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1130491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谈新标下的语“问题式 ”教学设计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 。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 语带给我们的乐趣吗?2003 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程标准(实验) 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

2、语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语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前” 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堂

3、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 “头轻脚重” 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标下的语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六种提问方式:一、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品的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

4、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 ”和读者的 “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谐音是“留”,是中国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

5、。如果赏析就此打住,也未尝不可,因为其中确实已蕴含着一定的古典内涵。但是我还不满足于此,非要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于是就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

6、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内与外,将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7、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内和外和谐地融为一体。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

8、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这河汉也就“ 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知道/ 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

9、加令人刻骨铭心。两种解读,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堂形式,要主动创建一种开放的堂结构。即在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已见,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民主的环境,提供自主条,既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逗”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 ,越坚,钻得越起劲; “钻而弥深

10、”,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时,在分析“上帝” 这个形象时,在学生的思维先是都固定在 “权威的代表”“ 正统思想的化身”, “别人思想行为的禁锢者 ”, “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扼杀世间美好事物的冷面统治者”上面,为了使探索更为深入,不要一叶障目,我顺势提出一个疑问: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 吗?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走向更远更深。经过积极思考讨论,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见解:不是所有的追求都值得赞赏,当我们所向往的,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时,上帝的“骂” 就不是无理的指责,而应是理智的劝告

11、了。而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规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的世界。于是我想到了西游记和悟空传的比较阅读。在西游记中,作为叛逆精灵的孙悟空在五行下被压五百年后,走上取经之路,终成正果。而在今何在的悟空传里,孙悟空正是要一种绝对的自由,他棒杀唐僧,打破五行的秩序,但是当一切的规则都消失了的时候,他只剩下了自己,所以,他最后只能让最后的自己在焚毁一切的天庭大火之中成为一块石头。一个喜剧,一个悲剧,但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深邃的哲理:规则,是必须的,完全放弃规则,只能酿就悲剧。而事实上,在现实社会里,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上帝和孩子的组合,真正完美的人生,不但应该有一半上帝的理智,还应该有着一半

12、孩子的激情。四、水光潋滟晴方好,色空朦雨亦奇。语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和 “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本身的兴趣。而语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 ,给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 ,故意拿掉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

13、这些“虚实结合” 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创新活动带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 太守求亲,兄长逼婚 ”这一个突发事,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 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

14、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毒害的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 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的保证。而另一方同学则认为:婆婆自然也决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的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而从兰芝这一个角度讲,她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锋芒,这种人性之光在婆婆眼中自然是“举止自专由” ,成为被驱逐的理由。如果要回,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在婆婆的统治下忍辱负重,逆顺受,等着

15、“三十年媳妇熬成婆 ”这样一个轮回,三十年的漫漫光阴里,熬去的不只是如花的容颜,磨去的还是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是兰芝不会做的。原作固然有无穷魅力,假设的情节又激活了一个个体对原作的解读,真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色空朦雨亦奇” 。五、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语教学讲一个“拈” 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 “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 ”,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 ,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

16、尔扎克葬词 ,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 ,拈出“ 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 ,拈出“远和近” 的矛盾等。只要能准确搜寻出问题的核心和裨,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即所谓“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再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我在小序中拈出“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问学生 “京都长安对白居易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说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豪情壮志,而唐代的都城长安则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此时的白居易虽然被逐出这个权力的中心,暂时性地在水间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报国,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遗憾一直是他心上的伤痕。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回想起了往昔的岁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所以才会有后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流水之慰,才会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