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038326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开题报告: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开题报告: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开题报告: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开题报告: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题报告: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开题报告题目: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问题的提出1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是适应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教育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首先兴起并迅速在全球普及的一种思潮和社会与学校教育改革运动。它对传统的主流中心课程知识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传统课程是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优势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宗教、文化等族群。这样不仅对主流之外的族群的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挫伤,而且对主流族群的学生也会有负效应,使他们错误地形成自身的优越感,

2、对各民族、群体间的关系形成误解;也排除了他们从其他族群的知识、观点中获益的机会,不利于他们对自身文化观念的反省与发展。而对主流以外的学生而言,由于学校课程未反映他们的文化,会使他们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削弱学习动力,造成人格内部的文化冲突,形成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学校文化间的断层。因此多元文化要求给每个学生提供文化选择的权利与机会,让学生理解和学习如何面对文化的多样性,去接纳和欣赏不同的人所具有的差异,使他们适应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多元文化适应力,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懂得合作、重视能力与态度的协同,最终使社会多元共生,在文化的继承与选择中实现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一个民族如果没

3、有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就会止步不前,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是由全国人民包括各少数民族同胞的实践和摸索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大家庭 56 个民族共同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各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今天。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民族文化,不顾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一味的讲究主流文化,使课程失去了民族性和多样性。课程内容中很少或几乎没有反映少数民族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知识,更何谈专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造成现今我国不少在汉族地区出生和就学的少数民

4、族儿童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更不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而汉族学生对这些知识则更加缺乏。今天多元文化教育要求我们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民族文化互相宽容、包容、谅解、和解,但同时要保持各民族文化的特色、优势和差异化多样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要倡导滕星教授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即我们进行教育的内容,除了主体民族文化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一代适应主流文化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的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加民族平等

5、和民族大家庭的意识。2民族团结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应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民族团结教育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祖国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还有 55 个少数民族,人口 1.06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全国有民族自治地方 154 个,其中自治区 5 个,自治州 30 个,自治县 119 个,还有民族乡 1356 个,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国土

6、总面积的 63.75%。我国有 9 个省、自治区与周边 17 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有 30 多个民族是跨境民族。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和宗教反动势力一直插手于我国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把少数民族作为他们拉拢分化、和平演变的对象,把民族自治区域作为他们分裂中华民族,制造“”的重点,不断进行种种罪恶活动。同时自古以来民族自治区域就与周边国家有着相当广泛的贸易、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联系。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能否快速全面发展,对于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区域的向心力和抵御外部反动势力、渗透的能力,建设强大的国防,巩固祖国的统一,确保边疆的安全,促进边疆地区社会的繁荣发展,也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政治、经

7、济、军事、文化的国家战略意义。同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让我们看到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当今,全球世界政治还未能超越冷战思维进入一个良性互动的时代,还未能摆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影响,还未建立起一种平等、协商、合作、共处的新型世界政治秩序。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惟有通过加强民族团结,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有效维护自身的利益。如今,世界各国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方面都是从学校教育抓起,从小学到高等教育都开民族文化课,要求各民族学生从小了解本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语言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国家的民族宗教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培养各

8、民族学生共同相处交往的素质,并把各民族学生学会和睦相处作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本国多元文化的教育交流进而形成国家统一意志,成为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成为各国培育国家统一意识的新趋势。我国在当前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必须从小学抓起,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各民族青少年小朋友从小树立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3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是亟待研究的一个领域首先,1994 年,我国开始在天津市的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试点活动。2000 年教育部

9、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XX 年 5 月 11 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会议要求各地要认真归纳总结自 1994 年试点、2000 年正式开展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来,本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总结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又要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大力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其次,2000 年开始的我国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目标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在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又指出,把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

10、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然而回顾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历程,民族团结教育实施的现状并不如人意,大部分的学校并没有实施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民族文化是地方的特色知识,是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开发本民族文化知识是建设地方特色课程的需要,也为我国课程知识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课程文化空间和制度保障。再次,据调查和了解就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关于课程的研究很少,基本限于其他方面的研究,这些在国内,除了政治学、文化学、民族学研究外,还出现了部分学者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总体上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对以后的继续研究无疑是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研究意识逐渐增强

11、,但研究成果偏少,政治学、文化学、民族学视角研究相对多,而以教育学视角研究相对少;民族地区和民族学校的研究多,而非民族地区和汉族学校的相对薄弱;单一地区和民族的研究多,而跨地区和民族的相对少;经验操作性研究多,而理论建构性研究少。概言之,对国内各地区各民族小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比较薄弱,甚至空白。在国外,则主要从多元文化教育及其课程视野进行研究,但在这些研究中,尽管渗透些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相关问题,但毕竟不属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直接研究,更何况,多元文化教育及其课程本身也存在一些“目的还是手段、调动还是抑制、集中还是隔离、保守还是创新”的困惑。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本论文通过检索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检

12、索和考察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两地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历史、现状及影响要素等问题,有助于补充从教育学和课程论视角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补充,有助于拓宽教育文化学和课程论的研究领域。2实践意义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并不如人意,大部分的学校并没有重视这门课程,更何谈开设专门的课程。并且这种现状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情形,在民族地区和民族学校的实施情况相对于汉族地区和汉族学校要好。本研究通过 XX 市和呼和浩特市为例对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汉族小学和民族小学的民族团结课程开发历史演变、现状以及课程开发的影响要素等进行比较分析,为更好的促进各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提供现实依据。帮助汉族区域的

13、学生更好的了解与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其成为合格的本民族成员,担当起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和谐的目标。3推广意义以论文中所调查研究的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汉族小学和民族小学为例研究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的各项问题,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汉族学校和民族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和分析1主要概念界定民族团结:指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以消灭

14、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实现民族平等为前提。实行世界范围内的各民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精神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一贯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团结,主张国内各民族务必保持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区域自治权利,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禁止任何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中国各民族的团结,是全世界各民族大团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教育:指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规定内容、形式的、明确的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在此教育下,学生对国家民

15、族团结的原则、方法、价值等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的活动。课程开发:指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程序或模式。在课程开发中,要根据社会对教育活动的需求和学习者的基本条件,对课程体系的不同学科、科目进行有效地组织、协调、配合,及学生、教师和各种学习资源之间关系的组织与配合,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它本身是无休止的工作过程,又是周期性较长的工作。跨文化比较:这是人类学中文化进化论者广泛使用的方法,运用传统的历史资料和第一手的民族志材料来提出和证明他们的理论观点。2其他相关概念的分析在课程开发中,如果课程体系变化过快,会给教育过程带来不稳定因素;若是课程体系较长时期不变,会产生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

16、需要。因此,解决“稳定”与“发展”这对矛盾关系是课程开发工作中的关键。若是超前进行课程开发,用不上自然是浪费;若是滞后进行课程开发,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影响教育发展,也是浪费。好的办法是两者结合起来,找到有效培养人才的方式或称课程开发的结合点。具体地说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为核心,以教育的社会需求为课程的价值导向,以适应社会及发展为目标来构建课程的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环境,规定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以求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相关文献综述1现状国外民族团结教育主要从多元文化教育进行研究。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移民增加,国家民族人口的构成复杂化,各种不同的文化发生冲突,使西方国家的种族问题成为教育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传播民族平等,消灭种族歧视,促进各民族间的平等与合作,于是在这些国家以民族团结教育为目的多元文化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其宗旨在于协调一向存在于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民族和文化差异,扫除文化障碍,尊重各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