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家彦:语文学习心理疲劳探因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1135521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靳家彦:语文学习心理疲劳探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靳家彦:语文学习心理疲劳探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靳家彦:语文学习心理疲劳探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靳家彦:语文学习心理疲劳探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靳家彦:语文学习心理疲劳探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靳家彦:语文学习心理疲劳探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靳家彦:语文学习心理疲劳探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靳家彦:语文学习心理疲劳探因fnt size=“6”靳家彦:语学习心理疲劳探因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靳家彦:语学习心理疲劳探因 人的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心理疲劳是生活体验中的一种倦态。心理学认为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却又不得勉强为之,就会产生一种无可奈何、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厌烦倦怠、态度冷漠、甚至设法逃避。这种倦态就是心理疲劳的具体反映。长此下去,将会发展为心理病态。小学生对学习一旦产生心理疲劳,就会注意力分散,堂学习心不在焉;情绪抑郁怠惰,上精神萎靡不振,下反而异常活跃;作业敷衍塞责,不愿认真思考。有的甚至厌学、厌师,有弃学的潜在意识。这种学生虽然为数

2、不多,但危害很大,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与研究。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现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的是学生装本人、教师教育及家庭期望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从学生主体角度探因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度分析,导致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有三:1 、学习中的过多焦虑“焦虑是一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映,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映倾向。 ”(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著,240 页)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需的,但是如果焦虑太强烈,则会干扰和影响学习。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许多教学上麻烦问题的引起是由于焦虑过多而不

3、是焦虑太少。 ”(见林格伦著堂教育心理学337 页)我们从我校二至六年级 4 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目前小学生中的焦虑情形是令人担忧的。不少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感到读书太苦、负担特重、学习没意思。小学生感到焦虑的普遍缘由是:(1)升学的压力,频繁考试的压力,作业量大的压力;(2)环境的压力,别人考上重点校自己考不上,别人考分高自己考分低,形成环境气氛的压力;(3)家庭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规定考到多少分给什么奖励,考不到给什么惩罚,甚至训斥、禁闭、打骂;(4)教师失当的批评和过分的激励,排名次、挖苦讽刺,甚至默许家长打骂,给学生造成巨大心理压力;()考试和作业中缺少成功的愉悦,自己的成

4、绩与自我期望的形象不一致;(6)各种竞赛也给部分学生造成过量的压力。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本就差,一遭压力就会感到吃不消,势必造成心理疲劳现象。2、学习动机缺乏动机是行为的内驱力,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泉。学习动机的缺乏,必然形成学习态度的冷淡,这是产生心理疲劳常见因素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索里推尔福特认为:“把社会动机分为两大类着重交往的动机和着重声誉的动机,这种分类在教育上是有意义的。 ”(美,索里 推尔福教育心理学 ,437页)着重交往的动机简称“交往动机” ,是指人们倾向于愿意和别人在一起而不愿独处,喜欢跟语言与兴趣相同的人相处,喜欢与合得的人相处,希望同自己所喜爱的人保持亲密的接触。比如,

5、有些儿童上他所喜欢的老师的聚精会神,态度认真,而上他不喜欢的老师的则不守纪律,马虎草率。申斥和叱骂不仅会伤害儿童的自尊心,而且还意味着被抛弃,不受宠爱和在社会上处于半隔离状态。着重声誉的动机也叫成就动机,是更高一级的社会动机,他们不但希望和人交往,而且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喜欢得到同伴的奉承、赞扬和喝彩,这就是声誉、尊敬和优越的动机。老师的赞扬,抱负的实现,获得的成功,同伴集体中地位的提高,都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发奋。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经常得不到满足和肯定,学生的学习就推动了驱动的力量。我们对上述 4 名学生的调查发现,8 名学生(约占 1%)的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超级大国常得不到满足和肯定,或因为

6、学习不努力,或因一贯马虎粗心,或因长相有缺陷,呀因家长与老师关系紧张。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疲劳现象:有的某些学科考试屡屡失败,就不愿再学那门功了;有的被家长关在家里读书,一拿起书本,倦意就油然而生,而且迅急弥散;有的对班集体产生厌恶情绪,一进班就感到压抑、郁闷、精神紧张;有的害怕某些老师,不敢接近这样,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便越越重,严重的会形成一种动力定型,具有很大的危险性。3、学习方法不当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是产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1)死记硬背,不求理解。这样的学生约占被调查者的2%;( 2)疲于应付,负荷过重。这样的学生相当普遍,约占被调查者的 60%;(3)无

7、方法可言,或不完成作业,或抄袭拼凑,这样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 1%。这种学习方法失当造成的心理疲劳,是长期形成的。国内外学者多次呼吁要:“教会学生学习 ”,这是非常有见地的。二、从教育者的角度探因从教育者的角度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导致学生心理疲劳现象的另外一些原因。1、给学生的信息刺激不当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堂信息刺激过少,密度不够,容量太小,学生感到乏味;有的刺激信息过旧,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手段单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的刺激信息过大,过难,超越学生接受能力和负荷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太苦,没有乐趣。这样的教学激发不了学生强烈的动机,引起学生心理倦怠。2、教学方法不当语总是教学字词,划分段落,总结

8、中心,分析写法,布置作业,把本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讲成了干枯、抽象的东西,味同嚼蜡。再有就是讲解分析过多,教学内容重复。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教学内容重复,迫使儿童咀嚼已知的材料,原地踏步停止不前,本一节可以讲完,却用两、三节讲授,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使学生厌烦学习,影响了学习兴趣,阻碍了智力发展。3、教师的堂行为不当林格伦的堂教育心理学根据教师的不同类型,指出教师堂行为的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冷酷的过严的(对比温和的和宽厚的) ,其堂行为过多的直接控制,经常处罚学生,苛刻固执,常持否定态度;第二种是精明和生动活泼的,其堂行为是刺激的、精明强悍的,对学生采取鼓励与支持的态度;第三种是

9、不安和焦虑的,其堂行为是犹豫不决,组织不良,常有挫折情绪;第四种是过多的学者行为,其堂行为有条不紊,强调学习,常成为知识之明高度的学习成就动机。我们试图以这种堂行为的分类,对部分任教师的堂行为和学生心理疲劳情况做详细的分析。第三种类型的教师的堂行为最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第一种次之,第四种再次,第二种较好。分析原因,小学生日益具有独立的倾向,教师的过多堂行为控制,学生被动性和主动独立学习之间容易引起情绪危机,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兴趣不浓,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也难以提高,教师过多的惩罚和否定态度,挫折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难免产生厌恶情绪,教师堂上缺少与学生交流,学生的交往需求不能满足,这些都是心理疲劳

10、的前奏。三、从家庭期望角度探因当前自家庭角度造成小学生心理疲劳是一个重要因素。1、对子女的过度教育一位学生家长带着自己 10 岁半正上五年级的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她向医生诉说:这孩子可能脑子有毛病,上不专心听讲,回家不认真完成作业,做什么事都没兴趣,就一心玩个够,学习成绩在班上属最后几名。心理医生听了这位母亲的介绍,和蔼地与小姑娘聊了一会儿,发现孩子的思维与回答问题的方式完全正常,智商检查反映良好。于是这位医生与孩子的母亲单独交谈,了解到在上小学之前,亲戚朋友都夸这小姑娘聪明,父母下决心提早培养她的特长,学电子琴,学绘画,还学幼儿英语。后上学了,功多,她也不愿学习那些外的东西,就半途而废了。“问

11、题就出在这里。 ”心理医生分析说, “孩子幼儿期被动接受教育,使他们推动学习知识的新鲜感和获得成功的乐趣,上学后没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结果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是一种心理疲劳的典型表现。已经产生了这种情况,就要和孩子的老师配合教育,道德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然后从学习习惯上训练,必要时可以先让孩子做一些心理矫治,帮助她克服厌学情绪。 ”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教育实在应该停止了。2、过高的期望值 应该承认,儿童在天赋、才能、智力、品格、心理上都是有差异的。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家长把自己的期望几乎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然而期望过高,超越了学生所能达到的标准,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也达不

12、到家长的期望。这种自惭负疚的心理长时间得不到解脱,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形成心理疲劳,影响了潜能的发挥。3、家庭不良氛围的传感在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一些家庭遇到了新的情况,一些家长的躁动心态,职业倦怠及收入的不稳定,使得家庭不良氛围及家长的不良情绪反映得比较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接受了这样的熏陶感染,认为学习不重要,读书无用,厌倦学习,懒散随便,久而久之,对学习没有了兴趣,产生了心理疲劳,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以上我们从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分析了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疲劳现象的一般原因。要避免和摆脱心理疲劳,当然也应当从三个方面去努力,要让学生、教师、家长都懂得防止心理疲劳的意义和预防心理疲劳的措施,有了三方面特别是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