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剧本论文:剧本情节结构搭建的传承与创新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KB
约6页
文档ID:31176233
剧本论文:剧本情节结构搭建的传承与创新_第1页
1/6

剧本论文:剧本情节结构搭建的传承与创新摘 要:李渔的剧作理论中提出以一人一事为主脑的观点,它推崇注重线索的明晰和连贯,但对事件并未作出逻辑判断,并未有意识探究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而当代剧本的创作更注重故事的因果逻辑,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期待关键词:剧本;结构;主脑;因果为学如积薪然,后来居上,对现代剧本情节结构的认识是在不断继承和创新的历程中得来的,有了继承,后人就可以站在前人肩上,有较高的起点文化、理论、学问同产品一样会因时代、受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在继承中优胜劣汰,在创新中体认时代、思潮的变迁剧作理论经历代批评家们的不断总结探索,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清代李渔在汲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其中《闲情偶寄词曲部》是关于戏曲艺术剧本创作的理论, “组织周密,条理清楚,形成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批评体系” , [1]李渔在前人重音律、填词的传统下提出重视结构,因为“结构”是一剧情节的布局,犹如人之一身,建宅之成局,结构就是“事” ,也就是情节的安排,李渔的结构理论对当代剧本写作实践也具 有指导意义。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关于结构的论述包含七项内容: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和审虚实其中“戒讽刺” 、 “脱窠臼” 、 “戒荒唐” 、 “审虚实”这四项属于叙事内容方面,立足于创作动机和艺术构思;“立主脑” 、 “密针线”和“减头绪”是结构时遵循的原则在李渔的结构理论中,其核心是“主脑”:“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对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2]“主脑”这一术语,为李渔首用,强调以“一人一事”为中心戏曲作为舞台艺术,不可避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减少不必要的烦琐交代、拖沓情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正如有关学者论述的那样:“关于以‘一人一事’为主脑的观点是个相当明确的叙事句法观念……李渔的观点在叙事艺术研究中是一个具有重要特色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新颖的思想 ”[3]这一理论影响深远,其运用方式在当代影视剧本的创作中也颇为常见,如电影《寻枪》借警察马山寻找丢失的枪的故事诠释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海上钢琴 师》则采用极端浪漫主义的风格通过主人公 1900 一生在海上的传奇经历为我们揭示出欲望没有尽头的深刻内涵,这也是 1900 下船时突然止步,继而终于回身的真实原因,这位艺术家有着真正艺术家的高贵。

当代剧本结构安排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同时,亦有其更独到的认识和实践在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曾这样定义剧本——某一个人在某一个地方去干他(她)的事情[4] 当代剧作中在重视结构贯穿明晰的同时,更强调出事件的运动性,即动作,创作者必须清楚故事讲的是谁,以及他(她)遇到了什么事情而对“事情”的认知我们可以理解为“事件” ,也可以理解为故事的“情节” ,但事件本身并不能构成故事的情节,因为事件是一个个的生活碎片,如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是事件,不是“一事”而成了“两事” ,而在创作故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两事”融合为“一事”才能构成故事的情节而其中的连缀点在于因果关系,即“国王死了,王后因为伤心也死了”或者“国王死了,王后因为不愿屈从于新任国王,遂自杀身亡了”这是情节,而情节才是一篇作品中所叙述的那个事件的结构,它代表了故事叙述者对那个事件加以独特处理的一种方法,因此情节即结构,结构即情节,并且是以因果关系为存在前提的,而事件只是组成情节的材料 与古代戏剧剧作的创作相比,当代剧本对“一事”的解读更为深入和细致,它不仅关注到结构的明晰与贯穿,还总结出了情节的因果点设置规律,对于一线贯穿的故事情节来说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因”的埋伏一般在开端和发展之间,可称之为纠葛,纠葛是搭建整个故事的第一个重要冲突,之所以说是重要冲突,是因为这个冲突直接关系着整个故事的走向,它是中心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果”则埋伏在高潮里,高潮是故事的核心冲突,纠葛和高潮就是一个情节线上的两个点,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当代剧本在继承基础上突破。

以《魂断蓝桥》为例,讲述的是玛拉和罗依的感情故事,两人相识之后,罗依马上要上前线,玛拉所在的芭蕾舞剧团纪律很严在这样的规定情境里,他们一见钟情,产生爱慕,想要在一起,搭建纠葛在介绍基本剧情的同时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差异罗依是个浪漫主义军人,玛拉是个务实的姑娘玛拉谴责战争,认为它可恶,罗依却认为“它也有它的精彩之处” ,能够使人得到意外的爱情值得注意的是,玛拉不仅对战争作如是观,作为这部影片的另一个重要情境,此时还作为伏线埋藏着,即罗依出身贵族,玛拉出身平民,玛拉对此表现得更为实际在她的性格内部渗透着传统西方社会的等级观念,而罗依却丝毫没有这种压力纠葛部分让性格接火交锋,这就为未来的 冲突建立了依据,为悲剧性结局奠定了合理的、可信的基础所以,纠葛往往是揭露矛盾搭建冲突的地方,这是整个故事的因那么在影片中最重要的是要将两个人的感情给观众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在一系列的变故产生之后,玛拉对比自己经历和身世,最终她别无选择,出走和自杀是她的唯一必然从而将两个人都感情结果告知了观众。

纠葛与高潮形成一个完美的逻辑关系,这个关系构建成为剧作结构的脊梁再如动画片《花木兰》开端部分描绘木兰梳洗打扮,想给媒婆留下好印象,给自己家里带来荣耀,可是自己的性格却总是让此类事情出现问题,这样的自己让家人很伤心,她为无法成为别人眼中的好新娘而懊恼,这个部分其实都是在给我们交代人物的性格,——在木兰的心中特别渴望释放真正的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从这一段中我们了解了主人公的需求而整个故事的情节还没有开始,只是起一个交代作用,整个故事结构的搭建是从朝廷招兵,木兰决定代父出征开始的,很显然这个纠葛的建立外部看来是为了救年迈的父亲一命,但真正的动机是木兰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做真正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结构“因” ,在雪地一战之后,在她去拯救这个国家,国王时,故事的高潮出现了,这个情节点告 诉了我们故事的结果,木兰以女孩的身份出现,在这个过程当中她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这是美国文化对个人价值的尊重,无论男人和女人而男人的扮相只是一个情节点和一个喜剧笑料。

叙事艺术的中心究竟应当是人物还是行动,这是一个老问题了,李渔用“一人一事”为主脑的观点,强调出情节结构在剧作中的关键地位,这在重“文质才情”的诗教传统下,将叙事结构形式研究凌驾于内容之上,已经是一个具有重要特色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新颖的思想了,但李渔的叙事理论中对“结构”中“立主脑”的推崇虽注重线索的明晰和连贯,但对主人公身上所发生的事件并未作出逻辑判断,并未有意识探究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而当代剧本的创作更注重故事的因果逻辑,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期待可见,文艺创作的创新,必须以继承为基础,继承的部分因为覆盖了原来的精华,因此可以帮助人们更易理解与接受创新的内容参考文献:[1]刘晓玲.浅析《闲情偶寄》中的戏曲叙事理论[j].山西:中北大学学报,2007, (6).[2]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3]高小康.论李渔戏曲理论的美学与文化意义[j].北京:文学遗产,1997, (3).[4]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