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查明该矿为碳酸岩型铌、稀土矿床,赋存在碳酸岩杂岩体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共 45 个,其中铌、稀土矿体 24 个,铌矿体 14 个,稀土矿体 7 个矿体规模大小不等,最大两矿体长 2300 米,厚 99.8 米和 210.13 米品位较稳定,含五氧化二铌一般 0.1%以上,稀土含量 1.5%左右,此外尚含铀、钍、磷、硫、锆等元素回收率铌为 23.61%,稀土为 61.14%省地矿局审查核实储量为: 五氧化二铌 B 级储量 14051.0 吨、C 级储量 106557.8 吨,D 级储量 808926.7 吨; 稀土 B 级储量 143257.1 吨,C 级储量 249716.5 吨,D 级储量 822110.8 吨 庙垭铌稀土矿区位于湖北省竹山县境内,南距竹山县城 89km,处于鄂陕交界地段,是一个与正长岩-碳酸岩杂岩体有关的特大型铌稀土矿床,累计探明储量: 铌(Nb2O5)92.95 万 t、轻稀土氧化物 121.5 万 t(中国矿床发展史 8226;湖北卷,地质出版社,1996), 并伴生大量磷灰石及铀、锆石、金红石等,可综合回收利用 1960 年陕西省区测队在 1∶20 万平利幅区调时,发现庙垭地区放射性伽马异常,认为值得进一步检查。
1961~1981 年,先后由该区测队、湖北省地质局鄂西北地质队、七○一地质队、第十四地质队、第五地质队、省局中心实验室和地质部第九实验室等,对庙垭地区的铌稀土矿做了大量颇有成效的地质普查评价、详查、初勘和矿石可选性试验研究1981 年由第五地质大队提交了湖北省竹山县庙垭铌稀土矿区详查- 初勘地质报告,探明了国内最大的碳酸岩型铌稀土矿床 矿床位于武当隆起的西部边缘庙垭岩体由正长岩和碳酸岩组成的杂岩体(图 3.20.5),在海西早期侵入于青白口系 —下震旦统耀岭河群与下志留统梅子垭组的接触带上,受东西向梁家院-田鸡垭断裂控制杂岩体为东西向纺锤状岩株,长 2950m,宽 580~820m,倾向延深控制到 500m杂岩体以正长岩类为主,占岩体出露面积的 90%碳酸岩呈小岩枝、岩瘤、岩脉依附正长岩分布,占杂岩体的 7.5%,另有 2.5%为围岩残留体 杂岩体矿化普遍,含矿率约 65%矿化以铌、铈族稀土为主,钽和钇族稀土含量很低,并伴生磷、硫、锆、铀、钍等有益组分杂岩体内有 3 个矿带,全区共圈定矿体45 个,其中稀土矿 7 个,铌矿体 14 个,铌稀土矿体 24 个主要稀土矿体Ⅲ15 呈似层状,长 800m,宽 410m,平均厚 18.17m,埋深 0~318m。
主要铌矿体Ⅲ6 长 2300m,宽 498m,厚 210.13m,埋深 0~290m,呈似层状主要铌稀土矿体 Ⅰ4 长 640m,宽402m,厚 49.96m,埋深 0~220m,呈不规则透镜状矿石中铌矿物主要有铌铁矿、铌金红石,次要为贝塔石、烧绿石等;稀土矿物主要有独居石、氟碳铈矿 ,次要为氟碳钙铈矿、褐帘石等矿床品位,不论是正长岩体、混杂岩体,还是碳酸岩体,其铌、稀土含量均超过了工业要求Nb2O5 含量最高可达 1.16%,RE2O3 最高可达 13.21%矿床类型为碳酸岩型铌、稀土矿床 图 3.20.5 庙垭矿区岩相蚀变图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1985) 湖北省竹山县庙垭铌稀土矿区处于鄂陕交界地段,南距竹山县城 89km,是一个与正长岩-碳酸岩杂岩体有关的特大型铌稀土矿床 ,累计探明储量:铌(Nb2O5)92.95 万吨、轻稀土氧化物 121.5 万吨(中国矿床发展史8226;湖北卷,地质出版社,1996),其储量由国家储委批准 ,为世界罕见的特大型矿床,是我国仅次于内蒙白云鄂博的第二大稀土矿产,并伴生大量磷灰石及铀、锆石、金红石等,可综合回收利用 该矿床已具备开采利用条件一是由鄂西北地质调查所进行了详查初勘,提交了湖北庙垭炭酸岩型铌稀土矿详勘报告,为矿床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7 年 2 月,湖北省计委以鄂计工字{1997}第 0099 号文对庙垭铌 —稀土矿开发项目予以立项二是交通条件好该矿床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南侧,其地理位置为:东经 109 度 53 分零 8 秒,北纬 32 度 29 分 52 秒汉白公路横穿矿区,沿公路向西南距竹山的得胜镇 10 公里,距竹山县城 65 公里,北距襄渝铁路白河站 75 公里三是矿山开采条件好该矿区的绝对标高 600-- 1000 米,大部分矿体裸露在外,宜于露天开采,开采成本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