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处理改变数学学习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1194194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节处理改变数学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细节处理改变数学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细节处理改变数学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细节处理改变数学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细节处理改变数学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细节处理改变数学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节处理改变数学学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节处理改变数学学习钱头小学:庄绵绵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学好学好数学,为小学生将来从事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提供了条件。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认真抓好数学课堂教学,是实现数学新课标的主要途径。我认为,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必须抓好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使数学课堂靓起来。一、备课中关注教材中的细节处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参考资料,但不是全部,因为地区性不同,在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而

2、变化,否则只能把学生带入书本之中,学生不能把知识还原于生活。在备课中,我针对学生的反应和接受力,注重细节穿插。如在备“积的近似值”时,变化例题,改问题为“求多少元?” ,让学生计算,再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钱在人民币中的最小单位是分,分是在哪一个数位上,第三位小数又表示多少分钱呢?能实际付款吗?在每个单元后面有一些实践操作题,我也非常重视,但在实际中有许多内容受地方限制,很难完成,我只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变,或者细化问题,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一些数据,让学生体验和补充课堂上纯知识的不足。还有的知识点相隔太久,学生学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在教学时注意穿插引入,经常性地进行复习,比如一些单位换算,学生就

3、容易忘记,所以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变化规律时,注意复习单位大小、进率等知识点,让学生提出旧知识系统来与新知识接轨。二、教学中注重细节预设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们得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很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却忽略了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部分的预设,导致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细节预设。1、操作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注重实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的组织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材料选择是否具有典型性,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有效性。选取简

4、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现有的材料,就会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一位老师在上观察物体一课时,为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几个小正方体,便于小组观察。首先,老师让学生观察一个小正方体,说出站在不同的角度分别可以看到几个面。学生在小组活动之后,老师提出问题:说说你看到了几个面,有的学生说看到了 1 个面,有说 2 个的,有说 3 个面的,听到这些回答,老师都一一肯定。没有想到,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看到了 4 个面” 。对于这个答案,事先老师是没有预料到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怎么会看到四个面呢?

5、是这位学生在乱说吗?实际上,这个学生确实看到了四个面。只要大家看看老师为学生准备的学习材料就知道了,全是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我们把这个小正方体放在离眼睛比较近的地方观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上边和前边的面,因为正方体很小,同时我们的左眼可以看到左边这个面,右眼可以看到右边这个面,一共可以看到四个面。就因为老师提供的这个操作材料的特殊性,使学生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所以我们在选择操作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典型性,否则就会是课堂教学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刚才这个案例中,如果事先选择大一些的,比如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话,就不会出现学生看到四个面的情况了。2、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指向明确,体现

6、实效。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提问。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使教学的程序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在引入学习时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并说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 1.40 米。教师:你去游泳,安全吗?学生:安全,可以在浅水区。学生:安全,可以,带救生圈。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学生:安全,可以叫家长陪同。教师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 1.6 米,是浅处 1.2 米,中间 1.4 米。教师:1.4 米是怎样算出来的,是什么意思?很显然教师提出的“你去游泳,安全吗?”这个问

7、题,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使学生无法了解教师的提问意图,思维会发生混乱,造成学生的反馈漫无目的,难以引起学生数学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出示主题图后,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有一个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 1.4 米,自己身高 1.42 米,马上往水里跳,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这样的提问,指向性明确,学生会很快领会教师的意图,估计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避免了不必要的折腾。3、探究活动要精心预设,提高实效。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8、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不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探究支点,太难则学生无从下手,感觉高不可攀;太简单,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值得思考;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致使探究气氛活跃、探究形式多样、探究过程无序、没有任何收获。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前,虽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通过课外学习,了解了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探究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2、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理解

9、并掌握用分解质因数、短除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整节课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组织探究活动的。出示探究问题:用多少个长 8 厘米,宽 6 厘米,能够拼成一个最小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多数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学具拼摆,得出用 12 张这样的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的边长是 24 厘米。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维的含金量太低,要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结合拼摆的图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公倍数。启发思考:“如果我们再拼一个比这个正方形稍大的正方形,那么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再

10、大一些呢?”学生很快回答“24、48、72” 。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在本节课上他们能够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法、扩倍法、短除法等多种方法求解最小公倍数,并且找到了各方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优化。三、课堂中关注学生接受的细节学生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如果自己搞清楚了,他的眼睛里充满着自信,小手举得老高,回答问题时声音又大又响亮;反之,没有听懂时,眼神是捉摸不定的,当教师提问时,他会不好意思地把头低下,生怕被点名了。如果教师在此时故意点名这些同学回答问题,出现的情况是:大部分是沉默不语,个别性格

11、好的学生会直接说:我不会,个别内向或好面子的学生会失去信心,甚至对老师的负面深象加深。教师的个人情绪也常常被破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在教学时,我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往往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时,我先让积极举手的那部分学生来回答知识要点,加深一部分还没太明白学生的理解,然后在巩固练习中,分小组进行互相讨论练习,这样就会有一大部分学生得到有效消化。在余下的这一部分学生中,如果再讲一片,大部分学生不想听,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是分解问题,让优秀学生按老师的分解问题出一些练习给这部分学生做,当然学生是不知道谁还不会,所以老师用鼓励性语言,让学生主动到小组长那里去挑战自己。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去改变自己,主动到小组长那里去领题目来做,一步一步地搞懂;个别学生就由老师以聊天的形式,也一步一步地引导他迈向成功。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是平凡的、具体的、零散的,同时它又是美丽的、鲜活的、珍贵的。我们要用关注的眼光去发掘细节,用发展的思维去处理细节,那样我们才会有无尽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