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发展山地蔬菜的调查与思考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129327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衢江区发展山地蔬菜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衢江区发展山地蔬菜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衢江区发展山地蔬菜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衢江区发展山地蔬菜的调查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衢江区发展山地蔬菜的调查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衢江区发展山地蔬菜的调查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衢江区发展山地蔬菜的调查与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衢江区发展山地蔬菜的调查与思考依托山地发展蔬菜扩面增量助农增收衢江区发展山地蔬菜的调查与思考衢江区山地资源丰富。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山地蔬菜产业的扶持与发展,把发展山地蔬菜产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短平快的蔬菜种植业已被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所认同和接受,已成为我区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播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均有较大辐度增长。XX 年,全区山地蔬菜播种面积达 23120 亩,比上年增加 6137 亩,增幅 36.14%;实现总产量 5.22 万吨,比上年增加 1.48 万吨,增幅 39.57%;总产值 6988.6 万元,比上年增加 2126

2、.24 万元,增幅 43.73%,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山地蔬菜示范基地和特色专业村。XX 年黄坛口乡黄泥岭村、茶坪村,湖南镇朝书村、山尖坳村,大洲镇石屏山村、峡川镇东坪村等 6 个山地蔬菜示范基地总面积 1412 亩,种菜农户 506户,山地蔬菜总收入 590.43 万元,折合平均亩产值 4181.5元,农民依靠种菜户均收入达 1.17 万元。今年以来,山地蔬菜市场价格持续看好,在山地蔬菜高效益的促动下,农民种菜热情高涨,蔬菜播种面积加快扩张。截至目前,全区山地蔬菜基地面积达 2650 亩,比 XX年扩大 670 亩,增幅为 33.84%。其中,大洲镇石屏山村、湖南镇朝书村、湖南镇山尖坳村

3、、黄坛口乡黄泥岭村、黄坛口乡茶坪村、峡川镇东坪村等 6 个老山地蔬菜基地比去年扩大了 338 亩。一、衢江区发展山地蔬菜的主要做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规模化生产。发挥山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大资金扶持,以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产品为抓手,重点抓好六大山地蔬菜基地建设,并以此为示范,推动山地蔬菜特色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积极实施财政部优势特色山地蔬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投入项目资金 65 万元,在黄坛口乡黄泥岭村建设“微蓄微灌”山地蔬菜核心基地 310 亩,实现平均亩产 3080 公斤,比实施前增 970 公斤,亩产值 7392 元,每亩增收 2328 元,实现总产量 954.8 吨,总产值 22

4、9.15 万元,新增总产值 72.17 万元,增幅达 45.97%。XX 年,利用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在黄坛口乡黄泥岭村建成“高山蔬菜金针菇”模式示范基地 83.5 亩,利用食用菌种植后的培养料作为蔬菜的基肥,既提高蔬菜的种植质量,又促进了菌菜生态良性循环,提高了生产效益。全年发展金针菇种植 26 万袋,在金针菇采收结束后利用菌糠料种植高山蔬菜,两项合计实现总产量 379.14 吨,总产值 113.66 万元,总收益 67.99 万元,基地实现亩均产值 13611.98 元,亩均收益 8142.51 元。根据区域特点,完善规划布局,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形成了一批以四季豆、茄子、豇豆

5、、生姜、黄瓜为特色的专业示范村。另外,衢江区还结合省长工程建设,在黄坛口乡茶坪村建设山地蔬菜基地 205 亩,投入资金 40 万元,建设“微蓄微灌”设施 4 套,全村山地蔬菜总产量 380吨,总收入 81.2 万元。以技术推广为手段,加快科技兴菜步伐。种植山地蔬菜是山区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山区菜地多数是靠天田,水利条件差,遇旱易灾,影响产量与效益。为此,区农业局积极抓好技术服务,大力引进和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推广高效设施栽培、优质无害化生产、高效立体种植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山地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如:湖南镇朝书村、山尖岙村和黄坛口乡黄泥岭村、茶坪村等 760 亩基

6、地相继建立了山地微蓄微灌工程,推行微蓄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使山区大量的“靠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的“致富田” 。黄坛口乡茶坪村大力推广四季豆-红花白荚、辣椒-渝椒五号、茄子-冠王 1 号等优质高产高效蔬菜品种,发展山地蔬菜总产量 380 吨,总收入 81.2 万元。以合作社为纽带,推动组织化发展。为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形式,积极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倡导产业化经营,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植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农户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生产。目前山区运作良好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有 5 家,注

7、册商标 2 个。如:黄坛口乡组建了龙海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实行统一种子、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订单、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的“六统一”管理模式,由合作社统一为农户代购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并实行分级包装,统一使用“慎之然”商标,实现品牌销售,确保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全面落实和产品质量。以绿色无公害为品牌,提升市场美誉度。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品牌创建,加强蔬菜市场监测,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全力打造“绿色无公害”的山地蔬菜品牌,积极拓展销售市场。目前,大洲镇石屏山村、黄坛口乡黄泥岭村山地蔬菜先后通过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石屏山高山蔬菜合作社的四季豆、龙海蔬菜专

8、业合作社的辣椒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湖南朝书山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辣椒和豇豆,申报材料已上报国家认证中心,即将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二、我区发展山地蔬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利条件。一是突出的生态优势。衢江区地处钱江源头,境内“青山、绿水、蓝天、净土” ,生态环境优越,十分适宜生产无公害优质蔬菜。二是丰富的资源优势。衢江区南面的乌溪江库区和北面的千里岗山区,山地辽阔,均宜种植山地蔬菜。耕地分布零散,以山垄田居多,自然隔绝条件好,病虫危害轻,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了良好基础。三是适宜的气候条件。衢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光、热、水既具有水平的地域性差异,又有显著

9、的垂直差异,山地小气候丰富多彩,十分适宜蔬菜生长,尤其适合发展对气候条件有特殊性的一些特色蔬菜。四是良好的市场优势。衢州农贸城是浙西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是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具有较强的流通能力和农产品消化能力,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贩运商来往交易,具备吸纳山地蔬菜产品的能力。不利因素。一是基础设施条件差。湖南镇朝书村蔬菜基地水利设施较差,遇到干旱天气灌溉困难。黄泥岭、石屏山等一些地方的道路设施较差,不利于蔬菜产品运输,易造成运输途中损伤,不同程度影响了基地的再发展。二是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山地蔬菜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我区是干旱、台风、冰雹、洪涝等灾害的易发区,加上我区山地蔬菜管理比较粗放,抗

10、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三是技术力量还较薄弱。区农业局从事蔬菜技术人员仅 2 名,乡镇蔬菜专业农技人员几乎没有,技术力量明显不足,难于开展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的技术指导,与技术要求高、面广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要求很不相适应。三、下步工作对策及建议科学完善规划,坚持区域化布局。山地蔬菜与其它蔬菜相比,具有反季节、无公害、品质优的明显优势和优化农业结构、满足城乡市场、致富山区农民的三大功能。为此,要立足资源优势,以特色专业村建设为载体,按照“因地制宜、区域布局、壮大规模、提升效益”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壮大山地蔬菜板块基地。山区乡镇要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特色,把优化蔬菜发展布局作为提高蔬菜

11、产业效益的重要措施来抓,要根据当地的现有基础、种植习惯和地理条件,选择合适发展的蔬菜品种。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导菜农引种和扩种适销对路的品种和效益较高的名特优蔬菜品种。要创新市场营销方式,搞好蔬菜市场营销,按市场经济要求,重点培育蔬菜名牌,依托品牌闯市场,依靠品牌增效益。创新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的范围、领域。要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阮氏食品有限公司、衢州景丰食品有限公司等现有龙头企业作用,引导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户发展订单种植合同,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12、。要抓住 XX 市结对帮扶我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契机,加快湖南镇白坞口农产口交易市场建设,加强与 XX 等周边大、中城市的对接,搭建信息平台,构筑营销网络,建立山地蔬菜产销关系,扩大销售空间,不断提高我区蔬菜产业市场化水平。推进“一村一品” ,实施品牌化战略。以抓好蔬菜应急储备基地建设为重心,突出特色农业,加快推进“一村一品” 。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菜农种植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蔬菜品种,以基地和专业村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效规模农业,突出高效模式,加快拓宽增收途径。要大力引进和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推广高效设施栽培、优质无害化生产、高效立体种植等综合配套技术,以绿色为品牌,提高山地蔬菜品质

13、量,提高市场美誉度。另外,要坚持绿色品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农民信箱等媒介,广泛宣传我区山地蔬菜,加强包装推介,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技兴菜工程,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生产者的素质来发展山地蔬菜。一方面要重视加强科技服务,加强区蔬菜办、乡镇责任农技员、村科技示范户三级科技服务队伍建设,组织引导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并采取“面对面” “一对一”方式,加强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推广和创新,聘请专家指导,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转化科研成果,不断探索生产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措施,充分发挥新品种、新项目的增效作用。同时,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围绕“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建立健全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认定认证体系。另外,要积极整合项目资源,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