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苏教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1158593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苏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 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苏教版)本单元主要是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是学习空间与几何知识的必要基础,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单元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以后还将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本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分别给一个小猴子实物玩具照相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本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谁看到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

2、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进行对物体的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只是在这节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还比较模糊,有的不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楚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1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

3、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 教学之前,可以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2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备正面、侧面和后面有差别的实物,可以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个实物,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这个物体,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不同位置看到的该物体是什么样的,使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1观察物体 1 时2练习十五 1 时观察物体。(教材第 90、第 91 页的内容)1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2 知道从不同

4、的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3 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小猴子玩具。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 ”的故事吗 ?如果学生知道,请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把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听。师:你们说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生:因为他们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不相同。师:是啊,所站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可能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板书题)【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

5、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受新知】1 教学例 1。师:我们最熟悉的学习环境就是教室,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两张照片,请仔细看看。出示:教材第 90 页例 1 图。师:谁愿意告诉大家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生 1:第一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因为我们站在教室的前面比如站在讲台上,就可以看到桌的后面,所以我确定第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 生 2:另一张应该是在教室的后面拍的,因为照片上可以看见桌抽屉的一面,应该是在教室的后面。师:说得有道理,只有站在教室的前面才能拍到教室的后面,站在教室的后面才能看清楚教室前面的物体。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结果也可能

6、是不同的。2 教学例 2。师:( 出示小猴子玩具)这是什么? 喜欢吗?师:现在老师把小猴子放在讲桌上,请四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站在小猴子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学生举手到前面,按位置站好。师: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生 1:我看了小猴子的前面,有眼睛、鼻子、耳朵,还有肚子。生 2:我看到了小猴子的后面,有后脑勺,还拖着长尾巴。生 3:我看到了小猴子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并且它的尾巴是在我的右手边弯过去了。生 4:我看到了小猴子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边身子,但是小猴子的尾巴是从我的左手边弯着的。师:他们说的你能听明白吗?老师想知道,这左边和右边有没有明显的区别呀?生:左边看到的和右边

7、看到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小猴子的尾巴那。师:能说具体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左面还是右面吗?生:我们只要注意小猴子的尾巴就可以了,如果站在小猴子的左边,那它的尾巴就是在我们的右边弯着;如果在小猴子的右边,那它的尾巴就在我们的左边弯着。师:说得真棒!拿出你准备的玩具在小组里观察,看看你们的观察结果怎样?学生在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观察结果。师:现在请大家仔细看图,想一想:你能知道这幅图中的图片是谁看到的吗?出示:教材第 90 页例 2 图。学生观察后,交流明确:第一幅图是小青拍到的;第二幅图是小明拍到的;第三幅图是小玲拍到的;第四幅图是小梅拍到的。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从不同的角度观

8、察相同的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亲自观察实物,体会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观察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观 察 物 体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前面后面左面右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本节以学生喜爱的讲故事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堂气氛活跃。导入的设计很有特点,既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9、搭建认知平台,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2 主体参与,探究新知。始终围绕“自主参与、深刻体验 ”展开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并且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方式。A类连一连。(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 :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B 类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能正确辨别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B 类 : 教材习题第 91 页“想想做做”1 第二张照片是在学校的外面拍的,第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2 略3 略练习十五。(教材第 92、第 93 页的内容)1 巩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观察物体的时间顺序与所看结果的联系。2 培养学生的

10、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巩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师:同学们,上一节我们研究了观察物体,知道了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设计意图:开门见,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你们已经知道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可能不同,那么观察角度不变,如果物体是运动的,不同时间看到的结果又如何呢?出示:教材第 92 页第 3 题。师:这是小明准备过马路时,一辆汽车从他的面前驶过,拍下的照片,你觉得哪幅图是小明最先看到的?为什么?生:应该最先看到的是第二幅图,因为第二幅图中的汽车是刚刚开过

11、,还没有超过斑马线。师:那么接下该是看到哪幅图呢?生:第二次拍到的应该是第三幅图,因为这幅图中的汽车刚好在斑马线上。师:那第一幅图就是最后拍到的。根据汽车先是没到斑马线,然后是正好在斑马线上,最后是刚离开斑马线,按这样的顺序确定了这三幅图的顺序。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明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看到情况不同呢?生:小明的位置没变,但是汽车是运动的,所以看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观察角度的变化或被观察物体的运动,都可能使观察的结果不同】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练 习 十 五观察角度的不同,观察到的结果可能不同。联系生活,实践运用;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

12、者联系起,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创造大量条,让学生把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身边。 A 类连一连。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 知道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结果)B 类观察下面左边的三个物体,从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用线连起。(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堂作业新设计A 类:B 类:教材习题第 92 页“练习十五”1 略2 左边:小女孩儿看到的是正方形;小男孩儿看到的是长方形。右边:小女孩儿看到的是第一幅图;小男孩儿看到的是第二幅图。3 3124 213第一幅图是第三个小孩儿看到的;第二幅图是第四个小孩儿看到的;第三幅图是第二个小孩儿看到的;第四幅图是第一个小孩儿看到的。6 不相同。7 第一幅图是第二个小孩儿看到的;第二幅图是第四个小孩儿看到的;第三幅图是第一个小孩儿看到的;第四幅图是第三个小孩儿看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