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有效整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209737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有效整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有效整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有效整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有效整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有效整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有效整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有效整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有效整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1、进入二十一世纪,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改变产生重大的冲击。学生获取、处理、储存、发布信息的能力将对他们今后本人及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劳动者素质,全面素质培养靠教育。尤其是知识经济和数字化信息时代已悄然而来,根据未来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酝酿着重大的突破。2、陈至立部长在 2000 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事实上,世界上一些教育信息

2、化程度较高的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 ,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也都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长期任务。3、近几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有十几人在溧阳市市级以上的论文竞赛中获奖。全校所有中青年教师都经过电脑基本操作和课件制作培训、信息技术技能的考核,30%以上的教师能自制课件,大部分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到因特网及校园网上查询资料和学习;我校于三年级就

3、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并会创作电脑美术作品,设计电脑小报,能制作简单的网页。综合以上,针对当时教育改革中的热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方案。二、相关概念界定信息技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信息中的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运用信息的技术,将涉及到如何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即教师怎样选取信息、运用技术与学科整合,取得实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

4、根据课程教学规律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其宗旨是使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各个学科中去,会切实有效地变革传统“黑板+粉笔+书本”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

5、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最终能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课堂教学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1理论依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学派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人作为学习的主体,总是与认知对象与认知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派认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的经验各不相同,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

6、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分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之间的协调统一,重视信息技术的潜移默化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在活动课程中弥补和完善学科课程中的不足,发展学生的个性。二是指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的改善。我们认为,整合模式因遵循系统论的思想,用整体、联系、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多元智能与合作学习理论支撑开展实

7、验,力图突破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四、实验变量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 (跟以下因素关联教师素质。主要观测课堂教学过程所体现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成果;学生素质。主要观测学业成绩即教学质量和素质的全面性。课堂教学效率。或者缩短课堂教学时间,或者在同样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相关自变量是:是学校信息教育环境、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网络化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实验因变量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效程度。相关因变量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作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程教学规律而

8、进行的教学改革。最终能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课堂教学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 。五、主要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性,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一步理解。实践研究方面:、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最基本工具。近年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它只是将焦点集中在对刺激要素的演示上,忽视输入的要素,忽视学生内心的心理努力,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探究性、研究性和差异性。很大程度上,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缀

9、和辅助品。而随着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用途逐渐在实践中明朗。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第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第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第四,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资源 “信息技术将是现代教学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将它与课程进行合理整合,将有助于改变现行课堂教学的上述缺憾,将有助于信息技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得到整体性的理解和运用,将有助于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高度交互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信息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等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彻底改变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中点缀品的现状。使教师和学生能以一种

10、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使用上像黑板和粉笔、像皮和铅笔一样顺手、自然。、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实验中尝试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自然、音乐、体育等学科中展开实验研究,并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为龙头,展开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多途径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观察、思考、想

11、象、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主动提出具有真实性、研究性、开放性、发展性、创造性的问题,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并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改善学习内容加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改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善学习环境构建信息化的学习模式;改善学习评价评价要过程和结果并重。最终能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课堂教学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掌握进行信息技术与

12、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标向,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六、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阐述、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及网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等。、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 观察- 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

13、要意义的群众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现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观察法: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七、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显性成果:1、论文、案例、学校网页、学生作品、阶段报告、结题报告等2、信息教学软件资源,包括素材库、典型案例录相(光盘) 、系列课件、专题学习(教学 )网站等隐性成果:1、师生和学生信息素养和技能的提高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的成功构建3、学科教师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意

14、识的加强和能力提高研究结束时,将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学生的学习成果,编写研究过程中的典型研究案例,开展现场展示活动等,请上级领导和专家进行鉴定。八、 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进一步建设学校现代化教育硬件设施,完善学校网站和信息资源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学观念,培养信息技术技能。 (分阶段培训、集中学习)3、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习操作技能。4、分学科成立课题小组,编写课题实验研究计划方案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要立足于课堂,为了积极推进整合的力度,每个学期对各学科都提出开展整合实验课,并将任务落实到校验组。九、课题研究人员分工课题顾问:请电教中心的有关领导

15、或科研人员负责理论指导组 长:杨宗异 负责课题管理和课题策划李文彬 李卫明 负责制定实施计划并具体实施组员: 崔桂英 吴志新 董文娟 陈加明 张志刚 薛迎春 陈国兴赵小娟 朱彩玲 周青 徐和峰 王蓓 耿峰十、研究项目的实施计划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 年 12 月2003 年 2 月)准备阶段: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阶段(2003 年 3 月2003 年 6 月)初步实施阶段:初步建设校园信息技术的文化环境,选择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自然等学科进行实验研究,积累经验,通过

16、研讨课、讨论座谈、质量分析等形式的开展研究活动,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调整和改进研究的方案、计划,及时做阶段性总结,初步形成研究氛围,更新观念,改善方法。第三阶段(2003 年 9 月2004 年 6 月)全面实施阶段:在前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开展课程整合的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分学科推出整合教学研究课;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论文。第四阶段(2004 年 9 月2005 年 10 月)总结鉴定阶段:重视教学案例研究,进一步深入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性和可操作性上的研究。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十一、 课题的预期目标:运用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