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1121998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摘要多媒体辅助语教学,不仅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时空限制,而且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同时,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教学的优化,提高了堂教学的效率。关键词 多媒体 优化 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越广泛。从最初的视听技术的运用到目前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已经使传统的直观教学方式拓宽为多种媒体的教学。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

2、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与语教学的优化试作阐述。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画龙点睛突破难点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绕,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

3、精神。虽然篇幅不长,却构思精巧。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另外,本是作者六十年代初的作品,现在的小学生对那时的社会背景很陌生,这就给本的学习加大了难度。为了在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做的: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 ”生命力顽强 ”的品格特点后,播放自治的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

4、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2、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 ”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了解新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当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再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3、利用”字片” 和”图片”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通过对

5、比发现了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后,用自治的字片出示爸爸说的话,请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话的深刻含义:借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对边疆建设者的赞美之情。然后,再出示”图片” ,本片中的字部分还是爸爸的话,背景部分的图片共 6 幅,上面 3 幅是白杨树在戈壁滩上防风固沙的景象,下面 3 幅是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情景,爸爸话的两层含义:既赞美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的品格,更赞美了建设者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精神,在这张”图片” 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到这里,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边疆建设者。从白杨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多媒体技术在语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

6、作用正是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借助与其他教学手段难达到最佳效果的部分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 “诗眼”,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字的妙处。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 “绿”

7、字的精妙,我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诗的语言美,而且很快领悟到了“绿” 字的神韵。 “绿”字既涵概了“ 满”、“入” 、 “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味诗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将学生带入诗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自悟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感悟是学生深入理解的中介,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的重要标准。如果学生对语言字的感悟仅仅停留在层面上,那么这种感悟是浅层次的,不

8、完整的。网络的交互性使学习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发送者,为学生的自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 的基础上,提炼出重点问题研读,而后进行网上交流。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安排学习方式和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时,学生首先进入校园网站,输入关键词“圆明园” ,启动搜索引擎,在网上进行搜索。然后,学生打开相关网页进行浏览,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送到编辑区,接下,学生点击编辑区进行信息整理阶段。学生对搜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再把它发送到讨论区,使学生个人的劳动成果成为共享的知识资,最后,学生点击讨论区就可以进入堂

9、讨论阶段。这时,学生可以浏览学习其他同学搜集整理的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激起了许多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过去的耻辱,今天的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再读,因为有了知识的储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唤起情感体验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想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教师必须对作品进行鉴赏,深入挖掘情感因素的基础上,抓住语言训练重点设计教学,以有效的引导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

10、中,感受语言字所提供的情感信息。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让学生在月光曲的情境中,欣赏、品味,激发学习的欲望。重点段内容含蓄,我用精心制作的软,把宁静的大海,皓洁的月光、轻纱似的微云,狂风巨浪,雪亮的浪花展现在学生面前。随即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 。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随着逐步展示的直观画面和高昂激越的乐曲节奏变化,学生眼前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有感染的语言讲道: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他的曲作者是被人们称为“音乐巨人” 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的父亲是一位宫廷歌手,自幼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

11、趣。由于家境贫寒,贝多芬 11 岁就被送到一座剧院的乐队当演奏员,22 岁时他到了音乐之乡的维也纳,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他的音乐作品反映了资产阶极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的思想。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领悟到了贝多芬遇知音时的激动和对盲姑娘兄妹俩同情,以及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的愤恨。五、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在作教学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写作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在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在有声大堂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12、。 ”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从而提高作教学效果。如在“母亲节” 前,让学生写 夸夸我的好妈妈 、妈妈,我想对您说等,我让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观看影片中的部分片断,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情,写作欲望被激发,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总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理想的环境,使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场所,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