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2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1134800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2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2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2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2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2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2(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2高中语知识点总结 2现代阅读及答案作者:王恒绩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便去世了,只给娘俩儿留下了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清贫的生活。那时,村里没有电,儿子每天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清清晰晰地将母爱密密地缝进儿子的衬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班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长高了。这年秋天,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此时,积劳成疾的母亲却因患病已干不了农活,家里有时连裹腹之粮都没有。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三十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 ”母亲摸着

2、儿子的头: “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的。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 ”儿子却固执地说:“ 不!”母子二人僵持着。母亲见说不通,便挥起粗糙的巴掌,结结实实地甩在了儿子脸上。这是 16 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儿子终于回到学校上学去了。没多久,母亲到学校,一瘸一拐地挪进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锁紧了眉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 ”母亲立刻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又一个月初,母亲又背

3、着一袋米一瘸一拐地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 ”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 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 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 ”遭此抢白,母亲又红了脸不吱声了,熊师傅也不再理她。第三个月初,母亲又了,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呵斥道:“哎,我说你怎么顽固不化呀!这杂色米你今天是怎样背的,还怎样背回去!”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打湿了衣襟:“大师傅,我跟您实说吧,这米是我讨

4、讨饭得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母亲挽起裤脚,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回了学校” 她又解释说,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米,然后捱到天黑掌灯后才偷偷摸摸地回村。她将讨的米聚在一起,月初再送到学校 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泪流满面。他扶起母亲:“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 ”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 如果儿子知道娘讨米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

5、心领了,求您一定为我保密,谢谢!”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11 三年后,儿子化蛹为蝶,以 627 分的成绩翩翩飞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台上堆着三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最后,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12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瘸一拐地往台上挪。儿子惊呆了,随后,他猛扑上前,搂住母亲,号啕大哭:“娘啊,

6、我的娘啊”1、下面四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分)A含辛茹苦 B裹腹之粮班驳陆离 D书声朗朗2、第段中母亲的叙述在记叙顺序上属于_,母亲叙述的主要内容是_。从中看出母亲_的品质。 (6 分)3、 “一瘸一拐 ”一词在中反复出现的用意是_(2 分)4、题目“三袋米” 在中的作用是_;_(4 分)、请给三袋米中伟大的母亲写一段 60 字左右的颁奖词。 (分)【链接】:颁奖词是授奖会上评价获奖者的成就、赞美他的精神的话语。颁奖词语言凝练,篇幅短小,既有概括性,又不失形象性。现代阅读答案(19 分)1A(2 分)2插叙(1 分) 母亲逼着儿子读书,自己忍着腿病外出为儿子乞讨粮食。 (2 分)吃

7、苦耐劳意志顽强为了能让儿子上学而忍辱负重 (3 分)3强调了母亲腿疾严重,突出了母亲克服病痛而养育儿子的拳拳爱心(2 分)4“三袋米 ”为全的线索。 (2) “三袋米”上凝注着伟大的母爱 (4 分)要求:能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语句通畅,层次清晰。 (分)云锦现代阅读及答案 南京云锦,是以彩丝织成的色彩绚丽、花纹繁盛和技艺精湛的高级丝织品。它在丝绸多姿多彩的品类里独放奇彩,是至善至美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 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这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南京丝织业发端于三国时期,因为建业(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东晋末,刘裕北伐大获全胜,将长安的织锦工匠带到了当时的手工业

8、发展中心建康(今南京) ,并且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锦署” 组织生产,这是云锦品种产生的标志。清代在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南京设“江宁织造署”,直接由朝廷管理丝绸生产,满足御用和官用绸缎的需求,所以云锦生产极具规模。 云锦工艺独特,只能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几厘米,而且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如果要织一幅 78 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 14000 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 14000 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电脑编程一样复杂而艰难。 云锦主要特点是绣品逐花异色,即花卉的色彩会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

9、其次,由于大量是宫廷用品,所以云锦的织造往往用料严格考究,以至不惜制造工本;织造工艺则精益求精到绝对一丝不苟,力求十全十美的地步。云锦喜用金丝、银线直至各种鸟兽羽毛绒毛用织造,如在皇家绣品上的绿色是织入孔雀羽毛的。 南京云锦具有中国传统的吉祥化的深厚底蕴。无论是皇袍上的正座团龙、祥禽瑞兽、如意云霞,还是普通衣料上的飞禽走兽、花卉树木,无一例外。它们或“象形” ,或“谐音”,或“ 寓意”,或“比况” ,都寄托了深刻的含意。如“一品(鹭鸶)当朝” 、 “双喜(喜鹊)临门”、“岁寒三友”、 “四君子”、 “五福” 、 “三星高照”(由寿星老人、鹿、蝙蝠、蟠桃图案组成) , “富贵平安 ”(由花瓶、牡

10、丹花、苹果组合图案) ,都表达了中国吉祥化的核心主题,表达了人们的幸福祈求与热情向往。2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_(2 分) A、精益求精 B、川流不息 、沤心沥血 22、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2 分) A、本句表明本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 B 、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几厘米,与这句话表述的内容也有关系。、由此可以理解云锦的织造复杂而艰难。 D、这是云锦永远不能用电脑控制机器织造的原因。 23、针对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2 分) A、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 B 、第 、段划线句表明这两段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的说明对象是南京云锦。 D、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24、云锦的

11、命运与南京的发展相关表现在(共 6 分) _,_,所以南京丝织业开始产生。 东晋末年,南京是手工业发展的中心,所以_ _,_,所以_ 2、云锦的特点可概括为:(共 6 分) _ _ _ 云锦现代阅读答案(18 分) 21、 (2 分) 22、 (2 分)D 23、 (2 分) 24、 (6 分) 三国时 吴国建都于此 云锦这时产生了 清代 南京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云锦生产极具规模(各题目中时代、原因、结果各 1 分) 2、 (6 分,各 2 分)绣品逐花异色 用料严格考究 工艺精益求精 乡村的瓦 冯杰 村庄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间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 。这

12、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刷出村庄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

13、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 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 ,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 ”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

14、” ,我们那里叫 “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 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 (本选自:乡村的瓦 ) 17、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4 分) 答:_。 18、作者从“乡村的瓦 ”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简要回答。 (4 分)答:_。 19、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 ”为什么“瓦”会“ 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 分) 答:_。 20、结合原,回答下面的问题。 (6 分) (1)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 的?作者为什么要写 “瓦松”? 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