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1129471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高三语考点归纳:对联常识楔子对联,雅称楹联 ,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高考,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

2、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对联的演革与渊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 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 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 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里,

3、句子更是“奇偶相配”。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的。这是现代对联的之一。对联的另一个是集句。把原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更幽 ”对古人诗句 “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 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对联的之三是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

4、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 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诗人唐庚的名句“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南宋的杨邦?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

5、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对联的类别(一 )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1 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春水接天长,一网收鱼满载;东风吹地

6、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2 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 ”刘勰心雕龙? 丽辞中有“反对为优 ”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3 串对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

7、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二 )从用途上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1 春联。上我讲到,到了明代人们用红纸代替桃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至于人们传说的王羲之改春联之事,(“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纯属传说,是人们仰慕其书法而已。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示合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例:运际升平人共乐,气当和淑鸟知春。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布谷鸣春人勤物阜,瑞狮舞彩国富年丰。门对青羊免群群嬉碧毯,窗含绿水鸭鹅队队戏银波。(农村用)灵活经营财茂盛,薄利多销生意兴隆。(

8、商业用)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学校用)在些我说明一点,春联和其它用途的联语在字数上有着区别,即上下联一般都是单数,取“阳” ,尽可能避免双数,因为在我国传统意识中,双数为阴。2 喜联。喜联又叫婚联。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它起于何时,无从考证。这种对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义的名词。例:秋水银堂鸳鸯比翼,天风玉宇鸾凤和声。梧桐枝上栖双凤,菡萏花间立并鸳。3 寿联。寿联现在一般很少有人再写了。在清朝时极为盛行,是老人过寿时,晚辈或亲朋好友赠送的表示赞美、祝愿长命百岁的吉祥话。这种联语分男寿联与女寿联两种。例:鹤算千年寿,松龄万古春。曲谱南薰四月清和逢首夏,樽开北海一家欢乐庆长春。北海开樽本园载酒,南献寿东阁延宾。以上是祝寿的通用联。古人大庆寿诞是有讲究的。一般大庆整寿。这样一些专为庆贺其一整寿的联语便应运而生。例:五岳同尊唯嵩峻极,百年上寿如日方中。(五十整寿)甲子重新如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六十整寿)从古称稀尊上寿,自今以始乐余年。(七十整寿)日岁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稀。(八十整寿)瑶池果熟三千岁,海屋筹添九十春。(九十整寿)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正逢。(百岁整寿)以上所举之例皆为男寿联,在祝寿时,送给寿星的联语因性别的不同,联语是有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