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1126766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语论:用“矛盾” 激活语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于有效解密本密码,深入领会作者意图。如果流于表面,就人所共见的一些内容反复地讲授,不仅达不到培育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更可能使学生的阅读体验肤浅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善于发现作者的匠心,在平庸与非凡的比对中找到“矛盾” 本的亮点和突破点。一旦找到“矛盾” ,教师便可以作为引导者,启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促使学生投身到人所不清,甚至是人所未知的阅读领域中去,在求索中实现语素养的提高。【案例一】郁达夫为什么反复写“散步” 呢?以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会极尽细致地分析五幅冬景图,即曝背谈天图、冬郊植

2、被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和旱冬闲步图。进而得出江南冬天可爱、生机、悠闲、宁静等特点。更有老师以此收束全,称全表达了郁达夫对于江南冬天的热爱之情。堂教学活动如果就此结束,总觉得对本的阅读是浅尝辄止;而学生的听反应则是睡意昏沉。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是教师忽视了作者郁达夫独具的匠心,把江南的冬景降格为一般的写景散,使得教学失去了新鲜度,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其实教师细读本,便可以发现郁达夫对“散步 ”似乎情有独钟,中多次提到 “散步”。据此可以提出问题:既然本以描写江南冬景为主,为什么作者又反复写“散步”呢?如此一问,本的亮点 矛盾 被凸现出,学生一下有了阅读兴奋点。细细察之,第自然

3、段作者说“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 ,第 6 小节联想到德国作家喜爱“散步” ,与江南的寒郊散步比较,再次强调江南的冬天很适合散步;第 9 小节作者又说即使在旱冬,也要去郊外闲步逍遥,还联想到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结尾处更是急切地说“上湖上散散步罢” 。这些都是明写,还有暗写。如对比北方冬天躲在“屋里 ”而南方冬天营 “屋外的生涯” 不就是到屋外活动吗?再如冬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试想如果没有“散步” ,怎能让如此动人的景象尽收眼底呢?由此可见,以“散步” 串联全正是郁达夫构思本的匠心所在。再探究“散步 ”的内涵。第六自然段写道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

4、异的恩惠”。简而言之,作者认为在江南的冬天散步是异惠。此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中相似的表述。另外两处表述分别为:北方冬天“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闽粤冬天是“ 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通过对 “异惠”、 “异境”和“异状”辨析,引导学生体会作为“清福 ”的“散步”是指一种轻松、安闲、满足的生命状态。郁达夫对“散步 ”的情有独钟,就是对于这一生命状态追求。通过对“散步 ”的分析解读,不论在结构层面还是主题层面,学生对江南的冬景这个本有了更为新颖透彻的认识,也获得了求新求异的阅读体验,而语堂也因此而弥散着审美的生机和诗意。毋庸置疑,面对一篇篇、一部部作品时,我们

5、实际上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认识。换句话说,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于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他们看待问题的立场、观点、角度必然会存在差异。这种个体认识上的差异在语阅读教学的堂上就产生了“矛盾” 。这些“矛盾”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 “矛盾”产生后,教师切忌草草下以定论,应当引导学生就“ 矛盾”展开辨析、争论,在激辩中加深理解。【案例】张岱见到湖心亭的两位金陵人高兴吗?湖心亭看雪记述了张岱冬日前往西湖湖心亭看雪的一段经历。当张岱“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对此有学生提问作者见湖心亭有金陵人是喜还

6、是不喜。不同的学生就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个体认识的“矛盾” 产生了,教师可以因 “矛盾”而利导,引导学生立足本展开争辩。学生一陈述:我认为是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惊喜。因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强饮三大白 ”的“强饮”,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临别问起对方姓氏,知是金陵人客居于此,原和作者一样,同为异乡人,也是有着相同性情志趣的清雅脱俗之人。学生二反驳:“强饮三大白 ”的“强饮”恰恰体现张岱不愿意在此时此地碰上这三个人。不想喝,勉强喝下而已。张岱

7、与金陵客在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方面虽可谓志同道合,但在性格气质方面却有一些差异。金陵客赏雪,是二人结伴同行,见到“我” 这个不速之客,他们是“大喜 ”、强邀,足见此二人胸襟开阔、热情爽朗。相形之下,张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比较清高自傲、我行我素。 再说喝酒,你看“见余大喜 ”,主语是金陵人,可没说 “我”高兴;别人盛情相邀,作者却“强饮三大白而别” ,这个“而”字,表前后两个动作的承接,酒一喝完,马上作别,似有些敷衍之意。由此,堂因为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而热闹起,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充分激发,大家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摇旗呐喊。作为教师的笔者见此情景心想,其实争辩的结果并不重要,争辩本身就是

8、意义因为它是高质量的语言活动。有些篇目的内容、主题似乎是一望而知的。教师、学生也不作深入的分析,仅仅是想当然地贴上一些概念标签,导致这些本在师生看如同鸡肋,颇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感。此时阅读的“矛盾” 突出表现为本的深刻内涵和我们的肤浅认识之间的矛盾。【案例】河伯真正摆脱了“殆” 吗?教授秋水(节选) 时,学生觉得故事简单,寓意显而易见。其逻辑推理如下: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而欣然自喜;“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河伯就望洋兴叹,自惭形秽。河伯感叹道:“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故事的寓意是本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

9、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真的是这样吗?照此逻辑不禁让人想起许多名句:满招损,谦受益。语出尚书大禹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语出左传宣公二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语出论语子张但是这些句子分明都自儒家的经典著作。庄子会为儒家站队吗?他可是道家的巨擘。此时教师可以乘势向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河伯真正摆脱了“殆” 吗?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瞬间被打破,阅读向深处漫溯。在道家思想的观照下,河伯的“殆” 是什么呢?让我们回到本,再看看河伯的话“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现在相信仲尼之闻少,伯夷之义轻。仲尼之闻究竟是多还是少,伯夷之义是轻还是重呢?此时教师可以展示秋水中海神若的回答: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引导学生就此深入探究,分析可得出庄子非大非小、非强非弱、非贵非贱、非善非恶、非常非变的相对思想。也就是说河伯真正的“殆” 是有大小的观念。因此故事的寓意可以完善为:世间万物大小相对、强弱相对、贵贱相对。骄傲自满固然不可取,但也没有必要自惭形秽,重要的是不要迷失自我,准确定位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