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症医案解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105845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疑难病症医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疑难病症医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疑难病症医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疑难病症医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疑难病症医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疑难病症医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疑难病症医案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疑难病症医案解析【摘要 】 即使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中医师在临诊时,也还是可以通过“四诊” “八纲”来了解疾病的本质,诊治疑难病症,因此医师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中医理论和诊疗水平。 【关键词】 疑难病;痉;尿血;风痹;血管瘤Abstract: Even under the present scitech condition,when the TCM doctors are diagnosing in clinic,then can get to hnow the nature of disease by “four diagnosis” and “eight outlines”, as

2、well diagnose and treat difficult disease.Doctors must keep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ir TCM theory and treating level.Key words: difficult disease;spasm;urinary bleeding;wind apoplexy;vessel tumor传统的中医治病,没有仪器、化验,没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先进技术检查方法来帮助。几千年来依靠的只有望、闻、问、切四诊。所注意的是医生直觉掌握病人的症状。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2映本质。现在中医同仁们,虽然

3、了解和懂得了各种先进的检验方法,但如果离开了或不熟悉中医本身的“四诊” “八纲” ,我们即便了解和掌握了完整的各种检测化验资料,试问,我们又凭什么来用中医方法分析处理呢?可见,即便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我中医要诊治疑难病症,也还得熟练掌握和完善提高中医本身的理论和诊治水平。举几例久治无效的疑难病例解析于下:1 痉(肌肉迫急症?癔病?)某病者,女,54 岁,绍兴,2007 年 8 月 9 日初诊。情绪迫急,紧张,坐立不安,面红呼吸急促,语言欠清,颈部后仰呈角弓反张之势。谓咽中如有物梗阻,吞咽困难。家属陪同来者三人谓此病到多处去诊视,久久未能治愈。沪地某医院诊为肌肉迫切症,癔病,亦没有确定云云。其人

4、素有高血压,观其面色发红,呈痛苦状,饮食能进,大便日下,意识清楚。苔淡,舌质正常,脉涩。诊为痰气阻塞,血瘀壅滞,治宜豁解咽嗌,宁痉逐瘀。处方:姜半夏 10g,厚朴 10g,茯苓 20g,苏梗 10g,当归 10g,赤芍 20g,川芎12g,鲜生地 30g,葛根 30g,桂枝 10g,桃仁 10g,红花 6g,柴胡 10g,川牛膝 10g,桔梗 10g,夏枯草 15g,益母草 20g,自加生姜 2 片,七帖。38 月 16 日复诊,服上药以后,谓诸症均瘥解,面色正常、坐立如平人,神情喜悦、平静,语言清楚,续循原旨,参照原方服 14帖,以资巩固。按此例是在较长久的中西医治疗未能治愈的疑难症。西医院

5、诊为肌肉迫切症、癔病。姑不问其所据。查西医有肌紧张(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或肌张力)及肌肉痉挛( 即肌肉不自主之收缩反应,多因受到附近刺激所引起或由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等病证。但治而无效。初诊时见此病人症状有几点注意:一是咽中如有物梗阻,即金匮妇人杂病篇 之“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之症,此痰气交阻、情志欠畅所致。现时医学界多认为是神经官能症、癔病一类。二是此病人不仅为此,更甚者为类痉病之角弓反张症状、痛苦颇甚。 金匮痉湿暍篇论痉,对照此病人,既非“太阳病”误汗、误下伤津之痤,又不是“脚挛急,必龈齿”可用大承气汤之邪在阳明,里实之痤。而是“面赤” , “气上冲胸” , “背反张”

6、之气逆于上,经隧不通之痉。故用葛根汤之葛根、桂枝。三是此例之病原,病机还不止此。从“四诊”切脉,感到其脉十分异常,按之粘涩不利。确如古人所谓“为雨沾砂” “如病蚕食叶” ,其涩象说明病机为血滞。故配以血府逐瘀汤。再用益母草活血去瘀;夏枯草去肝火,去郁热。则有利于高血压证状。此方以经方与光方合用,确合其病,治效十分明显。而诊脉是辨治疑难症之重要方面。脉涩为判断此症4之重要依据。观此例患者以前医生处方,曾用过四磨汤一类,乃是诊为肝气郁滞,辩证未中病,故无效。2 尿血(右肾占位 肿瘤?血块?左肾结石伴积水 )某病人,男,74 岁,干部 2006 年 8 月 3 日。尿血已久,检尿:镜检红血球 ,潜血

7、 ,尿时无痛。检膀胱无异常。彩超右肾盂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累及右输尿管上段,右肾多发囊肿。(上海驻杭州某医院 2006 年 6 月 7 日报告)以后经在杭州各大 医院,彩超、CT 、CR、MRI 等基本上都诊断为右肾占位,首先考虑肿瘤、血块?左肾结石伴积水。双肾多发囊肿,前列腺增生、膀胱无殊。经久未能进一步确定诊断。病人排尿无异常,畅利无痛,饮食正常。素有高血压,长期服西药,余无所苦。舌质常苔薄白,脉弦微数,溺血日久,肾液亏少,宜益肾阴并摄血。处方:干地黄20g,茯苓 20g,泽泻 10g,山药 30g,山萸肉 10g,炒丹皮10g,金樱子 30g,玉米须 30g,杜仲 10g,猫人参 30g,白

8、花蛇舌草 30g,黄芪 30g,白茅根 30g,藕节 30g,车前草 10g,七剂。此例病人,在各大医院诊治都认为右肾占位,是否肿瘤均无5确切定论,但尿血一直未治好。要进一步作手术探查或作肾穿刺术,均被病人拒绝。而尿血久久不愈,故初诊既有肾癌可能也有肾结石、或肾有血肿可能。不论何种可能而尿血日久,必须益肾阴肋肾液,故以六味丸为主,考虑若是肾癌应采扶正祛邪,故以扶正之黄芪、茯苓、金樱子及祛邪之猫人参、白花蛇舌草、佐以杜仲之益肾并降压,白茅根、藕节之靖邪止血。服用本方法后,病人自感稳好。其间检验,潜血曾逐渐减少为(+)及(+-) 。故即以上方为基础,继续服中药。其间一段时间,病人自行每天煎服野山人

9、参。尿潜血又出现(),血压亦明显升高。经过追问,家属方告知真情,立即劝停止服野山人参。2006 年 11 月 30 日于下方:生地黄 30g,茯苓 30g,炒丹皮10g,山萸肉 10g,山药 30g,泽泻 10g,仙鹤草 40g,炮山甲先煎 10g,藕节 30g,白茅根 30g,瞿麦 10g,扁蓄 10g,焦山栀10g,杜仲 10g,阿胶珠 15g,14 剂。在处方之时,其人体力情绪均极为正常,除潜血仍阳性外,各项肿瘤标志物检查均正常。故不再用扶正祛邪的抗癌药物。服用上方 14 剂以后。2006 年 12 月 14 日检尿时,不但潜血已阴性,其他各项指标均属正常。病人极度高兴。多年来未除之尿血

10、到此告一段落。临床症状消失,以后即以此方为基础,加减调整。主要以六味地黄汤加玉米须、白茅根、阿胶珠,米仁等持续服用,6以巩固治效。一直到 2007 年 9 月 3 日,九个月来一直检尿正常。病人正常生活,工作精神旺盛,眠食均安。按此例病人始终未能确诊为何种原因所致之尿血。既有肾癌可能,也有其他可能。余认为尿血无痛,当是虚症。且已日久,肾液虚涸。故始终以养益肾阴为主,在未明确血出自何处之前,多处彩超,均有“血块?”的印象,故在用仙鹤草、阿胶珠、藕节、白茅根、焦山栀等止血药的同时,用炮山甲。此药味咸性微寒,功能活血下乳,消肿排脓,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余常以此药治外症痛肿,颇有活血通络直达病所之

11、功。诸药配合,起到益肾滋液,化痰顺络之作用。滞阻消失,其病自痊也。虽彩超仍有肾病之存在,但半年多来,病人身心舒如,健如平人。虽已年高,但工作应酬都如前。余称其为带病延年。只要不断服药调治巩固,定期复查,亦可得永年。3 风痹(右前臂血管瘤肿痛不寐)某病人,女 21 岁,电视台职员。2007 年 4 月 23 日初诊,患者主诉右前臂血管瘤。自腕至肘,脉管凸起,按之痛,有结节状块。天气变化或疲劳则痛剧,夜间甚痛难以入寐。始于十余年前儿时。久治至今无效,前多处医院均诊为血管瘤,渐次加重云云。苔中白,脉细涩。治宜益气温经,助阳和营,通痹祛风。处方:黄芪 20g,7川桂枝 6g,白芍 20g,当归 10g

12、,川芎 12g,络石藤 30g,延胡20g,生甘草 6g,生蒲黄 10g,五灵脂 10g,佛手片 10g,14 剂。另:鲜骨碎补 50g 煎汤,趁温以医用纱布醮汤涂抹局部,一日多次。二诊 2007 年 7 月 9 日,患者称服前方 14 帖,疼痛明显瘥痊,显见效果。又自行续服若干帖。至略见疼痛即服上方即行痊瘥云云。诊视右前臂血管瘤,原脉管凸痛处已基本平复,夜寐亦安,苔白脉弦细,原方自续,以期巩固。14 剂。按此病例多处医院诊为血管瘤。患者自幼小时即罹此症,十余年未能治效,疼痛折磨,体质纤弱。血管瘤为由血管内皮细胞形成之良性肿瘤,多为胚胎时期血管网增生所形成。患者多为小儿,少数见于成人。可发生在

13、身体任何部位,累及范围可大可小,可深可浅。余诊为“风痹”者,据金匮血痹虚劳篇指出血痹为“阴阳俱微” 、 “身体不仁”(即是气血不足,肢体麻木)。轻者以局部肌肉麻木为主,一般以针引阳气,去风邪。血痹之重者,其症状“如风痹状”即出现疼痛。即以黄芪桂枝五物为主。据病者症状,苔中白脉细涩,体虚而略受风邪,血行涩滞,阳气闭塞,不营肌肤。此病8人比较纤瘦,且病已十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精神,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之黄芪通阳益气,桂枝调和营卫,祛风行痹。助以当归、川芎、络石藤、并佐以失笔散之蒲黄、五灵脂及延胡、白芍、生甘草之缓急止痛。宗气得复,邪风疏消。故痛止寐安矣。初诊时以鲜骨碎补煎汤外敷者,此药平温无毒,内服用于补肾、续伤,消耳鸣止疼痛等。余常以之外用止血、止痛、行痹、消肿。凡有风、血、所致疼痛,用此则不使瘀邪留结,颇有效验。内外综合治疗,效果明显。黄芪桂枝五物汤,此温经散寒之剂。据现时药理作用研究,谓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活血化瘀、增强免免疫功能、促进细胞代谢等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