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03749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15 页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教学目标 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人深,循序渐进。 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这些内容都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终身有用

2、的地理的重要内容,对其学习能力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灵活处理。 教材首先通过一幅景观图片和文字,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教材首先点明大气圈及其组成,简要介绍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然后重点讲述了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特点。 第二目“大气的受热过程” 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了很好的铺垫,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首先点明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在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后以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教材设计了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

3、的原理与温室保温作对比,寻求二者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问题。 第三目“大气的运动” 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先介绍了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然后讲述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并设置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教材在叙述的基础上,用活动题来引导学生探究风在三种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目“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是本节的重点,其中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西南季风的成因是难点。教材首先介绍了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然后结合绘图讲述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是热力作用,表现

4、为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 第 2 页 共 15 页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在北半球表现得尤为明显。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教材专题介绍了季风的概念和成因,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让学生读图比较得出结论。第五目“常见的天气系统” 概括出了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这一难点内容。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要从不同角度对各天气系统进行对比,并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来做进一步的解释。对于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状况,可列举实例来增加感性认识。为了加深理解,教材以知识窗的形式讲述了“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伏旱”。活动题提供简单天气形势图,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用以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建议 建议安排 4 课时。 导入新课: 方案一:从教材所设置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导入新课。 方案二:引导学生回忆近段时间的天气变化,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方案三:利用多媒体播放“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升空和回收时的片段,让学生观察飞船穿越大气层时的情景,导入新课。 先明确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再结合表 2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来认识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造成的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等现象。可补充材料,如美、俄退出京都议定书将给全球造成的危害;目前提倡使用无氟冰箱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伦敦“雾都” 、洛杉矶“

6、光化学烟雾”等造成的后果。 对于大气圈的结构,可指导学生结合图 222“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主学习,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 ?为什么在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3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各有什么特点? 第 3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1地球引力使大气、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热源来自地面,所以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气接受的地面辐射热量减少,温度降低。 2平流层气流平稳,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很好,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成为“地球生命的保护

7、伞”。 3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太阳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导致通讯衰退或中断。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教学时可借助挂图或动画演示。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然后教师用挂图或动画演示,学生叙述过程。教师最后强调: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热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活动建议:该活动可布置学生课下完成。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8、同是保温作用,但其原理并不相同,大气保温作用主要依赖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而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 )并不能阻截或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在于阻止空气在室内外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 大气的运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教材主要分析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 讲“ 热力环流”时,可先以图示的形式引导学生领会热力环流的过程,再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教师可总结:冷热不均一大气垂直运动一同一水平面气压差一大气水平运动。 指导学生区分等压线和等压面的概念。等压线是指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等压面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气压值相等的点所在的面。离地面越高,气压越低。

9、读图时要让学生明确高低气压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气压”远远低于近地面的“低气压” 。 活动建议:该活动是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冬、夏季节海陆之间近地面的风向发生的变化。 进一步启发引导,分析城市风和山谷风的形成过程。特别关注城市风、山谷风与工业布局的关系。(见教学资料 ) 讲“ 大气水平运动风” 时,建议: 第 4 页 共 15 页首先,出示一幅“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和风向”图,引导学生观察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数值关系,引出气压梯度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观察风向与高低气压的关系,引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

10、概念和风的形成。 强调: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指向低压,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当受到一个力、两个力、三个力时,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教师可适当点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绘图。 活动建议:在引导学生明确风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绘图总结在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培养作图、读图、析图的能力。 小结:太阳辐射是地面主要的直接热源。地面受热,引起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在近地面和高空分别形成高低压。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梯度,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形成了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近地面

11、和高空的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是难点,要注意理解把握,学会灵活应用。 由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之间分布不均,造成全球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即大气环流。 指导学生自学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讲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时,建议用多媒体演示或板图,讲清楚在理想状态下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是影响天气、气候的直接因素,也是本节的重点之一,近几年高考中也多次考查这一部分内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季节移动又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教师可依照如下方式讲解。1假设地球不自转且地球表面是均匀的,让学生绘出全球的大气环流圈。 2以北半球为例,增加地球自转

12、的条件,利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原理分析近地面和高空的气流运动状况及气压分布,标出气压带和风带。 3利用相同的原理,完成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4用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让学生掌握其规律。 指导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 第 5 页 共 15 页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并不是完全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同步对应的。由于大气热量、温度变化的滞后性,使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滞后一段时间,因此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讲述“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夏季中午和傍晚在河边或海边

13、玩耍时,陆地和水的温度差异。或者做一个小实验,用水和沙在同样光源的照射下,经过一段时间,让学生感受一下二者的温度差异,了解海陆的热力差异。然后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展示“1 月、7 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分布特征。记住亚洲高压和亚洲低压的名称和位置。 让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海陆高低气压中心影响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例子。 承转:海陆热力差异影响了气压带的分布,形成了高低气压中心,风向在两个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图 2215“亚洲季风”,讨论并完成活动中的表 222,指导学生观察三地的风向在不同季节发生的变化,引出

14、季风的概念。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季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东亚季风为什么最典型?西南季风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点? 3南半球有季风环流影响的地区为什么不叫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在世界上最典型,是因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给亚洲东部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因此形成了“回归荒漠带上的绿洲” 。西南季风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成。西南季风的强弱、进退影响了南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容易形成严重的旱涝灾害。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这种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对世

15、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的影响。海陆分布和热力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呈块状分布,形成高低气压中心,重要的高低气压中心之间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季风,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季风气候,对我国及东亚、南亚地区的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 6 页 共 15 页常见的天气系统是本节的重点之一,也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内容,高考中也经常涉及。教学中要做到: 首先,点明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类型,强调天气系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天气变化。 其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常见的典型天气系统,或者出示景观图片,通过教师生动的介绍,让学生对常见的天气系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最后,利用动画演示,结合表格对比的方式来讲述。 先介绍什么是锋、锋面、锋线及冷暖气团的位置、性质。然后通过演示对比分析锋面两侧气团的移动方向、代表的符号,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气温、湿度、气压和天气的变化。 锋面 形成 示意 原因 天气 举例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暖锋 静止锋 说明:教科书中所讲的“静止锋” ,也称为“ 准静止锋”。 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如:冬季的寒潮,是冷锋快速南下时形成的;北方夏季的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