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郑利民)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160090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郑利民)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郑利民)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郑利民)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郑利民)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郑利民)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郑利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郑利民)(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郑利民)摘要: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为改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保持水土、维护可持续生态环境,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活动。通过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问题的分析,阐述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对水土保持的要求,提出了以淤地坝建设为基础,以工程、林草、耕作、 “三大措施”结合,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关键词: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水土保持一、黄土高原概况1.经济社会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土地面积 64 万 km2,人口 8742万人,耕地 130

2、0 万 hm2,林地 1200 万 hm2。该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80%以上的耕地经常遭受干旱威胁,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要集中地区。工业企业集中于西安、太原、兰州等大中型城市,大多属于资源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还相当落后,工业产值、经济效益均低于全国水平。2.水土流失特点黄土高原地区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植被稀少,面蚀、沟蚀均很严重,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 10002000m。地貌类型有丘陵、高塬、阶地、平原、沙漠、干旱草原、高地草原、土石山地等,其中山区、丘陵区、高塬区占 2/3 以上。东南部主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西北部主要为风沙、干旱

3、草原和高地草原区。长度在 0.5km 以上的沟道 27 万条,沟壑密度达 7km/km2 以上。主要有水蚀、风蚀和重力侵蚀,侵蚀模数大于 1000tkm2a 的水土流失面积达 454 万km2。3.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614,年均降水量 200700mm,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6-9 月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 60-70%,多以暴雨出现,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人均水量527m3,耕地亩均水量 294m3,坡耕地占 62%,基本农田占38%。高原黄土厚度在 5080m 之间,粉粒占黄土总重量的50%,结构疏松、富含碳酸盐、孔隙度大、透水性

4、强、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弱。典型区域地貌地形破碎,坡陡沟深,地表被暴雨洪水切割成千沟万壑。二、水土流失的危害与主要生态问题1.威胁黄河防洪安全水土流失瞬时形成高含沙洪水,注入黄河,使河床逐年抬高,影响行洪能力,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2.土地质量下降,农业生态系统产出低水土流失带走大量的土壤粘粒、矿物质和有机质,造成土壤质地粗化、涵蓄水能力降低,破坏了原有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使地形破坏,土地沙化,土地数量减少,田间持续水力下降,土壤肥力衰减引发农村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与消费者和生产者严重失衡,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农业产量低而不稳,使农业的生产活动存在巨大的危机。3.水分丧失加剧缺水

5、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而且地表覆着物也因为失去正常生长的水分保证,逐步退化甚至群落消退,生态系统破坏,生产、生活和生态缺水加剧。同时,泥沙输送耗用大量的水资源,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局面。4.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把地形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原有植被退化、破坏,陡坡开荒、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采石、开矿、筑路等开发项目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原有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三、水土保持成效及主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水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活动。从典型示范到全面发展,从单项措施、分散治理

6、到以小流域为单元,不同类型区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耕作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为改善和保护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的脱贫致富,改善该区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1.治理成效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截止到 XX 年底,黄河流域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215060.93km2,其中:基本农田 5272918hm2,水保林9461252hm2,经果林 1963557hm2,人工种草 3493798hm2,封禁治理 1314567hm2;建成小型水保工程

7、 1760464 座;建成淤地坝 119834 座,其中骨干坝 2225 座,中小型坝118117 座。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实施,黄土高原地区扩大灌溉面积30 多万 hm2,保护耕地 130 多万 hm2,为 1000 多万头牲畜解决了饮水困难,累计增产粮食 670 多亿 kg。水保林草累计增加木材蓄积量 5000 多万 m3,生产果品 250 亿 kg,产薪柴 350 亿 kg,产饲草 250 亿 kg,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吃粮、燃料和饲料问题,而且还给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生态效益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部分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其土壤有机质含量由 0.725%提高到 0.798%,改善了

8、农村小气候,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社会效益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约 3 亿 t,对于治理黄河、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主要治理经验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防治结合小流域是水土流失的基本单元,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深得当地群众拥护,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小流域减沙效益大于 50%。以骨干坝为支撑的坝系建设,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多沙粗沙区大部分属于丘陵沟壑区和高塬沟壑区,以沟道侵蚀为主,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综合治理,抓住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要害和有效途径。坝系不仅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还能淤成坝地,旱涝保

9、收,其农作物产量是坡耕地的 610 倍,是梯田的 24 倍。沟道坝系工程在减少入黄泥沙中的作用比例约为 70%。建成的 1300座治沟骨干工程发挥了巨大的拦泥、蓄水、增产效益。实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按照水土流失规律,在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过程中,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把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脱贫致富融为一体,坚持“谁治理,谁受益” , “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推行户包治理责任制和“四荒”地使用权拍卖,“允许继承转让,长期不变” 、 “免缴有关税收” 、优先技术服务和物资供应等优惠政策,80 年代出现的户包治理小流域,高潮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共有 350 多万户承包治理小流域,占这一地区总农户的 38%。

10、90 年代初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拍卖“四荒”地使用权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形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耕作措施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对于改善该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减少入黄泥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封禁保护和生态自我修复措施的全面实施,丰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内容,已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a.生物措施。开展了人工林、经济林、果园、人工草地建设,拦截雨滴,涵养水源,调节地面径流,固结土壤,增加植被,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小气候,促进农林牧副全面发展。b.工程措施。治沟骨干工程、淤地坝、沟头防护、谷坊,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底下切、沟岸扩张;拦泥淤

11、地,减少入黄泥沙;蓄水养殖、发展灌溉,解决生活用水;工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提高了投资效益。c.农业耕作措施,开展了坡面修梯田、条田的治理,减缓坡度,截短坡长,改变小地形,变“三跑田”为“三保田” ,提高土地生产力,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创造条件。等高沟垄种植、草田轮作,改良土壤,提高透水性及蓄水、保土、保肥能力,增强土壤抗蚀、抗冲能力。四、黄土高原实现可持续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措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应以控制水土流失为核心,考虑维持河道生态基流、让水土资源在自然状态下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参与生态系统循环,保持河道泥沙冲淤平衡等生态需水要求;以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水平梯田

12、、淤地坝建设、坡面蓄水工程,拦沙拦水,增加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针对黄河流域实际,避免对水土资源造成不可逆转变的开发建设项目,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促进植物群落的自然演变和修复。1.生物措施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最大问题是植被缺乏,在生态建设中,要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立足于黄土高原多数地区干旱少雨这一气候特点,按照不同区域、不同部位的水资源状况,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重要前提条件,力求量水而行地发展植被,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选择适生树种,特别是乡土树种,逐步恢复和增加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水土流失严重区需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治促退,确保植被修复;生态功能区在封育的同时适当辅以人工水源建设和植被

13、补植。2.自然修复措施通过实施封育保护措施,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发育。黄河流域不同水土流失区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较大,生态修复应区别对待。天然植被和人工单一植被区可采取封禁措施,依靠大自然生态能力,注重生态修复,减少人为干扰,恢复群落和生态平衡;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生态要素自然植被。同时,注重农村生活能源替代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对生存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极端困难的山区人口,采取生态移民措施,有效加快了生态自我修复的步伐。3.发展生态农业根据生物演替规律,发展山体生态梯度开发、林果立体间套、农田立体间套等,把

14、治理水土流失同区域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坡面修梯田、条田的治理,提高土地生产力,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创造条件,带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村、生态沟、生态小流域,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4.以小流域为重点、开展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治理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适应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约束,合理利用开发水土资源,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搞好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经济林草,促进小流域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做到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与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淤地坝具有拦泥、蓄水、缓洪、淤地作用,是黄土高原地区治

15、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骨干坝为支撑,以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原有沟道工程为基础,完善配套,合理布局,形成沟道坝系,充分发挥工程防护综合效益。5.依法预防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在不少地方依然严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变,开发建设项目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应兼顾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性,控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将单纯治理转到防治并重,形成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五、结语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应以工程、林

16、草、耕作、自然修复有机结合,以淤地坝建设为基础,搞好以沟道坝系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体系。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封山育林、封坡禁牧等措施,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以点带面,分层推进,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同时,控制人类经济行为对生态的干扰和破坏,限制一切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地维护。参考文献1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 中国水利 ,XX.10.2孙太旻,赵家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纪实,人民网 20030818作者简介郑利民,1961 年 11 月出生,男,汉族,河南叶县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黄河防洪、引黄灌溉、水资源、生态环境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