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水利志》综述(2000年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13135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水利志》综述(2000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北水利志》综述(2000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北水利志》综述(2000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北水利志》综述(2000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北水利志》综述(2000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水利志》综述(2000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水利志》综述(2000年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湖北水利志综述(2000 年版)湖北省三面环山,中南部平原洼地,是便于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的集中区域。长江自西向东,劈开莽莽巫山后,穿行于平原洼地南部,流向东海;汉江穿过秦岭与武当山之间的峡谷后,从西北向东南,闯进这块平原洼地,汇流入长江。这两条大江给这块肥沃的土地既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又带来频繁、严重的洪涝灾害。千百年来,在这块平原洼地上生存、繁衍和发展的人们,不断地努力奋斗,力求用其水利,避其水害,治水历史悠久,成效也不断得到巩固、扩大。这些都是与水利在湖北省的地位重要和历代政府均较重视水利紧密相关的。从水利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来说,不治水,就没有湖北今日的面貌;不除水害、不兴水利,湖北

2、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现代化就要受到影响,基本的生存发展条件和防洪抗灾也得不到保障。由此可以说,湖北省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与治水紧密相关的发展史。频繁严重的水旱灾害源于独特的环境条件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谓“湖北” 。又因清代湖北省会武昌是隋唐以后鄂州的治所,故也简称“鄂” 。千百年来,湖北省境内水、旱灾害频繁、严重,特别是利于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的中南部平原,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洪涝灾害经常发生,其间也常有干旱。据有文字记载的史料统计,从公元前 3 世纪至 1949 年的 2200 年间,湖北境内发生范围在州、府或 5 县以上的洪、涝或干旱灾害,共

3、计有 551 次,平均约每 4 年 1 次。其中洪、涝灾 337 次,旱灾 214 次。而洪、涝、旱灾发生的频次越到近代越频繁,灾害损失越严重。如秦至隋唐的 1125 年间,发生水、旱灾害 127 次,平均每 8.9 年发生1 次;而清代的 268 年间,发生水、旱灾害 154 次,即平均 1.73 年 1 次;中华民国的 38 年间,遭遇水、旱灾害 33 次,平均 1.12 年一次。史料还显示,连续多年发生的水、旱灾害,屡见不鲜。如 18651871 年,连续 7 年发生洪涝灾害,其中尤以 1870 年(清同治九年)的大洪水危害最严重。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曾名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4、,先后有“长办” 、“长委”、“长江委”四种简称。全书通用。)所作历史洪水调查推算,1870 年长江宜昌站洪峰流量达 10.5 万立方米每秒,为历史洪水最大;该年宜昌市沿江街道被淹,荆江沿岸堤防多处溃决,江汉平原一片汪洋,2并于松滋老城冲出一条流向洞庭湖区的大河(后定名松滋河)。史料中连续多年干旱的记载,也多次发现,其中 13231331 年,连续 9 年在湖北省境内不同地区不断发生干旱,为历史所罕见。19491995 年的 46 年间,湖北全省也发生重大洪涝灾害 8 次(1949 年、1954 年、1964 年、1969 年、 1980 年、1983 年、1991 年、1995 年),平均不

5、到6 年 1 次;发生重大旱灾 8 次(1952 年、1959 年、 1966 年、1972 年、1978 年、1981 年、1988 年、1995 年),也是平均不到 6 年 1 次。湖北地区水、旱灾害如此频繁、严重的主要原因:(1)首先是长江上游产生的过境客水量巨大,洪汛期长,而境内河槽泄量有限,每遇较大降雨,极易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湖北省自然面积 18.59 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属于长江流域,仅有北部随州、广水的桐柏山区有 1163 平方公里(占全省自然面积的 0.6)属淮河流域。长江干流全长 6300 多公里、流域面积 180 万平方公里,在湖北省境上游的长江干流就有近 4500 公里

6、,流域面积(含洞庭湖水系和汉江上游陕西、河南的部分)达 136 万平方公里;而且这些区域多是我国暴雨集中区,多年平均每年降在这一区域的雨雪等产生的水量,占到长江流域总水量的 80以上,其入海部分都要流经湖北。以大水年 1954年为例,该年流经武汉关江段的长江及其支流汉江的年径流总量为 9683 亿立方米,其中属湖北省境上游四川、湖南、陕西、河南等 11 个省、区的“外省客水”量就达 8673.6 亿立方米,占该江段该年通过总水量的 89.57。丰富的客水资源,有利于灌溉、供水、航运、发电和其他综合开发利用;但是,由于巨量洪水往往超过河道安全泄量,每年汛期又给沿江地区带来“洪水压顶” 的严重威胁

7、和繁重的抗洪负担。特别是长江流域雨季从 4 月至 10 月,长达 7 个月,其降水量可占年降水量的 85左右,并且集中于夏季。每到夏季,长江洪水水量大、水位高、持续时间长,因而湖北省经常出现省境内没降多大的雨,而沿江仍面临着要防大汛的局面,使沿江人民防汛抗洪任务十分繁重;如果遇上省境下游的江西鄱阳湖水系洪水与长江中、上游洪水同步或雨区自下游向上游依次移动,使长江干流洪峰与该水系高水位相遭遇,就会使黄石直至武汉江段江水下泄受阻,洪峰水位抬高,高水位时间延长。同时,由于江水挟带的泥沙逐日落淤,天长日久,河床慢慢抬升,迫使两岸堤防逐年加高,境内每年汛期的洪峰水位都要高出堤内地面几米至十几米。大汛期,

8、如有任何一段堤防溃决,都会造成范围不等的毁灭性灾害,若在荆江北岸上段荆江大堤倒口,还可能使长江改道,危及武3汉,影响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故此,湖北人民素称防汛为“天大的事” ,历来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其次是降水量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暴雨集中时洪、涝夹击,稍长时间无雨,干旱又接踵而至。湖北位于北纬 29053320,东经 1082111607,受太平洋、印度洋季风影响显著,冬干夏雨,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属典型亚热带季风区。每年因季风的强弱与进退时间的不同,导致降水量变化极大。归纳起来,有几个严重不均:一是降水在地域上分布不均。鄂西北多年平均雨量为 800 毫米,鄂东南、鄂西南达到 14

9、001800 毫米,局部可达 2000 毫米。二是降水在年际间分布不均。同一地方,同一季节不同年份的年雨量可相差四五倍。如实测雨量时间较长的武汉市汉口站,1889年雨量 2107 毫米,1902 年只有 576.4 毫米;每年 6 月是降雨较多月份,但 1887年 6 月汉口站月雨量是 822.6 毫米,1902 年的 6 月就只有 5.2 毫米。三是降水在年内季节间分布不均。一年之中,雨量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汛期,如汉口站,48 月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23,其中 57 月又占全年雨量的 45。这样,遇到降雨集中,暴雨多,强度大,就要发生洪汛和涝灾。如果较长时间无雨或少雨,干旱就接踵发生。以

10、 1935 年为例,该年全省绝大部分地区洪涝成灾,就是由于特别集中的暴雨造成的。暴雨中心的五峰县,这一年该县全年降雨 2577.9 毫米,其中 7 月上半月集中降雨 1360.4 毫米,最大日降水量为 7 月 3 日的 422.9 毫米,3 天降水量为 1076.l 毫米,7 天降水量为 1318 毫米。这场暴雨过后不久,湖北不少地方又发生大旱。这一年是湖北洪、旱灾害交加的典型年份。(3)再次是湖北的地势地貌特点、社会经济布局,集中凸现了水、旱灾害的危害。湖北地势总体上是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环山,向南敞开,约成一个形似马蹄的不完整的盆地。其中西部山地为武当山、荆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

11、娄山,一般海拔千米以上,最高点神农顶 3105 米,为华中第一高峰;北部有大洪山、桐柏山,东北部是大别山,东南部为幕阜山、九官山,一般海拔 500 米以上,高峰在 1500 米左右。长江从四川巫山入境,自西向东,沿湖北中、南部,过阳新、黄梅后进入江西、安徽,在湖北境内流程 1046 公里;汉江从陕西白河县入境,自西向东,纳丹江后折向东南,于武汉汇入长江,在省境内流程 864 公里。在长江、汉江交汇前的三角区域,形成一个 3 万多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称之为 “江汉平原”。据匡算,全省4海拔 400 米以上的山区面积占全省总自然面积的 56,50 米以下的平原湖区面积占20,山区与平原之间为丘陵岗

12、地,面积占垒省总自然面积的 24。4300 余条长度在 5 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一般都从山区发源,从南、北、东、西向长江、汉江和中南部的平原湖区汇流;史称湖北为“千湖之省” ,就因省境内中南部低平,四周中小河流汇注于此,壅塞成千百个积水洼地,形成“水袋子” 之故。正是这极易遭受洪、涝以及干旱之灾的平原湖区及丘陵区,由于取水较易、交通方便以及其他有利条件,历来成为湖北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省会武汉,位于长江、汉江交汇之处,黄石、荆州、宜昌、襄樊、鄂州等重要工业城市,和武钢、江汉油田等大型厂矿,都分布于两江畔胖;全省 23 以上的人口都在这一地区生产活动,70的粮食、80的棉花都生产于这一区域;

13、京广、汉丹、武南铁路和宜黄高等级公路等交通干线,都从这一区域通过。一旦遭灾,损失就十分惨重。因而,在湖北,抗洪减灾就成为人民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历代:治水活动不断,但抗灾能力较低人类社会离不开水,但水过多又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湖北由于水旱灾害频繁且严重,人们为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治鄂必先治水。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古代.人们总是先找那些取水方便又不易受水淹的河谷岗地定居繁衍,然后再向河网湖区和丘陵山区发展。湖北古代的交通,除靠长江、汉水等水路外,陆路主要是从北部唐白河河谷岗地通向北方淮河与黄河流域。因此,湖北古代治水活动多出现在人口比较密集襄樊、随州、荆门、荆州一线

14、。湖北具有原始意义的一些水利工程,如传说中的随州厉山神农九井,楚庄王时期孙叔敖开凿楚运河、倡导筑堤屯垦及引沮漳水灌田等,史籍多有记载。这些早期的水利工程,已包括了防洪、航运、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灌溉等门类。战国末年,由秦将白起为军事进攻而开凿的湖北最早的大型引水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作用久远。战事过后经当地劳动人民加以改造、扩建和不断维修,发展成为我国早期的灌溉系统工程 百里长渠。此渠与后汉王宠开凿的木里沟,亦即木渠,组成了湖北省古代著名的灌溉渠系 长渠与木渠,并对三国时期著名的柤中灌区的形成起到极大的作用。它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5从两汉到南北朝时期,由于荆州、襄阳政治经济地位极

15、为重要,沿长江和汉江的堤防逐步建立,筑堤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著名的襄阳老龙石堤由东汉襄阳太守胡烈在原有土堤基础上加筑而成。荆州的金堤(今荆江大堤的前身)则由荆州剌史桓温令陈遵修筑于东晋永和年间。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襄樊至荆州一线,敌对双方常用水作为军事攻防手段,曾先后发生过秦将白起利用夷水攻鄢,吴将夫概引漳水灌江陵及南北朝时期吴明彻、章昭达先后引江水灌江陵等。三国时江陵都督张咸筑大堰遏沮漳水放入江陵城北洼地,首开荆州三海的“北海 ”。南宋时则有更大发展,最后终于元初,前后近千年,是一项著名的大型军事水工,不仅在军事上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江陵附近的水系变迁和生态环境

16、都带来很大影响。到了唐代,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地区农田水利事业得到了较普遍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荆南节度使梁崇义重修长渠渠首工程武安堰;李皋塞江陵北支堤缺口。改“北海”洼地为膏壤;今阳新境内修建的长乐堰;山南节度使王起主持广修滨江塘堰,制定用水规则;天门县开凿石堰渠;崇阳县建造华陂堰等,都为后代史家所称道。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大批逃避兵荒的难民流入湖北,在沿江滨湖开垦安居,推动了湖北水利的发展。这期间修筑的较重大的水利工程有: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开始开凿襄汉漕渠未成,10 年后继续开凿荆襄、襄汉漕渠,成效亦不明显。北宋时为沟通汉江与淮河流域之间的水上通道所作的努力,给后人以深刻印记。当时还先后多次重修和扩建长渠和木渠,不仅使这两条古老的灌溉渠系效益有很大发展,而且在建造技术、集资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比前期有较大的进步。南宋孟珙主持开凿的枣阳灌区,由跨越两条水系的大堰、一条长 83 丈的大渡槽以及众多的蓄水塘堰和一系列引水渠道所组成,其规模之大,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