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 脊柱外科疾病的辅助检查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013911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柱] 脊柱外科疾病的辅助检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脊柱] 脊柱外科疾病的辅助检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脊柱] 脊柱外科疾病的辅助检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脊柱] 脊柱外科疾病的辅助检查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脊柱] 脊柱外科疾病的辅助检查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柱] 脊柱外科疾病的辅助检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柱] 脊柱外科疾病的辅助检查(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辅助检查(X 线片、CT、核磁共振、肌电图等)(22)核磁共振的成像原理核磁共振成像术又叫磁共振成像术,简称核磁共振、磁共振或核磁,是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影像检查技术。它的全称是: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简称 MRI-CT或者 MRl)。什么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呢?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英文简写MRI、MR 或 NMR,法文简写 RMN)进行医学诊断的一种新颖的医学影像技术。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早在 1946 年就被美国的布劳克和相塞尔等人分。别发现,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等领域,用作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直到 1971 年,美国人达曼迪恩才提出,

2、将核磁共振用于医学的诊断,当时,未能被科学界所接受。然而,仅仅10 年的时间,到 1981 年,就取得了人体全身核磁共振的图像。使人们长期以来,设想用无损伤的方法,既能取得活体器官和组织的详细诊断图像,又能监测活体器官和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和反应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核磁共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 X 线和 CT,它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利用人体中的遍布全身的氢原子在外加的强磁场内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发,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经过空间编码技术,用探测器检测并接受以电磁形式放出的核磁共振信号,输入计算机,经过数据处理转换,最后将人体各组织的形态形成图像,以作诊断。核磁共振所获得的图像异常清晰、精细、分辨率高,对

3、比度好,信息量大,特别对软组织层次显示得好。使医生如同直接看到了人体内部组织那样清晰、明了,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避免了许多以往因手术前诊断不明而不得不进行的开颅、开胸、开腹探查及其他的一些探查诊断性手术,使病人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痛苦以及探查性手术所带来的副损伤及并发症。所以它一出现就受到影像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欢迎,目前已普遍的应用于临床,对一些疾病的诊断成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核磁共振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它是一项革命性的影像诊断技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80 年代美国政府开始批准核磁共振机的商品化生产,并开始临床应用。

4、我国从 1985 年引进第 1 台核磁共振机至今已有超过 1000 台在工作,目前医生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在诊断各种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23)核磁共振的适用范围以及在脊柱外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不仅能分辨人体中脂肪、肌肉、肌腱、血管、神经及骨骼等组织,还能分辨脑脊髓的灰质和白质、肾皮质和肾髓质以及肾周围脂肪等。因此,核磁共振应用的范围很广。 目前,在临床上已用于脑、脊髓、心脏、肌肉、肺、肝、肾、胰、盆腔、骨、骨髓、血管和肿瘤等器官和组织病变的诊断,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使脊柱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有了新的发展。对于颅脑、脊髓等疾病来说,核磁

5、共振是当今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与 X 线平片及 CT 相比,它能够准确地揭示出脊柱脊髓的解剖结构及各种病理改变,其密度分辨力强,不仅能区分脊髓与脑脊液,并且能直接显示出脊髓内的病变。在显示脊髓先天异常、脊髓缺血变性、脊髓空洞症以及手术后椎管内的瘢痕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核磁共振成像在显示椎间盘脱出、退行性病变等非常清晰,椎间盘脱出压迫神经根也可显示得一清二楚。核磁共振确能清晰地显示每一个椎间盘病变的类型,有无椎间盘突出以及突出的程度;能显示有无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否对脊髓及神经根造成压迫、压迫的程度;可以显示脊髓的形态,脊髓有无受压变形、脊髓内部

6、结构有无变化,包括脊髓有无缺血、水肿,有无脊髓肿瘤及脊髓空洞形成等;还可以显示颈椎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的情况,手术后是否有瘢痕、血肿等新的压迫因素存在的情况。核磁共振为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来说,核磁共振是手术前病情的估计、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方案和步骤的拟定、手术中困难的预先判断、预后的判断估计以及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情况观察等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在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时,使用特殊的成像技术,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双侧椎动脉的走行、形态、有无受压、扭曲、痉挛以及阻塞等情况,称为核磁共振动脉显影术(MRA)。其成像清晰,目前已基本代替选择性椎动脉造影技术。而

7、且因为检查时无需向病人体内注入造影剂,没有椎动脉造影术可能给病人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如刺激而使椎动脉痉挛从而加重病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造影剂过敏、过敏性休克、感染、血管损伤等。核磁共振椎动脉显影术对病人无损害,是属于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因此,核磁共振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骨科医生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而且由于它是无创性的检查,更显现出其优越性。但是核磁共振对骨的细微结构的显示远远不如 X 线平片及 CT 清晰,所以,对于颈椎骨质增生、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钙化的形态显示方面远远逊色于 X 线平片及CT。而且因核磁共振价格昂贵,尚未成为常规检查项目,特别是在广大基层地区目前

8、还未普及。一般说来,在骨科特别是脊柱外科领域的影像学检查中,由于核磁共振在显示骨组织方面不如 X 线平片清楚,所以,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之前应当先拍 X 线平片,应当综合分析核磁共振和 X 线平片的图像,以互相对照、印证和补充,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性。(24)核磁共振与 CT 的优缺点核磁共振(MRl)与 CT 都属于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两者相比,核磁共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o 核磁共振能敏感地检查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能显示功能和新陈代谢过程等生理生化信息的变化,它使机体组织从单纯的解剖显像发展为解剖学与组织生化和物理学特性变化相结合的“化学性图像 ”,为一些早期

9、病变提供了诊断依据,常常比 CT 能更有效和更早地发现病变。它能非常清晰地显示脑和脊髓的灰质和白质,故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优于 CT,对颅脑、脊柱和脊髓疾病的显示优于 CT,这是 CT 所无法比拟的; o 核磁共振可根据需要直接显示人体任意角度的切面像,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而 CT 只能显示与身体长轴相垂直的横断层像; o 核磁共振有高于 CT 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图像中对于软组织的对比度可以提高13 个等级度,大功率的核磁共振机器拍摄的照片非常清晰,甚至可以看到组织内的细小血管; o 核磁共振在仪器结构上不需要像 CT 那样有较大的机械口转动部件和一

10、系列高精度的探测器,只要通过电子方法调节磁场梯度即可实现扫描; o 核磁共振不会像 CT 那样产生对人体有损伤的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甚至孕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时对胎儿也无任何不良影响; o 核磁共振有 3 个特性参数,而 CT 只有 X 射线束穿过生物组织的衰减一个物理参数,故核磁共振漏诊率比 CT 低; o 核磁共振不用造影剂就可得到很好的软组织对比度,能显示血管的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其独到之处,而且还避免了造影剂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o 核磁共振不会产生 CT 检测中的骨性伪影,能使脊柱中的脊髓及神经根显像清晰,还有可能检查出由于缺血引起的组织损伤

11、等等。 核磁共振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在脊柱外科更有其广泛的适应证,应用范围大大超过 CT 检查,诊断价值明显优于 CT。核磁共振也存在不足之处,与 CT 相比主要其不足之处包括:成像时间较长,当前,全身成像 15 个断层面需要 13 分钟;空间分辨率低,仅为 2 毫米,活动使分辨率更低,故诊断心脏等活动性器官效果较差;显示骨组织的能力比 CT 要差,在观察颈椎骨刺、韧带钙化及椎管狭窄等骨组织的退变情况时,不如 CT 清楚,但在显示这些骨组织退变后的改变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方面优于 CT;由于铁金属的磁场反应,使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

12、者或体内有某些金属的部位不能作核磁共振的检查,如脊柱及其他部位内固定术后、人工关节术后、外科手术使用缝合器以后、带有金属避孕环的妇女以及安装有假牙等,以及其他体内存有金属异物等情况者。不过,由于钛金属没有磁场反应,目前在骨科内固定手术中正在逐步推广的钛金属内固定物可以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安装核磁共振须有特殊房间,必须防磁、防电干扰,对室内的温度、湿度和冷却系统也有特殊要求,要求温度在 2025,上下相差不能超过 1等;价格昂贵,现在一台应用抗磁系统的核磁共振机,价值近 100万美元,而一台超导磁系统的核磁共振机高达 200 万美元左右;检查费用昂贵,远远高于CT 检查的费用,一个部位的核磁共振检

13、查费在 8001300 元,而 CT 仅 180600 元;运转维护费用高,一年约耗电 40 万度,仅电费一项即需几万元人民币,还需要液氦、液氮、重水和其他材料等。综上所述,尽管核磁共振检查有不少优点,但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局限性。因此,不应对核磁共振检查过分地依赖和迷信,应根据核磁共振的检查特点、临床要求及病人的不同情况合理选用,对每一幅核磁共振的图像,都应仔细地联系解剖病理和临床,作客观全面的分析。(25)核磁共振检查的注意事项由于在核磁共振机器及核磁共振检查室内存在非常强大的磁场,因此,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以及血管手术后留有金属夹、金属支架者,或其他的冠状动脉、食管、前列腺、胆道进行金属支架

14、手术者,绝对严禁作核磁共振检查,否则,由于金属受强大磁场的吸引而移动,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以致生命危险。一般在医院的核磁共振检查室门外,都有红色或黄色的醒目标志注明绝对严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身体内有不能除去的其他金属异物,如金属内固定物、人工关节、金属假牙、支架、银夹、弹片等金属存留者,为检查的相对禁忌,必须检查时,应严密观察,以防检查中金属在强大磁场中移动而损伤邻近大血管和重要组织,产生严重后果,如无特殊必要一般不要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有金属避孕环及活动的金属假牙者一定要取出后再进行检查。有时,遗留在体内的金属铁离子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甚至影响正确诊断。在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之前,应去除身上带

15、的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硬币、钥匙、打火机、金属皮带、金属项链、金属耳环、金属钮扣及其他金属饰品或金属物品。否则,检查时可能影响磁场的均匀性,造成图像的干扰,形成伪影,不利于病灶的显示;而且由于强磁场的作用,金属物品可能被吸进核磁共振机,从而对非常昂贵的核磁共振机造成破坏;另外,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等物品也可能会遭到强磁场的破坏,而造成个人财物不必要的损失。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许多骨科内固定物,特别是脊柱的内固定物,开始用钛合金或钛金属制成。由于钛金属不受磁场的吸引,在磁场中不会移动。因此体内有钛金属内固定物的病人,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是安全的;而且钛金属也不会对核磁共振的图像产

16、生干扰。这对于患有脊柱疾病并且需要接受脊柱内固定手术的病人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钛合金和钛金属制成的内固定物价格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推广应用。(26)CT 检查的原理CT 是“计算机 X 线断层摄影机 ”或“计算机 X 线断层摄影术 ”的英文简称,是从 1895 年伦琴发现 X 线以来在 X 线诊断方面的最大突破,是近代飞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和 X 线检查摄影技术相结合的产物。CT 由英国物理学家在 1972 年研制成功,先用于颅脑疾病诊断,后于 1976 年又扩大到全身检查,是 X 线在放射学中的一大革命。我国也在 70 年代末引进了这一新技术,在短短的 30 年里,全国各地乃至县镇级医院共安装了各种型号的 CT机数千台,CT 检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层开,成为医学诊断中不可缺少的设备。CT 是从 X 线机发展而来的,它显著地改善了 X 线检查的分辨能力,其分辨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大大高于一般 X 线机,从而开阔了 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