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157405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当前,在诸多原因影响下,县域银行信贷投入十分有限,银行业信贷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变异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我们对某县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力图从政策、制度、经济等层面找到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最佳切入点,达到双赢目的。一、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某县县域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市场日趋活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带来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 XX 年 3

2、 月末为例,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延续着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增长 14.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 7.3%;第二产业增长 22.2%;第三产业增长 13.6%。单位:亿元,元项目年份GDP三次产业比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122.1411.370.6010.237.761369.84200225.4411.470.5911.429.931419.22200329.0611.780.6512.7112.221510.89XX35.0911.730.6314.5917.771701县域金融支持情况截至 XX 年 5 月末,某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15 亿元,较

3、 1999 年增加 2.9 亿元,增长 23.9%。各项存款 20.5亿元,较 1999 年增加了 12.5 亿元,增长了 156.3%。在经济成分、经济结构多元化情况下,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是全方位、多渠道的,不能仅以贷款余额增长的多少来衡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县域融资市场很不发达的现实条件下,银行信贷作为县域经济融资的主渠道,贷款投放仍是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连年增长,其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而与农村信用社相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贷款余额还是营业网点数都呈递减趋势,并且其贷款额的减少超过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对县域的信贷总体上

4、呈下降趋势。金融支持与县域经济发展相脱节通过对某县域经济发展以及金融支持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县域经济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在减弱。上图反映了 1999 年以来某县金融机构存款、贷款、GDP 的增长趋势。信贷投入增长同存款增长和经济发展需求相比极不平衡,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背离。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金融体系职能弱化,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某县域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机构等,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和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相对来说不够完善,远远不能满足

5、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行县域金融机构的职能也在逐步退化,在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信贷资源配置变异,贷款投放机构、贷款结构、信贷品种、投放方式等极不平衡。从机构看:作为某县域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农发行本来就只发放粮、棉、油收购专向贷款,对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其他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微乎其微。随着其政策性金融服务由封闭管理向市场化运作转变,粮食购销进入市场改革,购销企业失去了粮食收购流通环节的风险金补贴资金来源,加大了农发行存量贷款风险防范和增量贷款投放的难度。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萎缩,信贷功能退化。据统计,目前,近几年来某县三家

6、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由 416 人减少到目前的 87 人,减少了 79.1%;机构网点由 93 个减少到目前的 51 个,减少了 45.2%。工行仅保留一个营业部,农业银行 90%的乡镇营业所撤消,建设银行降格为分理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是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但其存在“多病身子扛重活”现象,信贷支农压力巨大。邮政储蓄机构除能吸收存款外,不具有发放贷款等其他金融职能,业务上处于“跛足”状态。从结构看:信贷结构趋同,许多领域出现信贷真空。1999 年至今,某县工商企业贷款增长缓慢,且集中于个别企业。农业贷款增长较快。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集中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广电、学校、医院和

7、公路建设等少数几个领域,信贷资金垒大户趋势明显。对地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中小企业,包括近年来桐柏引进的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对桐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信贷支持较差。从信贷品种看: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长期资金支持。但金融机构在对县域经济的信贷结构中逐渐减少了对长期信贷资金的投放,新增贷款集中于短期贷款。从贷款投放方式看:主要以抵押、担保和存单质押贷款为主,有少量的承兑、贴现业务,基本上没有信用贷款。信贷服务品种的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个体发展广泛性不相适应,限制了信贷的有效增长。存贷款资金逆向流出,

8、加大了县域资金需求的缺口资金问题始终是困扰某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而县域资金的大量流出,则加剧了资金的供求矛盾。县域资金的外流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进行。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吸收的存款大部分上存,造成县域资金外流。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且其吸收来的存款可以较高的利息转存人民银行,使得邮政储蓄机构产生较大的利益驱动,存款量大幅增长,加剧县域资金外流。2002 年以来,某县存差资金以年均 2亿的速度递增,年均增长率以 37%的速度增长。 “存差”是银行存贷款的差额,一定意义上可认为是银行从存款人吸收来的可利用社会资源,没有被银行充分利用而形成的富裕资金。

9、从某县金融机构 XX 年末存差资金占用结构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为 1.2 亿元,占存差资金的 25.6%;有价证券及投资占款 0.9 亿元,占 19.1%;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为 0.4 亿元,占 8.5%;邮政储蓄存款 2.1 亿元,占比为44.7%。在某县域经济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情况下,上述金融机构却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抽血” ,造成县域经济严重“失血” 。作为目前桐柏融资市场上重要的资金供给者,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发展压力巨大。1、农村信用社对政策依赖性强的特点短期难以改变。一是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资金支持。为体现国家重农、扶农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1999 年人民银行开

10、始对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资金。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某县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资金 3.85 亿元。支农再贷款作为政策性资金,人民银行对其投向有硬性规定,不仅要用于“三农” ,而且还规定了农村信用社组织自有资金发放“三农”贷款的比例。这是 1999 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重要资金保障。一个典型现象是 XX 年,针对农村信用社资金宽松现实,人民银行上收了部分支农再贷款指标。结果是在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双好,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种养殖大户增加较快,资金需求急剧增加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投入不足,全年仅新增农业贷款 6241 万元,导致农村

11、高成本的民间借贷活跃,这不仅不利于农业弱势产业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为逐步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企业,人民银行定向对某县农村信用社发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消化其历史上形成的呆坏账、亏损挂帐等,金额达 2238 万元,占其资不抵债额的 50%。此外还作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安排,包括完善法人治理、转换经营机制、完善信贷支农服务、增加支农信贷投放等,减轻了农信社的负担,促使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考虑到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点多、面广、额度小、数量大、成本高等特点,人民银行赋予其更大的利率浮动权限。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与人民银行的政策扶

12、持是密不可分的。2、从农村信用社自身业务来看,信贷区域化集中趋势明显,这与其业务重点定位于支持“三农”相矛盾。农村信用社县城范围内信贷余额为 3.6 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3.2%,其他乡镇占 36.8,平均仅为 2.3%,这说明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有大量贷款用于“三农”之外。而从农村信用社整体资金运用情况看,有大量资金或闲置,或流出。截至 XX 年 5 月末,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 5.93 亿元,占其资产总计的 42.6%,占各项存款的 64.2%,低于 75%的相关要求;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 0.72 亿元,超额存放 0.24亿元;存放商业银行款项 1.33 亿元,占资产总计的 9.5%;投资债

13、券等 1.18 亿元,占资产总计的 8.5%。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严重,一方面有信贷投放自主权的农村信用社大量资金闲置,并通过购买债券、存放商业银行等途径流出县域。3、农村信用社支农中产生的矛盾无法回避。一是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高与农民减负增收的矛盾。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大上浮系数为基准贷款利率的 2.3 倍。虽然人民银行要求对农户种植业贷款利率原则上要少浮动或不浮动,但个别农信社趋利思想严重,执行浮动利率大多是“一浮到顶” ,增加了农民的利息负担,有悖于中央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和人民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初衷。二是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与金融手段单一的矛盾。信用社在农村是一统

14、天下,缺乏竞争,在金融创新上动力不足,再加上干部职工素质不高等原因,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缓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农户贷款户数众多与农贷管理人力不足的矛盾。四是农业高风险低收益与农信社经营目标的矛盾。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是安全性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当然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强烈反差,加之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机制,信贷人员“惧贷”心理较为突出。三、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力度减弱原因分析县域经济存在诸多的“滞后性”使得金融支持的动力不足近几年,某县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产业结构方面,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比较低,且结构

15、雷同,小而全、低水平的问题突出。农业方面,具有弱质性,尤其是大部分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规模效益较差。中小企业方面,普遍规模小,产品单一、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自身积累能力较弱,经营效益相对较差,并且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由于经济转型期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经营模式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模式,缺乏能够吸引金融机构投放资金的经济亮点。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机制梗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除了可以发放部分小额贷款外,基层行基本上丧失信贷自主权。同时提高信贷准入门槛,精简人员,撤并机构,贷款审批环节多,

16、时间长,手续繁;二是国有商行信贷考核约束与激励机制严重失衡。基层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贷款终身考核制,而对信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却缺乏激励机制,这种信贷管理机制的失衡,最终导致基层行社主要领导人及信贷营销人员出现惧贷心理。三是国有商业银行抓大放小,支持科技含量高,效益高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信贷授信的标准和条件一般按照支持大项目、大企业的标准制订,在贷款操作过程中,造成商业银行热衷支持大项目、大企业,县级支行对许多项目或企业因规模不够而不予上报,或上报后无法通过审批,限制了对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3、信用认可度与信用实际度不对称,金融部门为防范道德风险不得不谨慎从事。从当前县域现状来看,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信用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县域信用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好转,信用整体水平还不高,客户的信用实际度与金融部门的认可度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对信用程度不高的企业和农户,金融部门从防范自身风险出发,不得不谨慎从事。4、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信息不对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