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关系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133623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关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导方针。推进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切实提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章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也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观。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发展实践方面不断探索的必然结果,科学发展观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新农村建设是

2、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把科学发展观具体化为”五大统筹” ,并且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由此可见,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 “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酌最薄弱环节。建设新农村就是要以新的思路有效破解农村发展难题,消除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和本质内涵,也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2

3、、科学发展观规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价值内核和终极目的。反观我国农村发展的历程,许多情况下没有真正并持之以恒地坚持把农民作为发展的核心,忽视农民的利益和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导致农村发展的片面化和异化现象。科学发展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价值标准,使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丰富更全面的内容。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便是对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高度概括,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3、科学发展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

4、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新农村建设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创新思路,不断取得实效。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思路,克服建设手段和目的的片面性,满足农村现代化多元化要求;要遵循协调发展的思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区域发展协调,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后劲和实力;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着眼于农村的长期发展,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二、科学发展观在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准确

5、把握“两个趋向”转换规律,积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努力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区域联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6 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XX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7810 元,连续两年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按国家统计局农村全面小康指标测评,XX 年我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己达 76.1,在全省处于领先。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1、坚持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农村发展的基本方略,城乡互动格局初步形成。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先后提出了“加减乘除”求解“三农和推进“六大联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

6、重大举措,制定出台了*市统筹城乡发展纲要和六个专项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蓝图和发展思路。市县两级建立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大重点工作的统筹谋划和考核督查。市级各职能部门把工作范围和重点主动向农村延伸,形成了职责明确、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的作机制,城乡统筹的工作推进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开展市域及重点发展区域的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出台了村庄整治、农民培训、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下山移民、村企结对等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配套政策意见及工作实施方案。2、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7、,大力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建成标准农田 160 万亩,初步形成创汇蔬菜、林特花卉、名优水产、草食畜禽四大产业带和九大优势农产品。大力实施强龙兴农工程,着力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已有农业龙头企业 192家,联结农户 83.57 万户。以县域经济为平台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提升块状特色经济,引导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中,目前全市有 16 个镇进入全省百强镇行列。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已有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 93 个,年经营收入达 4.6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 年 5069 元增加到 XX 年 7810

8、元,增长 54;农村经济总收入从 2000 年的 2471 亿元,增加到 XX 年 6047 亿元,增长 145。3、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农村发展的核心环节,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制定了县(市)域村庄布局总体规划,50左右村庄完成了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或整治方案,促进了中心村建设和农民集中居住。建成示范村 75 个,完成整治村 700 多个,村庄整治建设已从重点突破单个村庄进入成片连线整镇推进的新阶段。整治建设内涵不断拓展,普遍实施村庄垃圾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开始起步,农村卫生保洁制度正在建立健全。农村基础建设显著改善,全市 96.3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或实现了

9、路面硬化改造。有近 95 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困难得到改善和解决,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率己达90以上。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义务教育段和高中段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比例分别达到 70和 75以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 85以上。 “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覆盖分别达到 88和 81.9。扎实开展“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 ,近三年,累计培训近 67.48 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 16.4 万人。4、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村体制机制创不断创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61.3 万被征地农民参加了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73.93 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参保条件与城市

10、接轨,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已达 94.6。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应参保人数的 93.1,统筹基金的筹资水平和补偿比率居全国前列。积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全市有 222 个村经济合作社实施了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集体资产近 80 亿元。培育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79 家。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全市已有四分之一耕地实现规模经营。健全征地程序及安置补偿制度,在近郊农村实行土地征用“片区综合价” 。落实村集体发展留用地制度。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5、坚持把固本强基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保障,农村基层建设日益加强。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创新,深入实施”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

11、 ,农村党组织“两推一选” 、 “两推直选”办法普遍推行,基本建成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安排了4900 多万元用于村办公场所建设,实行村干部报酬县(市)、乡镇(街道)、村三级统筹和最低报酬制度,市财政每年还安排 700 万元用于补助经济薄弱村干部报酬,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广泛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市级文明村、镇总数分别达到 246 个和22 个。建立健全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已有 51 个镇(街道)探索建立专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程序,以“四民主、二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深化,村级民主恳谈

12、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等多种基层民主形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从前段各地开展情况来看,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1、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施城镇化战略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我国的国情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来看,发展城镇化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新农村,即使我们的城镇化水平达到 60,仍然会有五、六亿的人口留在农村,农民依然是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

13、。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原始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城镇化推进力度,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以缓解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最终形成农村和城镇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2、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政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把主

14、要精力放在制定政策、资源配置、搞好服务上,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农民作为主体,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无论什么建设内容,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办事。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努力启发、倡导和保护农民的首创精神,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引导农民群众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3、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关系.开展村庄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是当前多数地方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不能把新村建设等同于新农村建设,而忽

15、视了其他方面建设。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不仅仅是新村建设,而是有更深刻更全面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纳目标相适应;要求农村不断增强生产、生态、人居、休闲旅游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要求农村逐步建立起结构均衡、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现代经济结构和现代社会结构;要求建立起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新型城乡关系,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通过教育、培训、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眼全面发展和统筹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4、新农村

16、建设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的历史课题,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急于求成。当前要注意避免不顾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阶段,提出一些脱离实际的口号、目标的做法。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我们搞新农村建设的起点应该高一点,步子可以快一点,但是也须注意做到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各地基础条件不尽相同,要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筹划,既要有中长远的规划目标,又要有近期建设任务,力争新农村建设每年都要见到实效,积小成效为大成效,经过持续几年的不懈努力,明显改善农村的环境条件和整体面貌,明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5、新农村建设统一要求与突出特色的关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总体目标要求,是对全国农村而言。然而,各地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文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决定了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起点有差别、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坚持“统一要求” ,但又不能搞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