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海洋生态学必考资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143512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暨南大学海洋生态学必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暨南大学海洋生态学必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暨南大学海洋生态学必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暨南大学海洋生态学必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暨南大学海洋生态学必考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暨南大学海洋生态学必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暨南大学海洋生态学必考资料(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面积 3.61108 km2,占地表 70.8%;平均深度 3800m,最深处超过10000m。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深度、营养盐含量、海水混合作用等海水表层温度、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南 北上均匀层/上混合层(upper mixed layer)主/永久性温跃层(the main/permanent thermocline):季节性温跃层(the seasonal thermocline):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生态学意义:溶解性:溶解大量营养物质、透光性:光合作用、流动性:扩大分布范围、浮力:个体小、结构简单而脆弱

2、的生物得以生存 、环境比较稳定、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中英文对照(出两个):透明度、真光层(透光层)/弱光层/无光层 euphotic zone、盐度、上升/下降流、营养盐、溶解氧海洋分水层部分,水底部分。(一)水层部分(填空简答):浅海区:大陆架上的水体,平均深度一般不超过 200 米.大洋区:大陆缘以外的水体,理化环境较浅海区稳定。1 上层:表层至 150200 米, 光、温变化大;2 中层:表层下限至 8001000 米水层,光线微弱,温度梯度不明显,常出现氧最小值和硝酸盐、磷酸盐最大值;3 深海:10004000 米深水层,水温低,水压大;4 深渊:超过 4000 米的

3、深海区,压力最大,黑暗,寒冷(2) 海底部分1 滨海带(海岸带):包括潮间带和高潮时浪花可以溅到的岸线。2 浅海带:海岸带下缘到大陆架边缘的大陆架海底。地形平缓,坡度小。3 深海带:大陆架以外的海底深海带: 大陆缘至约 4000 米深的海底深渊带:超过 4000 米海洋沉积物(填空、名词解释):大陆边缘沉积物(陆源沉积):岸滨及陆架沉积、陆坡及陆裙沉积、远洋沉积物(深海沉积):红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生源沉积生源沉积 Biogenic sediment:定义:由生物体的坚固部分产生的粒径不一的颗粒。如贝壳与骨骼残骸。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浮游植物

4、phytoplankton、浮游动物 zooplankton、漂浮生物 neuston)漂浮生物英译中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具有适应浮游的结构,个体小浮游生物的分类:(重点)划分的生态学意义:有助于对初级生产力进行归类,便于研究食物链中的能量分布。按个体大小: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20mm按生活史:终生浮游生物、阶段浮游生物、偶然浮游生物按类别: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生物是如何适应浮游生活的?(简答)扩大个体表面积:缩小体积(增加比表面积)、具有刺毛、突起组成群体、减轻比重:产生气体、油(水母、哲水蚤、硅藻)、分泌胶质(海樽类)、增加水分(水母类)、外壳

5、和骨骼退化或消化(浮游腹足类)纤毛或鞭毛的摆动游泳生物(nekton)(英译中):运动器官发达,游泳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包括海洋鱼类、哺乳类(鲸、海豚、海豹、海牛)、爬行类(海蛇、海龟)、海鸟以及某些软体动物(乌贼)和一些虾类等。适应机制:流线形体型、气鳔、增加脂类物质。洄游(migration)(不考英文,考名词解释)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游向产卵场的洄游。又分为由外海向近岸浅海的洄游、溯河洄游、降海洄游。索饵洄游:为寻找或追逐食料所进行的洄游,在产卵后的亲体群和性成熟前的群体表现得较为明显。 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是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至适于过冬的海区。

6、 污损生物(fouling organism)(名词解释):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一切人工设施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藤壶、牡蛎、贻贝、盘管虫分解作用 decomposition(名词解释,英译中)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排出的粪团和死亡的残体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最后转变为无机物质,同时其潜能也以热的形式逐渐耗散的过程。主要分解生物类别:细菌、微型食植者、有机凝聚体、后生动物为什么说细菌是最重要的分解者?(简答)细菌具有分解有机物的各种酶类,吸收利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有机物质,并通过代谢释放出无机物质。表面积大:海水中的细菌数量 1012-1013 个/m3,总表面积为浮游生物总表面积的

7、 73%;细菌还可吸收环境中的无机物质,可与浮游植物竞争无机营养盐。原生动物在微型食物环的作用与地位(简答):原生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营养物质再生者,主要摄食细菌和超微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是海洋微型食物环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调节枢纽以及中心环节之一。海洋有机凝聚体(简答题):在海洋有机碎屑分解过程中,通过细菌的作用而凝聚成的絮状物,大小为 501000um 之间。由于这些絮状物常常呈白色,故称海雪(marine snow)为什么说海雪是营养物质快速循环的活性中心?它们普遍存在于沿岸和大洋中,较大的絮状体具有自养、异养相互作用的群落;而小的凝聚体下沉速度很慢,可长时间停留在水体,在海洋营

8、养物质再生和循环过程中取着重要的作用(3、4 分)富营养化海区,高营养物质传递效率(上图);贫营养化海区,高营养物质再生效率(下图)分解作用的意义:是维持生态系统生产与分解平衡、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重要机制。建立和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维持大气中 CO2 浓度;为碎屑食物链以后各级生物生产食物海洋水层有机颗粒物的沉降与分解海水中悬浮的颗粒有机物(会写中文)(particle organic materials, POM)主要是浮游生物的粪便、皮壳、尸体等有机碎屑;POM 的沉降速率与粒径大小有关。POM 在大洋的分布规律:大洋

9、区表层和次表层数量最丰富,并随深度逐渐减少;在深洋水保持相对恒定的低值;在浅水内湾,POM 含量很丰富,而且从表层到底部垂直分布较均匀海洋营养物质的再生:在氧气充足的海洋水层,有机物质通过细菌等分解者生物的摄食和代谢作用而氧化、分解为无机营养物质,供真光层的浮游植物再利用的过程。大洋区营养物质再生效率沿岸区;再生效率与初级生产力的关系为什么沿岸真光层的再生效率小于大洋?(简答题)初级生产力高;微型生物食物网比重低;营养物质传递效率高,高营养级生物量大;水深浅;透光率低;真光层下方营养物质再生沉积环境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营养盐再生底栖水层系统耦合(benthic-pelagic coupling)

10、(名词解释,问答):海洋生态系统通过能流和物流的传递而将水层系统和底层系统融合为一体的各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海洋生物泵(biological pump)(什么都考!):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过程,使碳从表层向深层的转移,称为海洋生物泵海洋生物泵对大气 CO2 吸收作用1)海洋初级生产者的固 C 作用2) 可燃冰:沉积在海底的 CO2 被还原细菌分解,产生的 CH4 在海底低温高压情况下,形成白色固体状天然水化物,称为“可燃冰”。3)海洋新生产力:利用真光层以外的 C 作为 C 源的那部分海洋初级生产力。包括大气中的 C 和深海层以及沉积物中的 C使表层 CO2 转变成颗

11、粒有机碳并有相当部分下沉,通过这样的垂直转移过程,就可以使海洋表层 CO2 分压低于大气 CO2,从而使大气中的 CO2 得以进入海洋,实现海洋对大气 CO2 含量的调节作用。马丁铁理论(the iron hypothesis )营养物质循环N 循环(填空题):海水中无机 N 主要有 NH4、NO2 和 NO2 ;N 在表层水体含量较低,在混合期或上升流区含量较高。海水中还含有大量的 N2,一些固 N 蓝藻可利用 N。浮游植物优先利用氨氮,氨氮可以不被改变、不需要能量就被结合成氨基酸分子,而硝氮则需还原成氨氮才能被利用氮的再生主要以氨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途径:浮游动物的排泄,以氨氮形式;代谢产

12、生的 DON 被降解为氨氮;浮游动物的排粪以及动植物尸体中的颗粒有机 N 在下沉过程中降解矿化。N 的补充:陆源补充:地表径流,污水排放、大气补充:闪电和宇宙射线将氮气变为氨;酸雨、固氮作用;在 N 缺乏的大洋中,植物生长所需的 N 有20是通过颤藻固定的。N 的损失:海洋产品的收获;颗粒和碎屑的沉降。海洋生物泵海水中 P 的化学特征1)P 的存在形式(英译中)颗粒性磷:particle organic phosphorus, POP溶解性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DOP溶解性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

13、P由于浮游植物对 DIP 吸收迅速,海水中颗粒磷含量最高。同样 PON、DON、DIN 含义P 的损失:磷酸盐可以与海水中的颗粒物质以及金属离子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从而导致 DIP 的损失。P 的再生:在缺氧的沉积物中,硫化细菌在 H2S 的存在下,能将 Fe3 +还原成 Fe2 + ,而磷酸铁的溶解性低于磷酸亚铁,从而使 P 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海藻摄取环境中的 S 合成半胱氨酸、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和蛋氨酸,蛋氨酸经脱氨和甲基化形成 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CH3) 2S+ CH2CH2COO - ,DMSP)。DMSP 在藻体内起调节细胞渗透压的作用,DMSP 分解成 DMS 和丙烯酸DMS

14、与气候的关系海洋浮游植物释放的 DMS 在海水形成一个巨大的 DMS 库。DMS 进入大气后,主要被 OH 自由基氧化生成非海盐硫酸盐(NSS- SO42 )和甲基磺酸盐(MSA)。这些化合物容易吸收水分,可以充当凝结核,使云层加厚,从而增加太阳辐射的云反射,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海洋表层输入大气 DMS 量为全球天然输入总量的 2/3。海洋污染(marine pollution)(英译中)由于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地将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和海洋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成为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的特征;污染源广;持续性强、危害大;扩散

15、范围广;防治困难海洋污染物质分类(填空题 3-4 个);按污染物的来源分为:石油及其产品污染;重金属;农药和渔药;有机废物和生活污水;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热污染海洋自净能力:海洋通过其自身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是污染物浓度降低甚至完全降解消失的能力。物理净化(物理净化是海洋自净的最重要的途径)、化学净化(包括氧化还原、化合分解、交换和络合等。如沉淀和络合是海洋中重金属的净化的重要途径)、生物净化(通过生物的吸收转化而使污染物浓度下降、毒性降低。如微生物的降解)个体生物的生物学效应: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是生物机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和环境中的浓度相比;生物积累(bio

16、accumulation),是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代谢活跃阶段机体内的浓度相比;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是同一食物链上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机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相比;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种群群落的生态效应(简答题)海洋污染导致海洋生物在群落水平上的变化;耐污性种类增加,敏感性种类大量减少,甚至消失;有机污染或者富营养化使物质组成趋于小型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海洋污染的生物监测1、利用指示生物进行监测污染指示生物(indicator organism)(名词,英译中):指对环境的污染物质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于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的生物。污染指示生物包括敏感生物和耐污生物2、利用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监测浮游生物:种类多样性、均匀度下降,优势度增加;种类组成向小型化、r选择生物发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染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