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英生物科技之桥”项目的总结报告-投服部-2014.2.8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004650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英生物科技之桥”项目的总结报告-投服部-2014.2.8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中英生物科技之桥”项目的总结报告-投服部-2014.2.8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中英生物科技之桥”项目的总结报告-投服部-2014.2.8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中英生物科技之桥”项目的总结报告-投服部-2014.2.8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中英生物科技之桥”项目的总结报告-投服部-2014.2.8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中英生物科技之桥”项目的总结报告-投服部-2014.2.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英生物科技之桥”项目的总结报告-投服部-2014.2.8(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中英生物科技之桥”项目进展情况的报告在英国研究理事会、英国贸易投资总署、英国约克郡癌症研究理事会、英国白玫瑰大学联盟、英国医疗器械协会、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创新中心的全力支持下,我区和英国布莱德福德大学于 2011 年 4 月正式启动“ 中英生物科技之桥”项目(以下简称“中英 桥” 项目),至今已成功 举办三届项目对接会,累计有 104 个项目(首届 25 个,第二届 26 个,第三届30 个,第四届 23 个)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备忘;中英双方还于 2012 年 7 月在广州国际生物岛签署合作共建“中英生物科技园 ”的 备忘录。现将截至目前 “中英桥”项目有关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2、:一、项目背景“中英桥” 项 目是由英国政府 资助,在英国研究理事会、英国贸易投资总署的支持下,委托英国布莱德福德大学负责整合英国官、产、学多方资源,并将英国先进的生物科研技术带到中国来进行交流合作的国际化平台项目。经英方项目组两年来的多次实地考察与比较,2011 年 4 月 18 日,以布莱德福德大学为牵头单位的“中英生物科技之桥” 项目组与我区正式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中英 桥” 项目正式落户我区。2根据双方合作备忘录, “中英生物科技之桥” 项目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英双方联合举办开放创新研讨会和项目对接会产生中英合作项目,由中英双方的专家组对这些项目进行评审,优中选优。我区

3、根据评审结果,对入选项目给予直接资助,每个项目最高资助额不超过 200 万人民币,每届活动项目资助总金额暂定为 2,000 万人民币;第二阶段,每个中英合作项目设立合作公司,开展合作研发与技术创新,对项目进行孵化和培育,第三阶段是将研发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关于创新研讨会和项目对接会,合作备忘录确定中英双方每年将定期召开,通过简洁、务实、创新的研讨模式,加强英国生物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和具体项目与广州的对接,产生新技术和新公司,并积极推进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或开发区其他区域实现合作成果的落地、转化和商业化,最终推动广州成为国际医疗健康创新领域的首府城市。二、项目过程及成果(一)2011 年 11 月

4、 8-11 日首届“中英桥”项目对接会首届“中英 桥” 项目对 接会以诊断为主题 ,由公开会议和闭门会议两部分组成。整个项目对接会历时 4 天,前后参会人员超过 600 人次。最终参与本次项目对接会的 24 个中英项目(团队)就 25 个新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3备忘(见附件 1)。之后,从 2011 年 12 月至 2012 年 3 月,历经中英双方专家团队、国内专家组前后三轮的严格评审,7个项目最终脱颖而出并获得开发区科技发展资金的资助(见附件 2)。(二)2012 年 7 月 10-13 日第二届“中英桥”项目对接会第二届项目对接会重点关注“癌症相关器械和辅助技术” ,聚焦有助

5、于癌症诊断和管理的技术,以及运用非药物干预来治疗癌症的方法。活动形式和时间与首届相同,前后参会人员超过 200 人次。24 个中英项目(团队)配对产生了 26 个新的项目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备忘(见附件 3),历经严格评审,6 个项目获得开发区科技发展资金的资助(见附件 4)。(三)2013 年 6 月 17-21 日第三届“中英桥”项目对接会第三届项目对接会重点关注“改善的癌症治疗方法” ,旨在鼓励和协助中英两国企业及学术界(尤其是以转化、临床医学为主导的科研团队)之间建立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在癌症预后、诊断、治疗和监控等领域中技术和创新优势的互补性。前后参会人员超过 200 人次。23 个中

6、英项目(团队)配对产生了 30 个新的项目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备忘,预计将于今年 8 月 15 日前完成向区科技部门的项目申报。(四)2013 年 11 月 4-8 日第四届“中英桥”项目对接会第四届“中英 桥” 项目 对接会,成功与英国阿斯利康制 药集团共同举办主题为“ 给药系统” ,此次活 动亮点在于:一是4成功吸引全球制药 500 强企业直接参与及赞助有关费用;二是所筛选的英方对接企业范围,由英国国内企业扩展至欧洲范围内,此次参与的企业,均由阿斯利康企业挑选,大部分企业均与该医药集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三是开创了引进世界 500 强药企业与我区合作新模式,对于产生新的合作项目,阿斯利康制

7、药公司将重点跟进,并安排项目观察员对项目全程给予关注和指导,最终可通过并购,合作等形式引入500 强制药公司项目落户生物岛;四是借助此次合作,我们将与该制药企业联手,致力打造“国际给药系统中心” 平台,进一步提升生物岛的专业服务和打造完整生物产业链。通过此次活动,共有 26 个中欧项目(团队)配对产生了23 个新的项目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备忘,预计将于 2014年 2 月 14 日前完成向区科技部门的项目申报。三、项目亮点及意义(一)组织创新:多方参与,多元荟萃“从无到有” 每届 “中英桥”项目对接会的中英 项目都在同一起跑线,没有事先谈妥的项目,不到对接会的最后一天能有多少个项目对接成功都是

8、未知的。重视“台下功夫 ”为做好每届对接会,中英双方往往提前 3-4 个月就开始精心策划和准备:在英国贸易投资总署、英国白玫瑰大学联盟、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创新中心、英国医疗器械协会等英方机构的支持下,英方重点整合赫尔5大学、约克大学、利兹大学、布莱德福德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在内的英国著名高校,以及 Finance Yorkshire(源自欧洲中小企业联合扶持计划)、Fusion IP 公司(专注于高校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投资机构)、约克郡天使投资联盟等机构参与;尤其是第三届,在英国方面征集到的项目已不再局限于其发源地英国中部约克郡及周边地区,而是扩展到英国南部,如牛津、剑桥等地;三届分别有 11

9、个、12 个和 11 个英方项目团队前往广州参加对接。广州方面,项目征集自启动伊始就得到了包括市、区科技部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生物工程中心、广东省中医院等科研机构、高校的积极响应,多名入选国家“” ,省、市、区“领军人才”的 专家及其 团队报名参选,并且第三届的项目来源也不再局限于广州本地,来自北京、上海和重庆知名院校和企业(如清华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西南大学等)的一些专家也纷纷申报了项目;三届分别有 13 个、12 个和 12个项目团队参加对接。“公正、公平、公开”在首届“中英桥”项目对接会开始前,中英

10、双方联合成立了 11 人组成的项目评审专家组,专家组包括 8 名技术专家(评估技术先进性),1 名财务投资专家(评估商业可行性)和 1 名法律专家(技术交易风险,知识产权评价与保护);另有中方政府代表 1 人(涉及协调政府科6技扶持资金的审批)。英方专家组由布莱德福德大学制药创新研究院院长保罗索宁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现任英国药监局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顾问、世界制药大会“研究成就奖”获得者、超过 20 年临床经验的院校导师等;中方专家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担任组长,成员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广州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等。官、产、学、研、资齐聚

11、“中英桥” 项 目对接聚焦对接团队而不是对接单一的项目,尤其是由跨领域的学术专家牵头的团队之间的对接,将大大拓展对接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除此之外, “中英桥”项目还鼓励各团队 糅合相关的政府资源、企业平台和风险投资,也进一步打破了传统项目对接会参加对象在地域、所属机构及参会人员身份上的限制,使本次活动真正成为官、产、学、研、资的对接。例如,在闭门会议中,围绕“ 用于 诊断开发 的使用抗体阵列鉴 定新型全身胃癌标志物” 这 个项 目,初期是英国利 兹大学与广州本地的瑞博奥生物合作,后期又邀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加入,三家携手加快项目进程。“低成本、低风险” 每届对接会的中英双方参与 项目(

12、团队),首先都是经过中英双方各自的反复筛选和共同的项目评审委会的推荐,从一开始就给与会企业吃下“定心丸” 。其次,本次对接事先就把经专业法律机构审核过的保密协议、7商业合作协议的文本准备好,参会者一旦有需求,就可直接进入实质性签约操作,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合作成本并节省了沟通时间。人性化对接因为“中英桥” 项目重在培育和 对接团队,因此活动全程创造性的融入了激励式团队培训的一些经典形式和内容,制造出乐趣与严谨并存的活动现场,最大限度、最快速度的缩小对接双方在文化、性格方面的距离,加强团队意识,孕育团队默契。(二)理念创新:接轨国际、胸怀世界互利共赢“中英 桥” 项目对接,中英双方本着共享技术

13、、经验、人才、资源,共同开发的原则,在平等基础上共享全球专利,双方携手共同开拓全球市场。如此对接,为合作双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跳板,中方企业可以借机打入欧美和国际市场,而英方企业也有机会更加深入地融入具有庞大潜力的中国市场。聚焦世界性生命健康难题首届的主题是诊断,第二届、第三届都关注癌症相关技术, “中英 桥” 项目始终围绕“解决健康难题,提升人类健康”的主线。(三)模式创新:从开放创新到协同创新2012 年 7 月闭幕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一支创新人才队伍、促进科技8和金融结合、进一步提高科技发展国际化水

14、平”是国家下一步倡导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今年初,习近平主席在参加政协科协、科技界讨论时特别指出, “要突破自身 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每个领导 者、企业负责人和广大科技人 员要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中英桥 ”项目所践行的事业与上述方向一脉相承。首先, “中英 桥” 项目注重开放式 创新,目 标是形成国际创新集群和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通过这个创新集群的海绵效应 充分吸 纳英国

15、的先进技术、行业标准、创新理念和管理经验,进而增强广州本地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其次, “中英桥” 项目的核心参与者、执行者和投 资者都是企业,鼓励企业在生物岛上进行集中孵化和产业化,进而打造适合生物科技企业发展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中英 桥” 项目实行多方多元探讨,打破了以往政府招商引资和项目单向对接的条条框框,通过项目(团队)对接,形成广州与英国生物科技资源、技术和人才的互补,强强联手组成长期性的创新合作团队;“中英桥” 项 目鼓励各 团队糅合相关的政府 资源、企业平台和风险投资,协助向跨国企业、知名风投、基金等推荐合作成9果。中英桥作为国际合作平台,将在帮助中国企业进一步迈向国际化,

16、获得先进技术转移机会及进军海外市场;以及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寻找最佳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四)导向创新:商业化和产业化是对接的最终目的与一般性专注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探讨的项目对接不同,中英项目团队是否能顺利对接,以后能否成功获得科技资助,需要遵循“ 四点原则 ”:技术成熟性、市 场需求性、资源对等性和项目可行性。尤其是后面两者,资源对等性是指中英合作双方各自能调用的资源必须具有对等性;项目可行性要求项目的实施具有现实操作性,即就算达到了前面三点,但却无法在现实中进行操作,一样会被否决。这就要求参加“中英桥”项目的人员不能是传统“科学家” 或“企业家”,而应该是二者素质皆备的 科学商人,是懂得且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人。此外,第三届项目对接会还特别邀请了一批有志于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的企业家,和有志于从投资传统项目改为投资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人参会,帮助并引导他们从生物产业中觅得商机,参与到健康产业和维护人类健康的事业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