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有感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135233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观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观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观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有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有感反击与和重塑-离开雷锋的日子应当在中国的电影史上写下重重一笔。从艺术角度上讲,它是在汲取了张艺谋等“五代导演”对传统拍摄技巧突破、创新的养分之后,对中国人审美心理、情趣的回归;从电影市场的角度看,则是以它和XX 谷 、 鸦片战争等为代表的一批国产新片对洋“大片“的抗争与收复失地。然而更重要的,也是XX 谷等影片所不具备的,乃是它在题材上的特殊性和内容上的道德评判意义。 ”雷锋“毕竟是中国大地上十几亿人人人皆知的名字,而最熟悉的往往也是最陌生的,这部影片正是对生活中雷锋精神的一次近距离、全方位、真实而又毫不夸张的扫描与展示,从更深的层次上讲,它回答了人们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

2、意识、下意识、无意识中对雷锋精神的疑惑,有力地批驳了金钱拜物教与利已主义对雷锋及其精神的诬蔑与攻击,从而在公众心理、社会价值观、舆论氛围中重新塑造了雷锋的形象。 离开雷锋的日子赢得了电影院里久违的掌声,这最直接不过地说明了问题。首先,这部影片是对雷锋精神所受曲解、诬蔑、否定的一种反击。席卷中国大地、影响教育了几代人的“学雷锋“运动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三十多年之后,在八十年代商品经济、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受到了明显的挑战和冲击,雷锋的形象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雷锋精神的影响力、感召力下降了, ”学雷锋、做雷锋“的口号渐渐低沉了,而一些类似于”雷锋过时论“、 ”谁学雷锋谁是傻子“、 ”雷锋精神与市场

3、经济原则相悖“的论调却甚嚣尘上。似乎雷锋真的就要走出人们的心灵圣地,雷锋精神也真的要被”利益驱动“的法则取代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我们应当反思和承认,长期以来,由于”学雷锋“运动中的一些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使得雷锋精神渐渐脱离于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实际,雷锋精神的生命力下降了;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观的重构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对雷锋精神有了多种理解,雷锋精神与”市场交换“原则在表面上的冲突,便是种种错误认识的根源。这一点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乔安山与梁家人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区别,乔安山与儿子乔兵在思想认识、处事原则上的差异与代沟,正是上述冲突的体现。而乔安山在与梁家人冲突中

4、的胜利,以及乔兵终于被事实说服,正式宣告了雷锋精神在这场反击战中的胜利。这部影片之所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能够触动观众的心弦,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一敏感问题,贬恶扬善,激浊扬清,为雷锋精神正了名。乔安山的爱人一语道破:”我是要为社会讨个公道,为雷锋精神讨个公道啊!“其次,影片同时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重新诠释和再次塑造。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重新评价和肯定雷锋精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乔安山自己也有困惑的地方:“现在有的人咋就只认得钱呢?咋就一点儿良心都不讲?好事难做,做了更难,这,到底是咋回事嘛?”这意味着影片并不是新瓶装旧酒,仅仅满足于对传统的简单回归,而是表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正

5、如前文所说,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人为的因素,人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是片面的,以致于人们长期认为“学雷锋”就是做好事,雷锋精神就是助人为乐。时代发展了,雷锋精神并未随之注入新的内容,致使其日益空洞和口号化。这部影片显然突破了传统上对雷锋的理解和对雷锋精神的宣传模式。乔安山无疑是雷锋精神的继承者和体现者,然而影片并不是一味地从正面拔高其形象,而是多侧面、找文章还是到大秘书网,更多原创!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多角度地诠释雷锋精神。例如乔安山拒绝站长的亲戚提前上车这一小小的情节,就非常有个性,真实而又不失分寸地表现了雷锋精神的另一个方面:一身正气,嫉恶如仇,突破了对雷锋精神中助人为乐一面的单调颂扬,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历史的真实,又有时代的特征,满足了人们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不正当现象的痛恨心理。梁家人的错误行为、乔兵的误解以及小红帽的出现都是影片用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来反衬和烘托雷锋精神,从而有力地证明雷锋精神并不是一时的政治需要,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强大的生命力。这无疑是对人们“市场经济条件下学雷锋有没有过时”的疑问的响亮的回答,是对雷锋精神的诠释和重塑!紧紧抓住人们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道德失衡现象的不满和忧虑心理,把握住全社会大张旗鼓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契机,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人民对自私、冷漠、麻木的痛恨和对真诚、善良、爱心的期盼之情,正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