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035868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7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珠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珠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珠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珠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珠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及珠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广东省及珠三角经济发展概况(一)广东省概况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全省陆地面积为 17.98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1.87%;其中岛屿面积 1592.7 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 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 500 平方米以上的岛屿 759 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大陆岸线长 3368.1 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海域总面积 41.9 万平方公里。2007 年全省生产总值 30673.71 亿 元,比上年增长 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746.23 亿元,增长 3.3%;第二产业增加值 15938

2、.20 亿元,增长 16.9%;第三产业增加 值 12989.28 亿元,增长 13.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 9.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 10.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 9.7%, 金融保险业增长 26.9%,房地产业增长 13.7%,其他服务业增长 12.9%。人均生产总值达 32713 元,增长 12.9%。(二)珠三角经济区块概况1、总体情况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 13 个市、县(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面积为 4.17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23.2%。2006 年末,常

3、住人口 4446.94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 2551.11 万人) ,约占全省的 47.8%。地区生产总值 21424.2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9%。三次产业比重为 2.451.74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分别达 5889.14 亿元和 6681.94 亿元,占全省的 72.4%和 73.3%,城市化水平82.1%。2、经济发展基础(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珠三角经济区是我国南方入海的重要通道,外向型经济十分发达。2006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进出口总值 5069.42 亿美元,增长 23.3%,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 96%。其中,出口 2887.45 亿美元,增长27.0

4、%;进口 2181.97 亿美元,增长 18.7%。外商投资平稳增长,逐步向欠发达地区延伸转移,实际利用外资 130.86 亿美元,增长 15.5%,占全省的90%以上。(2)交通运输便利快捷。珠三角公路发展水平较高,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发达的公路网,公路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05 年,通车里程达到 28673.3 公里,比上年增长 5.4%。已有京广、京九、广三和广深等 4 条铁路经过,其中京广铁路和广深铁路已实现电气化,广深铁路是全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地铁通车里程约 80 公里。武广客运专线广东段(新广州站) 、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广深段暨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开工建设。港口发展速度快,广州、

5、深圳、珠海港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集疏运条件不断完善,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总量的 98%。共有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机场和珠海机场 3 个机场,飞行区均为 4E 标准,其中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客、货吞吐量均列全国前茅。珠江三角洲水运比较发达,通航里程约占全省的 50%。台山电厂 3号机组投产,新增装机 60 万千瓦。(3)雄厚的工业基础。珠三角经济区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涉及工业门类齐全。2005 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30846.71 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占全省的 8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7379.54 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全省的 89.0%。支柱产业主导作用强,电子、电器

6、机械和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迅猛,产值占区域工业比重约 60%,比全省高近 10个百分点。企业规模较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资产 7951 万元,是全省的 1.04 倍;上缴税金 741.4 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 79%。产业外向度高,该区域是全省的重点出口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产值占该区域工业比重达68%,出口交货值占全省 93%。从产业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济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呈不断缩小趋势,第二产业仍占有较大比重,第三产业稳步提高。(4)强大的科技力量和人才优势。珠三角经济区聚集了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产业园区,科技队伍庞大,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专业配套齐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

7、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聚集地和扩散源。2005 年高技术产业产值 10187.7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9%,占全省的 96.6%;拥有 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 4 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3300 多家。已建成广州、珠海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深圳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珠江三角洲、深圳两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至 2005 年末止,累计建立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南海海洋生物技术、移动通信等 6 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为、中兴等 21 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4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8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2 家省重点实验室,5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部分布在珠三

8、角。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专利申请总量为65257 件,授权量为 31962 件,分别占全省的 90.4%和 86.6%。表 1 2006 年广东省和珠三角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指标 区域年末户籍人口(万人)GDP(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财政总收入(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广东省 8048.71 26204.47 8132.37 2179.46 9118.08 5272.07 16015.6广州 760.72 6073.83 1687.11 427.08 2182.77 637.58 19851深圳 200.89 5813.56 12

9、87.43 500.88 1671.29 2372.33 32009珠海 92.63 747.70 256.28 60.27 255.52 328.17 19339.48佛山 358.06 2928.16 895.25 157.06 776.18 309.78 19315.44江门 387.34 941.88 267.65 50.66 352.34 107.86 13868.76东莞 168.31 2626.51 698.67 128.94 584.54 842.21 25320.15中山 142.26 1036.32 346.49 66.45 331.07 231.3 18897.00惠州市

10、 118.26 588.49 217.95 13.03 182.16惠东县 77.57 152.47 25.95 3.40 59.04博罗县 77.98 165.44 31.55 5.61 43.85肇庆市 49.34 163.03 49.53 4.04 60.37高要市 74.35 109.97 20.47 3.73 26.60四会市 43.39 76.92 40.96 3.16 28.95珠三角珠三角总体 2551.11 21424.28 5889.14 1424.31 6681.94 5069.42全国 131448 210871 109998.2 183035800 76410 176

11、039647 11759.45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1.94% 10.16% 5.35% 0.08% 8.74% 0.29%东部地区在全国所占比重 35.68% 60.98% 49.67% 59.25% 55.74% 89.73% 1.2665445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 2007二 广东省经济结构分析(一)产业结构分析1、总体分析2007 年全省生产总值 30673.71 亿 元,比上年增长 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746.23 亿元,增长 3.3%;第二产业增加值 15938.20 亿元,增长 16.9%;第三产业增加 值 12989.28 亿元,增长 13.0%。在第三产业中,

1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 9.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 10.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 9.7%, 金融保险业增长 26.9%,房地产业增长 13.7%,其他服务业增长 12.9%。人均生产总值达 32713 元,增长 12.9%。表 2 广东省及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产值演进情况 单位:亿元广东省 珠三角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1997 4.9 63.5 31.6 20.11998 3.8 64.4 31.8 19.31999 4.0 59.5 36.5 18.4 49.75 43.86 2000 2.0 59.7 38.3 17.0 49.57 44.63 2001 2.0 47.3

13、50.7 16.0 49.49 45.19 2002 3.0 51.7 45.3 14.9 49.77 45.29 2003 1.2 64.5 34.3 13.9 52.37 43.47 2004 1.9 62.7 35.4 13.7 53.80 42.42 2005 2.3 55.7 42.0 12.8 50.92 46.32 2006 1.8 58.7 39.5 11.4 51.68 45.92 2、第一产业。广东省的农业比重占 GDP 的比重一直很低,1997 年仅占 4.9%,低于全国 个百分点,2006 年其比重仅为 1.8%,全国的平均水平为 。珠江三角洲区别较大,农业比重远远高于

14、广东省,1999 年比重为18.4%,高出广东省 14.4 个百分点,虽然其比重也是一路下滑 ,但到 2006年,仍占 11.4%的比重,比广东省高出 9.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珠三角自然环境较好,具有地势低平、丘岗错落、河网交织的特点。从地理位置上讲,它有“三冬无雪,四季常花”之称。资源丰富,水产、生物、海洋资源极其丰富,为珠三角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珠三角的第一产业(农业)发达,突破了“耕地农作物”和“粮食农业” ,已由单一的种植业形成种养业、加工业、商贸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行业为主的新格局(向常清,2004 ),发展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创汇农业,农业生产呈现出集约化、

15、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特征。3、第二产业。广东省的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从 1997 年的63.5%下降到 2006 年的 58.7% 。但珠三角却有所不同,呈上升趋势,从1997 年的 49.75 上升至 2006 年的 51.68%。这是因为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是珠三角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主导产业。珠三角采取“通过引进技术并改进技术生产制成品和精加工品,通过出口取得更多的外汇收入,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工业化的实现”(国家科委,1989)为主的工业化战略。其工业从国内生产的进口替代和“三来一补”两方面起步,以轻工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为主,产业结构主体是轻型制造业。其东岸

16、地区工业从加工贸易起步,初期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西岸地区则以乡镇企业引进技术设备、内生性集聚和进口替代为主。该区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其充分发挥紧临香港、澳门的地域优势的结果,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悠久的史缘、亲缘关系,加之两地经济存在互补关系,而且珠三角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这些客观条件都使珠三角逐步发展成为港澳工业的后备基地。港澳地区把第一、二产业的大部分转移到珠三角,促进着该地区的工业化发展。20 多年来,香港企业通过建立大批“三资”和“三来一补”企业,把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的生产工序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到 80 年代来,己有 75%的香港制造业产品在珠三角生产,已成为一个与香港有垂直性生产分工联系的大型出口加工基地(V. F. S. Sit, 1989);同时,香港将加工业的市场开发、设计、采购、产品销售、管理等产前和产后工序留在本地,主要是为珠三角供应原材料、元器件,控制产品质量,在产业结构上迅速形成“前店后厂”的跨地域的垂直分工合作模式,使珠三角地区形成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