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风景区总体规划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014927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126 大小:7.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陀山风景区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普陀山风景区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普陀山风景区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普陀山风景区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普陀山风景区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陀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陀山风景区总体规划(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1第一章 风景区自然与历史状况一、地理位置与范围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我国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由普陀山岛、洛伽山岛和朱家尖岛东部 28.8 平方公里三部分组成,陆地总面积 41.07 平方公里。普陀山岛处于东经 122 度 21 分122 度 24 分,北纬 29 度 58 分30 度 2分,与著名渔港沈家门相距 6.5 公里。普陀山岛南北长约 6.7 公里,东西宽约2.3 公里,最宽处 4.3 公里,陆地面积 11.82 平方公里。最南端观音跳山与朱家尖岛距 2.5 公里,岸线周长约 22.5 公里。朱家尖岛处于北纬

2、 29 度 49 分29 度58 分,东经 122 度 19 分122 度 26 分,全岛陆域总面积 72 平方公里,其东部28.8 平方公里范围划入风景区。朱家尖西与沈家门相距 1.1 公里,目前有跨海大桥相连。洛伽山岛位于普陀山东南约 5.3 公里,岛南北长约 1.05 公里,东西宽约 0.6 公里,面积 0.45 平方公里,岸线长约 3 公里,最高点海拔 97.1 米。为了保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外围环境,将一定的海域划为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范围。海域范围为普陀山的金沙、百步沙、千步沙、哞唬沙、后岙沙、大水浪、小水浪外围距沙滩 1.5 公里,朱家尖的大沙、乌石塘和南部五大沙滩外围距沙滩

3、1.5 公里的范围。二、地质、地貌1、普陀山地质、地貌地质地貌背景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之一,舟山群岛属华复古陆一部分。中生代以前,处于隆起遭受剥蚀,至中生代受燕山运动后期影响,晚侏罗纪后期浙闽东部强烈火山活动,普陀山全岛几乎都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的喷发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侵入的花岗岩覆盖。随之发生一系列以北北东向、北西西向为主的断裂构造,形成地垒、地堑式断块升降,构成舟山群岛雏形。普陀山深受舟山群岛构造控制。舟山群岛属天台山脉向东北延伸部分。自第四纪以来,受气候冷暖交替变化和新构造运动影响,普陀山与大陆几度发生联合和分离的变化。冰期时大陆海岸线外移,普陀山与大陆相连。间冰期时发生海侵,普陀山与大陆分

4、离。距今 4万年前,发生海假轮虫海侵,普陀山之梅岑、白华、金沙、青鼓垒、龙头等主要山头受之海侵或海蚀。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距今 2.5 万年1.8 万年)气候又转冷,冰期到来,海平面下降 130160 米,普陀山又和大陆相连。全新世早期(距今 8500 年士 120 年) ,沿海发生最大一次卷转虫海侵,深入现海岸 1020公里处,普陀山最终与大陆分离,成为岛屿。普陀山海岸地貌类型齐全比较典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2型。地质岩石酸性侵入岩:有石英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两种。其中石英闪长岩,局部分布于普陀山北部岗墩山麓和外落潮南麓,大部分石英闪长岩被

5、分割成零星块体出露于钾长花岗岩边缘。钾长花岗岩在岛内广泛分布,呈北北西向岩株展开,为燕山运动晚期第三次侵入体,穿插入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及第一次石英闪长岩中。覆盖侵入岩上部株罗统火山岩多被侵蚀,仅在岛中部少量残留。基性侵入岩:主要为辉绿玢岩,呈零星分布,见于善财洞北岬角处和飞沙岙南海岸。喷出岩:主要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类,岛东端梵音洞至洛伽洞一带出露,面积较大。岛中部龙寿庵附近,花岗岩体顶部覆盖有灰黑色晶屑熔结凝灰岩、灰灰白玻质熔结凝灰岩等。构造属华夏古陆构造单元,基底构造轴呈北北东、北西西为骨架断裂构造,形成断块升降格局。中生代晚侏罗世燕山运动的火山活动产物喷出和侵入,受华夏构造基底断裂控制。

6、中生代后,随浙东南沿海长期处于隆起状态,未见古生代及以前的岩石沉积。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来,普陀山仍保持断块升降性质,受到剥蚀未接受沉积,第四纪以来,山峰的谷坡、海湾内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较为发育。节理普陀山岩石刚性较强,节理较发育,以高角度剪切节理为主。按走向分北东 206070 、北西 4050、北西 7080四组,与构造带基本一致。(3)地貌普陀山属典型海岛低山丘陵区,受区域构造控制,呈北北东向展开,岬角呈北西西向伸延。按形态成因分类原则,全山可划为构造侵蚀低山、丘陵;阶地分为海蚀阶地和海积阶地两类;平原分为海积平原和泻湖相。全岛为低山丘陵区,海拔 200 米以上低山约 0.24 平方公

7、里,占总面积2%。其余均为 200 米以下的丘陵,最高寺院慧济寺建在海拔 261.7 米古夷平面上。海蚀、海积阶地由阶段性断块升降和海水进退而形成,普陀山至今保存有完整的五级海蚀阶地和三级海积阶地。受构造影响,周多岬角、港湾,湾内沉积物以本地砂砾质为主,其外主要由长江供给的细粒沉积物。岛四周受水动力差异影响,沉积物分布不同。东岸和北岸,水动力强烈,涌浪和拍岸浪直逼滩面,沿岸以砾石滩、沙滩为主。西岸和南岸,水动力较弱,潮间带堆积主要由长江供给的粉砂淤泥,发育成宽阔泥滩。岛周围岬角处,浪击作用强烈,基岩不断破坏,形成多种类型海蚀地貌。以岩基为主的岸线,全长约山 9 公里,占全岛岸线 44%,自西北

8、至东南分布茶山、龙头山、金沙山、青鼓山、毛跳山、观音跳山沿岸岬角凸出部分及其延续的岩壁,直接受强海浪冲击的海蚀岸。岩岸带仅有少数大块碎石崩积物。海蚀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3崖、海蚀平台、海蚀穴均有发育,海蚀崖离海面一般 813 米,海蚀平台宽度较窄且不连续,有的高潮时受淹,低潮时出露。2、朱家尖地貌述略在大地构造上朱家尖和普陀山同属新华夏系摺皱带浙东南沿海隆起带,与普陀经历相同的地质过程。出露的地层主要是上侏罗系摩石山组上部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与火山沉积岩互层以及流纹质角砾夹熔凝灰岩,此外还有下白垩系地层。山麓地带分布有晚更新世洪坡积物,在东

9、沙后缘海积阶地上有相当于闽南粤东沿海的“老红沙”层。北部的白山一带基岩为花岗岩,海湾中堆积有砾质海岸和泥质海岸。朱家尖是由分离的海岛经人工围垦后形成的新的大岛,包括低山、丘陵、滩涂、岬角、海湾、海滩(基岩泥质海滩、砾石海滩和沙质海滩) ,根据形态成因分类原则,将朱家尖风景名胜区风景地貌分为以下几类:北部白山一带为构造抬升剥蚀花岗岩低山丘陵区:以花岗岩球状风化、节理裂隙 发育、大片裸岩出露为代表,一些象形石和节理裂隙发育成为特殊景观,如天缝台就是沿两组节理发育进而成为裂隙仅能容一身而过。海岛东岸,水动力强烈,涌浪和拍岸浪直逼滩面,沿岸以砾石滩、沙滩为主。著名的有大乌石塘海滩,显然,大乌石塘一带以

10、堆积为主。小乌石塘也属于堆积海岸。基岩决定物源,由此决定是沙滩或是砾石滩。朱家尖的五大沙滩附近的基岩是花岗岩类。北部沿海是泥质海滩,退潮时显露。在松毛尖船厂附近,局部是侵蚀海岸,附近有一埋藏炭化古树的海滩剖面,经初步观察,自下而上描述如下:灰白色粘土质海相层,厚约 2030 厘米;炭化古树层,内含直径约 7090 厘米的古树,值得注意的是局部含有直径约 50 厘米左右未炭化的树干,上有现在居民用斧砍斫过的痕迹;灰白色粘土海相层,性质同第一层近似。厚约 3040 厘米;地表土层。由于局部是侵蚀,据当地同行的同志讲,以前没有后退到这里;现在朱家尖很少有这么大的树存在。这是一处很珍贵的、不可多得的环

11、境变迁典型剖面,建议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首先作 14C 测年,结合文献考据与调查搞清炭化大树的缘由。此处剖面应加以保护,作为科学普及教育的场所。青山一带是构造抬升剥蚀低山。海拔 200 米以下为丘陵。沿海牛头山一带有海蚀地貌发育。三、气候、水文、海洋1、气候普陀山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气候湿润,冬暖夏凉,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气候特征季节 平均气温 天数 占全年总天数 特征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4春季 1022 82 22.5% 冷暖空气交替频繁,风向多变,温度变化大,降水增多。夏季 高于22

12、 l07 29.3%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梅雨期,雨量集中,暴雨增多。7月中旬进入盛夏季节,多晴热天气,温度渐升高,日照多,蒸发大。秋季 1022 7l 19.5%夏季风转冬季风,初秋多晴朗天气,气候温和,深秋冷空气不断南下,气温成波状式下降。冬季 低于10 105 28.7% 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势力加强,气温急剧下降,多晴冷天气和偏北大风。气温:年平均气温 16.l,日平均最高气温 30.5 ,日平均最低气温 3.2。最热 8 月,月平均气温 27;最冷 1 月,月平均气温 5.5。气温年较差21.5,比内陆同纬度市、县(杭州 24.6,金华 24.2,绍兴 24.8,富阳24.9,临安 2

13、4.7)皆小。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皆宜。降水: 年降水量一般 9001300 毫米。年均降水量 1186.9 毫米,其中最多1973 年 1887.4 毫米,最少 1967 年 593.4 毫米。春夏季占全年降水量6065% ,秋冬季占 3540%,降水多集中 34 月春雨期和 56 月梅雨期,7 月份是伏旱,89 月台风影响时亦较多。年均降水日数 149.1 天(日降水量大于 0.1 毫米),最多 1977 年 175 天,最少 1971 年 122 天,一年中 36 月降水日数占全年 43.6%。降水连续日数最长1977 年 4 月 295 月 17 日,共 19 天,降水 91.2

14、毫米。最大日降水量 1973 年10 月 12 日,降水 226.8 毫米。风: 随季节转换。9 月由偏南风向偏北风转换;4 月由偏北风向偏南风转;10 月至次年 3 月多北到西北风,58 月多东到东南风。平均风力 6 级以上,阵风 7 级以上大风以冬季为多。全年日照:年日照时数 2096.5 小时,最多 1963 年 2471.7 小时,最少 1987年 1786.3 小时;最多 8 月 279.8 小时,最少 2 月 120.7 小时。干湿指数:最大干湿指数 78 月,26 月较小,年干湿指数 1.08。月均相对湿度 1 月 73,4 月 85,7 月 89,10 月 71。雾:雾日各月皆

15、有,36 月为雾季,雾日占全年 70%以上。811 月为少雾季节,雾日占全年 30%。全年雾日一般 1555 天,年均 36.5 天。2、水文地表水 岛陆地面积 11.52 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年均降水 1186.9 毫米计算,年总降水量 1403 万立方米,径流系数 0.413,年径流量 579 万立万米,每平方公里 49.98 万立方米。岛上山低、坡陡、源短,无水系,地表水大部分泻入海。地下水 潜水贮存于第四纪松散岩类中,以沿岸砂、粉砂层含水性较好,水位深 13 米,近海边切割处常渗出。基岩裂隙水在以北西西、近东北向和北北东向张性断裂以及侵入岩影响带、脉岩穿插部位较好。风化带网状裂隙水,贮

16、存于燕山晚期花岗岩风化带中,仙人井、灵佑洞、息耒院活眼泉、普济寺东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5侧菩萨泉等多数井泉水均属此类。测算全山地下水资源总量约 10.52 万立方米。3、海域地质地貌境辖海域位于杭州湾以东,主岛西侧俗称莲花洋,东侧称黄大洋,系形成于全新世海浸时期。地形 海底由岛岸微向四周海域倾斜。西北、东南部,海面开阔,底形平坦,属水下浅滩和水下缓坡。东北,西南部,为深水区,受相邻岛屿和水道制约,海面狭长,底形变化稍大,称潮流浅槽和潮流深槽。水深 西北部 5 米等深线向西北呈弧形突出,舌端距后岙海岸约 3300 米,其外侧水深 7 米左有。东南部等深线向东南呈弧形突出 510 米线在百步沙外分别距岸 25003500 米。东北部为葫芦水道,宽 13001500 米的潮流深槽,水深 3575 米。西南部风洞嘴至南天门岸段外,有一腰子形深槽,面积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