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036386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教育与教育学一、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比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三百多年。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其主要主张有“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3.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作者是罗马帝国初期伟大的教育家昆体良。4. 孟子“性善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提出了“大丈夫”人格。5.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 年,发表了大教学论 ,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6. 赫尔巴特“现代

2、教育学之父” 、 “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主要教育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造就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戚勒发展为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五个阶段,即“五段教学法” ) ;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目的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7. 杜威作品:民主主义与教育 、 经验与教育 。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基本主张,并强调“从做中学” 。

3、他认为,教育要与当前生活紧密相连,教育应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2和知识。8. 马卡连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作品:教育诗 。集体主义教育, “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二、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不同的教育起源论: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2.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a. 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b.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c.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3. 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点:1) 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 道统性,统治阶

4、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原则,天道、神道和人道 往往合而为一3) 专制性,统治者通过教育对被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4) 刻板性与保守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5) 象征性,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社会地位高低的象征6) 无系统性,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育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制度7) 无理论性,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没有独立的教育理论8)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分离9) 教育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在西方)4.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1)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资产阶级,巩固

5、和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及利益2) 教育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3) 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4) 在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法受到重视35)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6) 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5. 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1) 教育第一次从剥削、统治人的工具变为消灭剥削和压迫的工具,第一次从社会制度上为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相协调提供条件2) 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科学性实现了统一3)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致为维护劳动人民自身的利益、促进社会进步

6、与发展服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 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拥有5) 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 当代社会的教育的特点: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最初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 、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7.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有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8. 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强悍军人和武士,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9.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以人文教育为主,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特点:1) 从对人的崇拜出发,要求热爱

7、儿童、相信儿童,把他们培育成为体魄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富于进取精神、善于处理公司事务的人2) 主张恢复古代希腊的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多方面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3) 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经院主义的强迫注入,呆读死记和棍棒纪律,主张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观察,强调直观,提倡参观、访问,要求尊重儿童,反对体罚,还提出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10.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用那些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这种教育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11.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但是制度化教4

8、育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是导致许多人“精神自杀”的根源。美国教育家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是非学校化运动的创导者。12. 终身教育核心观点:现代人的一生都应该处在不断地学习之中,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定义:人一生各阶段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前者是从纵向来讲的,说明终身教育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是从横向来讲的,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教育与社会(一) 教育功能的类型:1. 根据教育作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 根据教育作用呈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3. 根据教育功能的层次不同,可分为本体功能(基本功能)和派生

9、功能(工具功能)(二)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a.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b.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d.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e.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 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c. 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三)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5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a.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b.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c.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d. 政治经济制度影

10、响部分教育内容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a. 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b.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c. 教育促进社会阶层的再生产(四)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a.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b.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c.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与人的发展(一)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1. 遗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 遗传素质是个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制度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c. 不同的遗传素质对个体潜在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d. 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2. 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

11、用:6a.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b. 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c. 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时,具有主观能动性3. 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a.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b.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c.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2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a. 学校教育按照社会的基本需要对人的发展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b.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人发展的特殊功能c.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3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a. 学校教育不能脱离和超

12、越它所存在的社会条件,不能驾凌于社会之上去发挥作用b. 学校教育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c. 学校教育还应该争取学生家庭、社区和 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配合,发挥多方面力量的优势,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d.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实现的最重要条件是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4 )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a. 促进个体个性化b. 促进个体社会化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7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a.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b. 离开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和学校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c.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来说

1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a. 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b. 教育启示: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智力的发展、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遵循“量力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既不能“拔苗助长” “凌节而施” ,也不能压抑学生对的发展。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而是要一步步地接近学生的“最近

14、发展区” ,引导儿童不断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a. 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少年期又被称为“危险期”和“心理断乳期” ,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向更深刻的方向发展,但内心也很脆弱。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定向的时期,还是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b. 教育启示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15、上,不能“一刀切” ,还要注意各个阶段的衔接和过渡。教育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尊重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a. 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先后上具有不均衡性。8b. 教育启示: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即个体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抓住关键期,适时

16、地进行教育,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一旦错过发展的关键期,就会延误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a. 具体表现: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b. 教育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意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可塑之处,循循善诱,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目的(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a、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b、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c、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 美育的内涵美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以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1. 任务: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审美观,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