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060890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浅谈“白洋淀诗歌”的意义摘要:“白洋淀诗群”是文革时期一个独特的存在,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具独特的文学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个诗歌群落以及诗歌作品的分析,浅谈其存在的意义。关键词:白洋淀诗歌;反叛;个性化写作;朦胧诗一、白洋淀诗群1 、白洋淀诗群的形成“在 20 世纪中国,有一代人的经历非常特殊,他们从50 年代起走上了充满美好憧憬的人生路途,60 年代还是十几岁的中学生,便响应号召弃学造反。到了 60 年代末,他们走出学校,到工厂、农村和在边疆去苦其心志 ,尝遍人生之苦果,所以其中一些不甘沉沦者动心忍性 ,在文学中找到了他们的归宿,写下了震撼人心的作品。 ” 我想这样

2、来描述“白洋淀诗群”再贴切不过了。虽然这种从生活的磨难走向精神创造的经历在古今中外许多文人身上都曾经发生过,所以作为一种精神投射才有了诗歌和小说。但是在中国,这部“类似犹太人被逐出家园,并使其增益其所不能的历史,在这代人身上开了一个太过残酷的玩笑。 ”“ 白洋淀诗群”是形成并存在于“文革”中后期的一个诗歌群体。1968 年冬,一场上山下乡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昨日被称为“红卫兵”的一代青年,今天作为“知识青年”奔往中国广大贫困、落后的农村,他们的一生将要在这一片“广阔天地”里与农民结合。白洋淀是一个离 XX 不远的淡水湖,那里景色优美,民风淳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群 XX 知青相约来到这

3、里,在这些知青中,形成了一个诗歌创作群体“白洋淀诗群” 。2、时代压力的反抗文化大革命是以对文学艺术的扼杀开始的,文革运动开始后,短短几年,强大的政治力量便把一切传统的、有个性的文学作品统统视为“毒草” ,而在公开的场合剔除净尽。那时,文学艺术的领域在中国大陆上几近一片荒原。但这片文学荒原并不都是沙漠,也存在着一块块绿地,“白洋淀诗群就是在历史的间隙里出现的,反映了一代青年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思想的觉醒。 ” 作为“白洋淀诗群”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宋海泉更认为:“文革十年是思想极端禁锢的十年,但也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十年。再也没有比黑夜中的闪电那样振聋发聩,那样感动人心,那样长久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了

4、” 。 哪里有意识的黑暗与蒙蔽,哪里就有启蒙,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在“文革”的动乱和专制的背景下,精神光照就成了这个时代最危险也最有价值的文化实践。 “白洋淀诗群”就是这时代的压力的反抗者。3、地下沙龙“沙龙”即客厅、会客室,亦指 17 世纪西方上流社会谈论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集会。18 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夜,这种沙龙在法国特别流行。杨健著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中记载了 70 年代初期活动的“赵一凡沙龙” ,除此之外还有郭世英的“X 小组” 、张郎郎等人的“太阳纵队” 、 “白洋淀三剑客”等。这些沙龙式的组织出现在“文革”最混乱时期的“法制真空”中,他们是自发的,自然而非通过组织形成,成

5、员多为干部子弟,有一定的政治背景,能够打听到一些内部消息和读到当时只供高干阅读的“内部材料” ,他们是一群善于独立思考,富有才情的青年。他们中有的地处偏僻,久居乡村,生活群体相对稳定,离政治风云的旋涡也较远,读书写作的环境也就更好些, “白洋淀诗群”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白洋淀诗群”最早成员是根子、芒克、多多,他们原为XX 三中的同学,1969 年初“三人同驾一辆马车”来到淀头村插队。后来方含、宋海泉、白青、潘青萍、陶洛涌、戎雪兰等加入进来。另外,还包括不在白洋淀插队但与他们交往密切、经常赴白洋淀谈诗、交流思想的文学青年,例如北岛、江河、严力、彭刚、史保嘉、郑义、陈凯歌等。他们的活动

6、方式主要有:“一是读书;二是朗诵诗歌;三是交换诗稿。 ” 在一个艺术和人性受到普遍蔑视的时代,诗歌成了差不多是他们唯一表达内心情感,沟通“异端”的方式。他们的写作不为发表,只是彼此间聊以慰藉。写诗是他的生存方式,所以不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更不必媚俗大众,考虑传媒和出版。他们的诗歌具有真诚的品格,忠实于个人情感,更多关注和投射到个体的内心和体验。宋海泉在其回忆文章中写到:“人性在现实中丧失了合法的生存权力,但在诗歌的王国里,他却悄然诞生,肉体可以被消灭,思想可以被禁锢,但是,被麻木的感情、被压抑的欲望、对幸福的追求总会复苏、觉醒的。 ”“ 白洋淀诗群”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上半叶最富思

7、想成果的群体,他们不但“是以现儆诗为其主要标志” ,并且“1973-1974 年汇流于现代主义旗帜之下” ,而且他们“以自己的诗歌写作据守了这个时代理性精神的高度,展示了他们对暴力、迷信、愚昧与专制的决绝和批判,以及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自由理解和独立思考。 ” 说白洋淀是孕育了朦胧诗的一个小小的摇篮,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尽管他们拒绝承认“朦胧诗”这个概念,芒克拒绝承认自己是朦胧诗人, “什么朦胧诗 , 朦胧诗人 ,都是一帮吃饱了撑的,无非是想自己捞好处。有人顺着杆子往上爬,也是想捞好处。诗人就是诗人,没听说过还要分什么朦胧不朦胧的!”二、白洋淀诗歌1、浪漫启蒙与叛逆精神芒克是白洋淀诗群中的核心人

8、物,他的诗大多以广阔和自由的情怀抒发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透视出深邃而健全的人性色彩。他对乡村土地的感受是温暖多于冷霜、活动多于困顿,所以他在白洋淀呆得时间最久,多多称他的诗为“自然之子” , “他诗中的我是从不穿衣服的、肉感的、野性的,他所要表达的不是结论而是迷失” , 他把“自由理解为没有被社会扭曲的自然与野性,他对和谐自然的赞颂与对生命自由的希望传达出一种普希金式的浪漫爱情” 。B111973 年写的秋天就有了在那个时代里堪称罕见的诗句:秋天,你这充满情欲的日子你的眼睛为什么照耀我路上的月亮 、 十月献诗等诗都表现了健康、蓬勃、顽强,生命在自足中达到的短暂的自由之路,对生存的深刻

9、理解与领悟。鲁迅文集热风扉页上有这样的字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白洋淀诗群就像那黑夜中的萤火虫, “黑夜”是白洋淀诗歌经常出现的,他是与光明相对的意象,也就是说,这一诗歌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文化反抗意义。 “整齐的光明,/整齐的黑暗” ,芒克的诗行在简洁明了中波涌着一种情感的撞击与灵魂的内衰。 太阳落了写于 1973 年,在这首诗中,主人公被暴力劫持而沉入黑暗,面对无耻的袭击,他怒不可遏:你的眼睛被遮住了,你低沉、愤怒的声音,在阴森森的黑暗中冲撞:放开我!这是当代诗歌中最早出现的反抗者形象之一。多多的诗歌流露出殉道式的浪漫情景,在相当长

10、时间内体现出唯美主义倾向。 “在这座漆黑的空空的城市中又传来红色恐怖急促的敲击声” ,多多的诗句总是一针见血,在激情中荡漾着一种智性之美。北岛,他在 1973 年写成的回答中表现的以怀疑对抗独断,以自由对抗专制的姿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雪莱与拜伦的诗风。他们对黑暗的对抗都是一种接近本能的个性主义,个性主义正是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与观念内核。在一个文化专制,人性伦丧的年代里,黑夜意象或黑夜主题内在地具有文化反抗与文化启蒙的命意。2、现代主义与“人”的觉醒20 世纪中国诗歌史上出现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20 年代中期出现了李金发,这是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诗的第一次公开入侵。30 年代前期,出现了真

11、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这次运动由上海现代杂志发起并有水星 、 新诗以及现代诗风 、 星火等刊物参加,其中坚人物为戴望舒、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等。谢冕视这一运动为“抗拒主流的非主流集结。 ”B12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把握发生于“文革”时期的现代主义新诗潮的实质。相对于当时诗歌领域的主流话语,由赵一凡、郭路生等人发起的“新诗歌运动”正是中国新诗发展的又一次“抗拒主流的非主流集结” , “白洋淀诗歌”就是以现代主义写作方式作为他们的思想与精神载体,不但使现代主义得到了发展,而且达到了应有的深度。根子的诗以其骇人的成熟,令人不可思议的犀利与洞悉人生世事的穿透力而震惊了他的朋友们。根子的诗不多

12、,但现代意味非常强烈。多多将根子的形象概括为“叨着腐肉在天空炫耀” 。可以说根子开启了多多的现代主义诗思,使多多明白了新诗也可以不像传统新诗那样写。我看过足足十九个一模一样的春天一样血腥假笑,一样的都在三月来临。这一次是她第二十次把大地我仅有的同胞从我的脚下轻易地掳去,想要让我第二十次领略失败和嫉妒这不仅是“对现实的一种尖锐深刻的批判,而且还蕴含了一个过早成熟的天才少年对荒谬的精神处境中人生的荒谬体验,它一反三月春天这一词语的希望与欢乐主题的习惯能指,以骇人的冷酷赋予它以虚假性,欺骗性内涵,从而拆除了一代人关于青春、现实未来和理想的欢乐理念,拆除了人们对所谓时代的虚妄的颂歌。 ”B13 有人指

13、出:“根子对诗坛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如果说依群开创了地下诗歌运动形式革命的话,根子则以其震撼的力量给诗坛带来新的生命。他使诗人的视觉焦点为,回到自我本身,回到对人存在状态的准确、冷静、近似残酷的把握。 ”B14 于是便有了这样令人震惊的诗句:“我是人,没有翅膀,却使春天第一次失败了人在这里再一次重新觉醒。芒克的几乎每一首自然诗中都有一种鲜明的我 ,他写自然其实只是为了写我:秋天悄悄来到我的脸上我成熟了;我全部的情感都被太阳晒过有时诗中的主观情感是非常强烈: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 ”B15 这同北岛的诗句,如“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 “从星星的弹孔中将流出

14、血红的黎明”B16 一样,表达了“文革”后期“火山”即将爆发时一代青年愤怒而悲壮的情绪。控诉时代苦难的罪恶,呼唤人的价值和尊严,特立独行的思想探求, “白洋淀诗歌”使“人”在这里再次擦亮了它蒙尘已久的内涵,这是一个真正的成熟了的“人” 。三、结语“白洋淀”诗群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最典范的一个富有启蒙思想和反叛精神的思想群落,是文革时期一个独特存在,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具独特的文学现象,这个群落是对文革主流诗歌话语写作的一次背离和反叛,重新确立了诗歌中“人”的存在,坚持了个性化写作。 “白洋淀诗歌”是一种原始化的、更忠实于自我的诗歌写作,不受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也不媚俗大众,更不受传媒出

15、版业的限制,但在新诗发展史上却客观的孕育了朦胧诗,是特殊社会背景下,现代主义诗歌不间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释:林贤治.思想的时代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宋海泉.白洋淀琐忆J.诗探索,1994.B13 张清华.黑暗处的火光:六七十年代地下诗歌的启蒙主题A.陈思和.无名时代的文学批评C.广西师大出版社,XX.唐晓渡.芒克:一个人和他的诗.J.诗探索,1995.B11 杨鼎川.1967 狂乱的文学年代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B12 谢冕.新世纪的太阳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27 页B14 陈默.坚冰下的溪流谈“白洋淀诗群” J.诗探索,1994.B15 杨鼎川.1967 狂乱的文学年代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B16 北岛.北岛诗选M.新世纪出版社,19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