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01780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说课稿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说课稿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说课稿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它是散文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是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的典型之一。它是郁达夫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文中,作者选择故都的常见的景色,在细致描绘的五幅秋景图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情趣,同时流露了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和眷恋之情。新教材入选这篇散文,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2、,品味文章优美意境和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提高提高审美情趣。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了解学生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确定重难点以及教学对策。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还没养成圈点批注、品味阅读的习惯,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第二篇散文的学习,力求帮助他们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初步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怎样扣住“清” 、 “静” 、 “悲凉”来写故都的

3、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能力目标: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 2 -“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点

4、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2学法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2)诵读感知法 (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合作探究法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 导入 在背景音乐长亭送别中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

5、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二)解题 - 3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 “故”有“从前的” 、“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 、 “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从“秋”字可以看出

6、,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在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 ,那么这些“情”需要如何体现呢?王国维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承接上个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找出以下这些景物: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

7、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这些景物是零散的,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景物所体现出的情感, ,所以此时我先从景物的顺序说起,让学生将景物归类,例如: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在一个院子里欣赏到的,归为一类,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的安排给这部分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如:秋晨院落图。接着以此为例,可以将另外几种景物分别概括为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此时我又将用“秋晨院落图”举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譬如:1冷暖色调的判断。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

8、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2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 。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 4 -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 ,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

9、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讨论法使学生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第三个知识目标以及两个能力目标。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清新典雅的画面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转入文章末尾,让他们通过文中的一组比喻感受南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

10、得出北国的秋味更浓这一结论,至此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之后自然引出问题: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学生根据“清、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此时我将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 “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本文的德育目标与重难点得到解决,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

11、、鉴赏美的能力。(六)延伸拓展、迁移运用以上我完成了课内的教学研习任务,接下来告知学生,考试时,对散文的考察是在试卷的文本类阅读这一块儿,对散文词句、段落、手法的鉴赏往往会以一些题目形式出现。试举课时训练第二大题为例,进一步强调品味语言的方法,提高和规范学生的答题能力。(七)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三个重点:- 5 -1、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2、学习具体揣摩品味散文的语言,捕捉重点词句。3、明确了散文鉴赏在实际考察中的体现形式。七、说课后作业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八、说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1、秋晨院落2、秋槐落蕊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3、秋蝉残声 形神结合4

12、、秋雨话凉总之,整堂课以学以致用为宗旨,让学生明确学习散文的方法和方向,希望能够起到消除学生“课内无用”论的一点作用。提示学生认识到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性。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悲凉的颂秋之歌- 6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 1934 年 8 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 ”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 “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

13、“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 ,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怎样扣住“清” 、 “静” 、 “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 驭景,以景显情;- 7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

14、力;德育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设计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流程: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在背景音乐长亭送别中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15、,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二、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 一个 “故”字使标题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抓住“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1、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8 -明确:通过景物: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

16、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五幅画面: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2、以“秋晨院落图”举例,指导学生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冷暖色调的判断。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 。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3、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其余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联系背景,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