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河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209235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里河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里河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里河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里河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里河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里河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里河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里河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区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 带乡、以工促农” 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我区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我区位于兰州市中南近郊,东接城关、榆中,南与临洮、永靖相连,西邻西固,北与安宁隔河相望。南北长 33 公里,东西宽 21 公里。全区总面积 396.11 平方公里,农村面积 37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95。全区耕地面积 15.24 万亩,其中

2、水地 5.49 万亩,旱地 9.75 万亩,人均耕地 1.5 亩。全区共辖 2 乡 4 镇 9 个街道,有 72 个行政村、69 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 45.6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055 万人。全区种植业主要种植粮食、百合、蔬菜、果品等作物,牧业主要是奶牛养殖。近几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这一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采取各项应对措施,使全区农牧业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2007 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完成 3.83 亿元,较上年增长5;农业增加值完成 2.6 亿元,较上年增长 5;农民人均

3、纯收入完成 4898 元,较上年增长 7。(一)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把“生 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 字方针 与我区实际相结合,按照“ 产业富民、文化塑民、环境新村、依法治村”的指导 思想,继续采取“三百、五帮一 ”举措,去年筹措 资金 976 万元,全面完成了 2 个市级试点村的各项建设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检查验收中,我区各项工作名列全市第一,小山口村、西果园村在全市 20 个试点村考核中获得第一名和第四名,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提高坚持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机制调活、效益调高的原则,以

4、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提质增收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布局,农业产业结构逐步由分散型向区域规模型、增产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 4.01 万亩,其中双垄全膜覆盖技术推广面积达到 0.62 万亩。蔬菜面积达到 10.6 万亩,其中百合种植面积达到 3.87 万亩;设施农业栽培面积达到2000 亩;韭菜、韭黄在保留提高现有老基地的基础上,向前山沟坝坪台区扩大种植区域,面积达到 4000 亩;优质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 2600 亩。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得到稳步发展,奶牛存栏达到 10004 头,较上年增加 1993头,增长 24.9。全区粮、经、饲比例达到 2

5、6.1:70.7:3.2。(三)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坚持把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作为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点来抓。落实乡村两级转移支付资金 181.7 万元,粮食直补资金 15.56 万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 44.54 万元, “两免一补” 专项资 金 330.4 万元,农机补贴资 金 20 万元,母猪繁育直补资金 3.6 万元,农民负担持续减轻。争取扶贫资金 200多万元,完成了黄峪乡邵家洼村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阿干镇深沟掌村人饮工程及魏岭乡晏家洼村道路建设,解决了 500 名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实施“1+1”帮助特困农户建房行动,筹资 423 万元,解决了

6、119 户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一是围绕蔬菜、百合、奶产业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全区龙头企业达到 9 个,其中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2 个。二是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健全和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各个产业步入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的轨道。主要加强了兰州百合协会的指导,对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摸底调查,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6 个。三是农业市场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先后建设的兰州百合综合批发集散地(兰州百合城),工林路牛羊肉批发市场,马滩、西站蔬菜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设施齐全,功能得到完善。今年完成建设八里镇蔬菜批发集散中心、彭家坪镇贾

7、家山高原夏菜批发市场、龚家湾韭黄市场三大交易市场,逐步在全区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全区建设冷库 39 座,客容量达到 10640 吨,满足了农业生产需求。(五)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农民增收途径得到拓宽由于设施农业改善了小环境气候,可进行反季节、长季节生产,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产量与品质,经济效益相对稳定。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发展设施农业成为提高农田产出率、减少冬季抛荒、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突出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特点,在充分把握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定位发展方向,确定发展规模,建设经济、实用的设施类型,推行标准化管理,生产适销

8、对路的农产品,推进节本增效的措施,促使农户从设施农业中获得更高的收益。07 年,全膜覆盖双垄沟播集雨栽培技术完成推广面积 6200 亩;高效节能温室、塑料大棚、高架大棚面积分别达到 750 亩、1251 亩。(六)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民素质切实得到提高一是建立健全区、乡两级农业服务组织。目前,全区农业、林业、水利等农口部门累计建成农业服务站 17 个,乡级农业服务中心有 7 个。农业服务由化肥、种子、农机、农药、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逐步扩展到了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产品品种改良、农作物保护、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卫生安全、劳动者技能培训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多

9、个方面,满足了农业生产和不同农户、不同生产者、不同经营者的多种需求,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二是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在全区建立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以科技工作站、生产基地为载体的农业技术入户工程,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三大任务得到进一步落实。三是加强农业实用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引进农作物品种 60 个,推广小麦良种繁育面积 0.5 万亩,玉米包衣率达到 100,完成粮菜作物大田病虫害防治 2.5 万亩次。四是加强农业机械化水平。争取农机具购置资金 20 万元,完成购置农机具 55 台。引进了洋芋点播机、双垄全膜起垄机、起垄铺膜机、玉米点播器等农用机械。五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举办各类培训

10、班 162 期(次),受训人数 1.36 万人(次),发放资料 2.1 万份。同时完成“绿证” 培 训 120 人;“阳光工程”培训 103 人,均进行了就业资格认证考试,并完成了输转工作。每个乡镇成立了农民职业技能业余培训学校,培训农民各类技能,向省内外输转农村劳动力 1.2 万余名。(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坚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关键措施来抓。07 年,争取水利投资 2952 万元,重点实施了黄峪乡邵家洼村安全饮水工程、西津坪安全供水工程等 13项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500 亩,新增梯田面积 2000亩;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 6 平方

11、公里;投资 983 万元的黄河水土保持西果园项目区建设通过省市验收,累计完成治理面积 2241 公顷;投资 476.74 万元完成干旱山区农村人畜饮水集雨工程,修建水窖 1779 眼,解决了 4 个乡镇、21 个行政村、1757 户 7874 人及后山 14 所小学的安全饮用水问题。生态林业成果得到巩固,完成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造林 3000 亩,天然林保护 11 万亩,退耕还林补植造林 8000 亩,完成城市周边植树 30.36 万株,完成低产果园改造 2000 亩。(八)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坚 持 把 提 高 农 产 品 质 量 作 为 增 强 农 业 市 场 竞 争 力

12、的 有效 措 施 来 抓 。一 是 累 计 完 成 无 公 害 农 产 品 产 地 认 定 面 积8.89 万 亩 ,品 种 认 证 12 个 ,使 全 区 95以上蔬菜产品达到了兰州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要求。二是加强对辖区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和超市经营的蔬菜质量进行无公害质量监测,全年抽检样品合格率达 99%以上,蔬菜批发市场 100%纳入监测。三是对辖区内 17 家规模养殖场(户)实行门禁制度,免疫率达到 100%。对辖区 3 个屠宰场进行严格的宰前检疫,加强活畜交易市场检疫以及植物调运检疫。四是狠抓动物防疫。以禽流感、口蹄疫防治为重点,共防疫各类畜禽119.76 万头(只),保障了全区

13、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区现代农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的制约,自然灾害的频繁,水利工程的老化,耕地沟壑离散,尤以降雨和水利工程覆盖不足为突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综合生产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只有 101 平方公里,占农村面积 378 平方公里的 27,其中后山二阴山区占到85 平方公里。全区总耕地面积为 15.24 万亩,旱地面积达9.75 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14、。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困难。小城市、大农村的特点突出,全区 95的土地面积是农村,农村人口仅占全区总人口的 22。2 006 年 城 乡 收 入 比 是 1.85:1,2007年 城 乡 收 入 比 是 1.89:1,今 年 估 计 还 要 拉 大 ,城乡差距十分明显。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发育不完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不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呈现“ 四多四少” 现象,即:小项目多、大项目少,初加工的多、精加工的少,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少,内销的多、

15、出口创汇的少。我区优势产业之一的百合产业发展波动较大,与没有一个或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有着直接原因。近年来兴起的奶牛产业,如不重视培育龙头企业、稳固基地建设、保护农民养牛积极性,就会难以避免重蹈百合产业波动的覆辙。四是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与传统农业增效的矛盾突出。目前,除一些诸如优质百合、桃、苹果、芹菜、韭黄等特色农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外,从事其他传统农业的农户,随着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农资价格的上涨,基本抵消了免征农业税后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如遇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农民在农业上只能是负收入。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我区绝大多数农村属于干旱半干旱山区,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条件恶劣,

16、人居环境很差,突出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然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72 个行政村中,有 42 个行政村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一些地方人畜饮水长期没有保障;有 42 条村道需要改造,100 多公里乡村道路需要建设;在113 个自然村中有近 1/3 的村没有通电话、近 2/3 的村没有通有线电视。六是自然条件恶劣,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近郊乡镇同后山乡镇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很大,后山 4 个乡镇、12 村、2578 户、11600 人仍处在贫困和低收入状态,人均纯收入不足 1000 元。因此,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七是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缓慢。全区农技、农机、农经、畜牧、水利、林业等服务体系不健全,为农业和农民的服务功能弱化,基层服务组织力量薄弱,队伍不稳,人员年龄和知识老化,经费不足等问题突出。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低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