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利用调研报告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130484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治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利用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治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利用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治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利用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治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利用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治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利用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治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利用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治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利用调研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治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利用调研报告自治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利用调研报告XX 县位于云南省南部,XX 市北部,国土面积 5312 平方公里,辖 2 镇 13 乡、163 个村委会、5 个社区,共有人口 36 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占 91%。居住着哈尼、彝、拉祜、瑶、布朗等 25 个民族,其中哈尼族人口 22 万余人,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人均占有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近年来,XX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县、乡、村文化网络建设基本健全,文化活力逐步呈现

2、,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现就 XX 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利用情况调研如下: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管理利用情况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情况。县城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建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及农家书屋,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构建初步成型。文化馆业务用房 915 平方米,达省三级馆标准,内设群文辅导组、调研编辑组、美术、书法、摄影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节庆管理服务中心 5 个组室,建有录音室,配有电脑、相机、复印件、音响录音设备等。图书馆馆舍面积 1200 平方米,藏书 7 万余册,达国家三级馆标准,内设办公室、采编室、图书借

3、阅室、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放映室、地方文献室等 8 个部室,配有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电视机、投影仪等设施设备,建有流动图书点 10 个,年均征订图书 800 余册、报刊 200 余种。15个乡镇建有 300 平方米的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培训、党员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并配备了摄像机、单反相机、打印传真一体机、电视机、DVD 影碟机及专业舞台音响等设施设备;4 个乡镇建成农民网络培训学校,配有应用服务器、业务终端机及投影机、投影幕等设施设备。168个村委会建有“农家书屋” ,配有 8 人阅览桌椅

4、 1 套、书架5 组及图书 1200 种 1500 册、报刊 20 种,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 100 种 187 张。全县共有农村文艺演出队 112 支,村级覆盖率达 70%,为 45 支文艺队配备了铓、勾锣、苏锣、二胡、中鼓、竹笛、三弦等民族民间传统乐器及专业多媒体音响、手风琴、电子琴和录音机等。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项目点 998 个,受益群众 33745 户 16 余万人,目前正积极实施 15 个乡 159 个村委会 970 个自然村23172 户“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及 1 万户的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任务。截止目前,全县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 15 个、科技文化

5、活动室 263 个;篮球场 80 块、田径场 5 块、网球场 2 块、羽毛球场 4 块、陀螺场 2 块、门球场 4 块;有线电视用户16671 户,卫星直播电视用户 33475 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利用情况。文化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常年开办书法、古筝、声乐、钢琴、小提琴、吉他、舞蹈等培训班,不定期举办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展,业务人员深入村、组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歌曲、器乐、舞蹈,并常态化对民族民间文艺队开展辅导培训工作。主办刊物阿 XX每季度出版发行 1期,年均举办社会艺术培训班 20 余期、未成年人文化艺术培训班 10 余期,举办大型展览 10 余次;深入挖掘哈尼族一歌一舞,收集、整理

6、创作民族民间歌曲 50 首,哈尼语录制 13 首,在省级刊物中发表 10 余首,市级获奖 10 余首。图书馆。年均到馆读者 4 万余人、借阅图书 3 万余册、阅览人次 2 万余人,到馆读者逐年增多,基本实现图书电子阅览、电子借阅和网络培训、流动图书服务常态化。乡镇综合文化站。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群众文艺辅导工作,建立农民网络培训学校,采取面对面讲授或播放视频资料等方式,年均对群众进行农技知识等培训 10 场次,将传统的“商贸赶集”转化为“科技赶集” 、 “文化赶集” 、 “普法赶集”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收到良好社会效应。农家书屋。各行政村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积极推介惠农政策及致富信息,

7、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了解,为我县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村能人、富人、文人、艺人夯实了基础。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全县各乡(镇)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年均开展文艺演出活动50 余场次,举办篮球、门球、拔河、长跑等体育运动项目达 60 余场次,农村电影放映电影 2000 场,各大节日开展的文艺演出、篝火晚会、大型游园、舞龙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深入人心。二、取得的经验及主要做法领导重视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的前提条件。公共文化设施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平台,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

8、,XX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确立了“文化活县”的发展战略,将其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始终坚持“三个纳入” ,同时制定出台了XX 县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XX 县加快推进文化活县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导,把建设和管理好公共文化设施纳入“十二五”规划编制,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不断夯实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财政投入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的有力保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公益性事业,需要各级财政的有力支持。XX 县委、政府严格按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投入到位,在确保“

9、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前提下,逐年相应增加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同时,根据 XX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所需的必要经费。合理利用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的根本途径。公共文化设施,是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场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公共文化设施是否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XX 县充分利用现有

10、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文化馆、图书馆、乡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为公众提供免费文化服务,从图书借阅到开展各项文艺活动和各类培训班,不断拓展业务,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尽管近年来 XX 县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档次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和整体结构与城市化进程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质量和管理机制与文化工作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文化服务设

11、施数量不足,发展不均衡。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场所闭塞,乡镇文化站在人不在岗现象突出,服务能力不强。对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有限,村级科技文化活动室及文化体育活动广场需求量大,建设资金匮乏,相对比较落后,农村文化活动开展较少,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单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处在初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加强。重建轻管现象严重,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宣传不到位及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等原因,致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已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甚理想。部分文化站

12、管理手段落后,服务功能单一,将文化设施挪作他用或闲置,“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借阅人数寥寥。场所管理缺少财力的支持和长效管理机制,以至于有些文化活动场所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社会参与不够,致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目前,XX 县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主要由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社会参与主要体现在群众性文化类活动上。由于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和可预见的盈利目标,民间资本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缺乏积极性,特别是对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与经营的热情不高。出现民间资本想投入而找不到门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矛盾。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的措施及对措

13、完善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推进城市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自觉兼顾乡村普及性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加快规划并全面建设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坚持基层优先、统筹推进的原则,合理调整公共文化资源,逐步改变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村社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在城市新区开发、小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争取逐步按人口比例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模式创新。统筹文化、教育、科技、广电、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相关设施,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

14、效率不高的问题。鼓励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参与支持文化工作,努力提高基层文化设施资源共享程度,使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文化发展成果。整合社会资源,开门办馆,推动图书馆服务功能逐步向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拓展,文化馆服务功能逐步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拓展。鼓励图书馆采取建立图书馆分馆、流动图书馆和“通借通还”等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互联网建设,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着力提高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力度。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平台,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

15、。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均衡发展的思想,建设和管理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健全政府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刚性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所须资金。另一方面要改革政府投入方式,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可采用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兴办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

16、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格局。加大宣传,多措并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各类文化基金、文化投资公司、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以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化,鼓励个人、团体、企业捐资建设农家书屋和农村文化事业的捐献,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简化登记审核程序,在土地使用、信贷、行业政策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兴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专业户、集体或个体电影放映队和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发展非公有制农村文化企业。扶持民办文化实体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农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支援农村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为农村提供文化志愿服务。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