诺族 、 德昂族、 蒙古族 、水族 、满族 、 独龙族。民族风俗: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 ”“

13、赶表” 、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对歌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 第 18 课(P9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水经注成书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局面。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人,他所去过的地方仅限于北魏统治下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所以他对北方河流的记载很详细。因为没有去过南方进行实地考察,故对南方河流的记载就比较简略。第 19 课(P97)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原因有两点:第一,北魏时期佛教盛行,朝野耗费大量钱财和时间去开凿石窟以示尊佛、信佛。第二,平城和洛阳先后为北魏的都城,所以在二处开凿石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