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鉴赏诗歌的语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05898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鉴赏诗歌的语言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鉴赏诗歌的语言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鉴赏诗歌的语言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鉴赏诗歌的语言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鉴赏诗歌的语言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鉴赏诗歌的语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鉴赏诗歌的语言(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板块一炼字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 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 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 本 词写于作者 54 岁时东归江行途中。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 “映”二字的巧妙之处。答:_解析:“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 ”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 “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一“ 白”一“红” ,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 “蓑”比喻为新绿 ,新 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答案:“蓑”字勾连“新绿” ,“新绿”如蓑,引人 联想,近观

2、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 、红蓼相映 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向子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 向子 ,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斜红叠翠”一句, “红” “翠”和“斜” “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要能见出 诗人所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依托诗句展开联想,体味语言的妙 处。 “斜红叠翠”使用借代手法,以“红”代

3、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宇,写出花 朵娇柔多姿、毫无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丰茂繁密的长势。答案:“红” “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 “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 “叠”描写花叶的形态, “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 “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中国教育出版网 3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 2 -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答:_答案:“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 “跳”这个动词绘 声绘

4、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有人说,颈联中的“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_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全 诗的理解,本 诗颔联写大自然的景物,颈联则写人世的悲欢。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 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因丈夫远行而望月 长叹。考生作答 时应注意 “独”与“空”所蕴涵的情感。答案:“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 对孤灯的形

5、象, “空”表 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表达到了极致。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中+ 教+网 z+z+s+tep春日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 ,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注】 吴 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 灭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 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颈联中“逆” “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答:_- 3 -答案:“逆”是迎接的意思, “私

6、”是偏爱的意思。 颈联使用 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 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 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注】 这 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 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通判时,当时 41 岁。琼糜:琼浆玉液,比 喻精美的食品。“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历来被认为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两句,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答:_中教网解析:本题考

7、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 该题要求从 “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两句的特色,所以考生要在 认真阅读诗歌的基 础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答案:从形式上看:“白发”对“青灯” ,“无情”对“有味 ”,“老境”对“儿时” ,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从内容上看:“侵”字点出了岁月之无情,生有 “白发”逼近 “老境”的人, 对着“青灯”夜读, 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 的记忆,体 现出诗人慨叹岁 月无情、人生易逝的心情;“有味”二字体现出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板块二诗眼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同从弟 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

8、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 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 从弟:堂弟。 越吟:越人庄舄(x),在楚国为官,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杜:即杜若,香草名。- 4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是夜越吟苦”中“苦”的妙用。答:_解析:第一步,突出该字(词)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描写为主,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只有“苦” 。从全诗来看,它是全诗感情所在。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 写了哪些内容。 “荏苒几盈虚”反映的是时光的流逝;“澄澄变今古”暗含着朝代的更替;“是夜越吟苦” ,运用典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千里共如何” ,联系 诗题,表达了 对

9、友人的关切。这一切都在诗人心中归结为“凄苦”的心绪。第三步,从该字(词)在诗中的 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苦”实际是全诗画龙点睛的词语。答案:“苦”字言简意丰,吟者借此感慨 时光流逝、朝代更替、异地飘零、故乡难回、友人命运等,感情凄苦,为全诗感情所在,可谓点睛之笔。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宫词武衍梨花 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注】 建章: 宫殿名。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_答案:“锁”字是第二句中的诗眼。 “锁”字形象地表明了 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 门之内,白白

10、消逝。9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人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_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而 诗歌的主旨正是思 乡之情。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 见“折柳”是全诗的关 键。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5 -李商隐竹 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 递隔重城。z。zs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答:_答案: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

11、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本诗是怀友诗,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 对友人的思念,所以 说此句是点睛之笔。)板块三语言风格1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送别诗的语言特色。答:_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恰到好 处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那种朴素真挚的情感。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西江月 遣兴宋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12、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答:_解析: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词中无一字交代,全靠读者自己去玩味。下片描写醉态形象生 动,跃然纸上。中教网答案:这首词的语言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含蓄蕴藉,不明说为什么醉里贪欢笑, 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 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 让读者通 过词句自己去揣摩联想,使得整首词的思想更显深沉感人;二是形象生动,通 过动作、 语言描写把醉 态写得活灵活现。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四首选一)杨万里- 6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

13、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世称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新鲜奇特外,还有更主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试以这首诗为例,简析之。答:_答案:诗题是写行人登山,极平淡的一件事,不说人登山之难,而说山与人争高,要写山高,却先说山低;要写山上,先写山下;要写登山 难,先写望山易;先是人看山,后是山与人赛,最后是登山,山胜人。脚高山更高,这实际是暗示登山者急于翻山的迫切心情,叫人读后忍俊不禁,表现出一种幽默诙谐、轻巧俏皮的艺术风格。板块四综合考查14(2012 年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 本 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答:_(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 、 “涌”二字的妙处。答:_中教网解析:(1)考查诗歌中人物的形象。考生可以从诗歌的题目和诗中情感色彩浓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