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象学原理基础讲义 第一章 天文历学纲【按】本章所介绍的天文历法知识,是紫微象学原理的基础文曜丽乎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日者,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其以神着有五列焉,是有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于方各七,为二十八舍;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也东汉张衡的这段话可称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总纲第一节 盖天观 一.古天象学三说 古天象学有宣夜说、盖天说和浑天说三派观念1.宣夜说宣夜说,乃汉人郗明记先师所传宣祖之说,其观测天文之方法,专于夜间立于地面观测日月与五星活动宣夜说认为天无一定形状,也非物质构成,高远皆无止境,日月星辰飘浮空中,动和静都依靠“气”这种观点无疑显得质朴和富有虚无主义色彩2.浑天说浑天说滥觞于汉朝武帝年间落下闳初制浑天仪,浑天派视天体为一个整体,地如鶏卵,居于其中,有南北极,提出“天包于外,地居其中”的观点,这种看法实际上接近于现代天文科学观浑天派认为天球北高南低,围绕通过南北天极的轴旋转垂直于南北极轴把天球平分成南北两半的大圆就是天赤道,与赤道斜交成大约 24 度角的大圆是黄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过日心幷与天赤道平行的圆是太阳的周日平行圈,代表着太阳每日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天球绕南北极轴旋转一周就是一日夏至日,太阳处在黄道最北点,太阳的周日平行圈一大半在地上,一小半在地下,表示着太阳在地上的时间多,在地下的时间少,日出在东北方,日落在西北方冬至日,太阳处在黄道最南点,周日平行圈有一大半在地下,一小半在地上,太阳在地上的时间少,而在地下的时间多,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至今仍有浑天仪,通过与现代大型天文望远镜对比观察,可知其构造原理与观测方法基本一致,只是望远镜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了浑天派的天文观测,后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和以原始方法观测天文,从而发现的一套反映自然规律的易学毫不相干3.盖天说盖天说,亦称周髀说,乃最古老的天文观汉晋以后已沦亡,无完整的专论留存于世,只散见于汉人的断简残篇之中盖天派的观点,乃是人站在地平上观测天象,是以静测动的观察法,故只能看到地平以上的半面,而地平以下的半面,只能正立而待,等它转到地平以上时再观察所以其方法是,面南而命其位以昼参日影,面北而命其位以夜考极星昼参日影之法主要是土圭测影和标杆测影以及刻漏算法;夜考极星之法主要是观测北极星周围的北斗的情况。
盖天派认为,太阳在天盖上的周日运动一年中有七条道路,称为“七衡”最内一道叫做“ 内衡” ,夏至日太阳就沿内衡走一圈;最外一圈叫“外衡”,是冬至日太阳的路径;其他节气里,太阳沿中间的五道运行这就是盖天家的“七衡六间”盖天派通过仰观俯察,提出了天圆地方的学说早期的盖天说的说法是,天就像一个扣着的大锅覆盖着棋盘一样的大地,此说多为人误解,以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礼记"大戴礼 》就质疑:如果真的那样,把圆天覆盖于方地之上,那么地的四角不就露出来了吗?究其实,乃指观测天象的方法,仰观指夜考极星,俯察指昼参夜影,而幷非指天地形体的方圆后来的盖天家又主张,天像圆形的斗笠,地像扣着的盘子(《周髀算经》:“天象盖笠,地象覆盘”),两者都是中间高四周低的拱形,这种说法易为人理解 盖天派站在地平上观测天象,只能半面半面地看,白天面南而立,看地平之上,观察太阳东升西落,以日中为午,夜里面北而立看地平之下,以星宿测昏、中、旦,以夜半为子,通过这些仰观俯察记录下来的符号,发现都是有规律地变化着,那么在这个天体中受天象规律影响的所有事物,是否也具有共通的联系和规律呢?进而把这些规律用于实际,证实了大而天地,小而草木,地无远近,事无巨细,都无法超越这些自然规律,于是就产生了易学,即八卦、河图、洛书等一系列符号图像系统。
所以,盖天说是中国易学产生的滥觞,八卦、河图、洛书这些图像,都是通过观测天文绘出来的,符合盖天说的推步,反映盖天派天文观测的实体这两幅古图配有廿八宿、八卦、北斗七星、地理、干支,显示了盖天家通过仰观俯察而观察得到的一系列易学符号,虽有后人附会之嫌,但大抵反映了盖天观的意旨二.盖天浑天说与干支运用 盖天、浑天两派有很多不同,然最主要的还是对干支的运用上,盖天派因只看半面,故干支分开使用,且十干和十二地支只用五、六作为基数,如《内经》将天干分为五运,地支分为三阳三阴之六元,乃是演半周天之法浑天派干支合用,演六十甲子,称为浑天甲子,如纳音用法,强调上下干支的配合使用盖天、浑天历来泾渭分明,难以并用例如八字学原有纳音,后被淘汰,而专以干支五行生克制化为方法论,再如六爻占卜,原也有纳音,但后来也变成单以地支生克刑害论吉凶惟独紫微斗数是个例外,说明它有独特的机理三.紫微象学的盖天观天动而地静,乾坤分焉究其实,紫微象学乃盖天观,以地为本体(参照系),观天星之象,地为静,故以太乙之土为尊,紫府各领两系星曜旋转,幷分周天两半,见半知全,故变七政、廿八宿之半为十四斗,舍十二宫之半为盖天六道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子午、丑未,乃盖天观之六道,依次排去,得阴阳六局,其交合数亦由一至六。
寅宫为斗数命盘的原始点,如坐标系中的零坐标,故紫府出申入寅,即紫微各局脉动起点酉午亥辰丑寅,而寅为一大致而言,某星落寅宫与落申宫属于同一格局,因寅申一线乃盖天第一道也,称为“ 驿马线 ”,也是动态线,还是交会线,机梁、同月、日巨六柔星在此纷纷交会而绝无独坐(在子午、丑未、卯酉、辰戌、巳亥皆有单坐),独杀破贪斗罡局例外同理,无论单星或双星落入卯或酉,辰或戌,巳或亥,子或午,丑或未皆然 即使某宫无星,亦要“借入”对宫之星以判研,可谓“三合不如对照”,这不正是盖天论的另一种体现吗?《内经》也是盖天论,因只看半面,故将十二地支分为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六组以纪地,地有阴阳,每组皆互相矛盾,以寅申、卯酉、辰戌为少阳、阳明及太阳,以巳亥、子午、丑未为厥阴、少阴与太阴,谓之“三阴三阳” ,合称 “六元”由此可见《内经》中亦存在盖天六道第二节 日月日月即太阳与月亮(球),太阳,简称“日”,月亮简称“月”,古代又称为太阴,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天体,人类目前已知的历法都与这两个星体有直接的关系,紫微斗数中即有太阳星与太阴星两正星与之对应,且采用与太阳和月亮都相关的阴阳合历一.有关地球与太阳的天文科学知识 在现代天文学的浑天观,必须先了解观察宇宙的参照物——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一方面绕着太阳旋转,另一方面不停地绕着地轴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自转,假使我们处在赤道,左手指的是东,右手指的是西,则地球自转的方向是由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约须 24 小时(实际为 23时 56 分 46 秒),这个时间为一天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旋转为公转,公转的路程成封闭曲线,呈椭圆形,太阳就在这个椭圆形的两个焦点上的一个焦点上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路程是地球的公转轨道,其长度为九亿三千万公里,因轨道是椭圆形,所以地球有时离太阳近,有时离太阳远每年一月三日前后地球离太阳最近,称为“近日点”;每年七月四日前后地球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地球以每秒钟 29.8 公里的速度绕太阳旋转,历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围绕太阳旋转一周,人们把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定为一年地球公转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自转轴对于公转轨道平面是倾斜的,它们之间形成 660 30'的夹角而且在地球的公转进行中,不论在轨道的那一点自转轴总是指向北极星的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中等以下的恒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一亿五千万公里,是一个直径为 864000 英里的巨大气球,质量为地球的 333000 倍,密度为水的 1.41 倍。
在天空中所看到的太阳,是它的可见的表面,称为光球,它是一种气体表面,处在太阳的最外层,其强烈的压力和极高的温度足以使之发出连续光谱在光球的上面还有两层明显不同的气体,紧挨光球之上向外延伸到约 5000 英里至 10000 英里的是色球,它在日全食期间的几秒钟里就能看到,呈淡红色色球的外面是一片珍珠般的白色稀薄气体,叫“日冕 ”,它向外延伸数百万英里之遥,许多行星包括地球在内,实际上都是在日冕的范围内运行太阳孜孜不倦地向空间辐射出大量的光和热,是太阳系所有天体光和热的源泉太阳每分钟释放出来的能量约为 5.52×1027 卡;在太阳的直射下地面每分钟每平方厘米可接受到 1.95 卡热量在太阳的光球上有一些大小不同、形状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叫黑子,实际上是太阳圆面上的凹坑汉字“日”字中间的一横即表示太阳黑子黑子是由太阳上巨大的旋涡运动产生的,在黑子的核心部分,有以每秒一至二公里的速度喷出的气流,气流从中心向边缘流动幷沿着光球散开,形成了太阳圆面上的凹坑即黑子黑子幷不是每年出现一样多,而是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平均11 年为一周期每个黑子从极小到极大大约经过 4 年时间,此后约 7 年时间黑子逐渐消失,一个周期的黑子还没有完全消失,下一个周期的黑子又冒了出来,又开始下个周期。
太阳上黑子的多少,对地球大气和地球磁场有很大的影响,在黑子极大的年份里,太阳的微粒辐射加强,这些带电的微粒往往引起地球上发生磁爆,幷破坏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从前认为太阳稳坐在中心不动,是整个恒星世界的中心;实际上太阳有自转与公转其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同,都是从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25.2 天,这是太阳自转的恒星周期(即对于一个不动的观察者来说)因地球在公转的轨道上与太阳向同一方向运动,所以经过一个恒星周期后,地球已经跑到前面去了,太阳必须再转过一个角度,才能使以前观察到的那个面再度面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所观察到太阳自转的会合周期要比恒星周期长些,大约是 27 天多太阳在自转的同时,还带着太阳系的全体成员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为太阳的公转,速度为每秒钟 285 公里左右,朝织女星方向直奔而去,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一周约须 2 亿年二.昼夜及四季形成原因地球从西向东自转,向着太阳一面受到阳光照射,是白昼,而背着太阳一面则是黑夜,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所以地球上各个地方都有昼夜更替的现象,幷且其东边的地方总比西边的地方更早地看见太阳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图当地球侧着身子绕太阳旋转时,总有半个球面比另外半个球面倾向太阳,因而受到太阳光线照射的方向比另外半个球面更垂直,这半个球面受到太阳照射的热量既多,时间也长,所以地面比较热,气温比较高。
相反另外半个球面受到太阳照射的热量既少,时间又短,所以地面比较寒冷,气温比较低在一年公转一圈的过程中,开始是地球的北半球倾向太阳,地面受阳光照射较多;然后是两个半球都不倾向太阳,地面均匀接受太阳光照射;接着是南半球倾向太阳,地面接受较多的阳光;之后又是两个半球都不倾向太阳,阳光平均地照射到南北半球上;最后,地球转完一圈回到原来的位置,北半球又倾向于太阳,开始公转的第二圈进程这样,一年一个周期,地球的北半球的气温也就由热(夏)变到凉(秋) ,由凉变到冷(冬) ,由冷到暧(春) ,由暧到热,开始第二次循环而地球的南半球则相反,由冷到暧,由暖到热,由热变到凉,又由凉变到冷地循环地球公转和四季成因图三.有关月球的天文科学知识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 384400 公里,形状是一个浑圆的圆球,平均直径 3476 公里,面积 3800 万平方公里,其质量大约相当于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密度只有地球的五分之三在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和水分,月面上阴暗部分,其面积较大的是“海”,较小的是“湖”、“湾”或“ 沼”,其实这些都徒有虚名,它们滴水不含,只是低洼的大平原,其中最大的平原是“风暴洋”。
月球上明亮的部分是高地和山脉,那里山脉纵贯,坑穴密布,是月球上的所谓“ 陆 ”,“陆” 比“海” 平均要高出约 1500 米此外,在月球上可见星罗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