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课例研究报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0997854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猴王出世》课例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猴王出世》课例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猴王出世》课例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猴王出世》课例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猴王出世》课例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猴王出世》课例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猴王出世》课例研究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猴王出世课例研究报告宝塔河小学高语组 马少峰研究背景:小学语文新课标之高年级阅读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语言所支撑出来的世态万象、人文风景,足以让我们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美丽。品味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而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基于此,所以本组老师慎重考虑后确定了本研究主题。研

2、究主题:如何通过品味语言,感悟文章内涵研究过程:一 研究团结和行动计划1合作团队:高语组教研蹲点领导:杨海燕高语组教研组成员:马少峰 宋秀芳 牟宗仪 赵卫东 谭小小2研究行动:研究方式:课例研究课例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 21 课猴王出世 授课老师:马少峰3行动流程:课前研讨 集体备课 课例展示 课后研讨 课堂诊断 教学反思 二行动回顾1确立主题高语组的全体语文教师,时常感叹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要想上出语文味,要想使学生感悟文章内涵,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唯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因此我们组在本次校本研究主题的确立上,定下了本主题。以通过本次研究看看在一节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

3、言文字;方法与策略的选择应以什么为准则。主题确立后,杨校长非常关注本次校本教研活动,以她一贯雷厉风行的工作方式,第一时间给我们搜集了有关“品评语言”的资料,供组内教师们研究,以加深本次研讨的理论深度,增强实际效果。杨校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要做就做实,要研则研透,真正解决教师们上课时感觉困惑的实际问题。杨校长的一席话让我汗颜。2设计观察量表:根据本次研究的主题,我们把观察的重点放在了品味语言的方法与策略方面。同时重点观察学生参与情况以及使用的效果。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以下的观察量表:品评语言方法与策略课堂观测量表观测老师: 观测时间:教学方法与策略使用次数 使用时机 学生参与情况产生效果诵读体味联系

4、语境比较法品评增删法品评其它方法2选课 备课(1)个人选课确定主题后,想到既然要品味语言因此最好选择文质兼美的文本。环顾本册教材,我要选择了选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作为本次研究的课文。因为这篇课文语言作为古典文学名著,语言简洁,精妙,传神。其中的内涵值得我们玩味品评。我确定了课后,征询组内老师的意见,教师所见略同。(2)个人备课确定了课文后,我仔细了研读了文本,撰写了教材解读。这篇课文是一篇古代白化文,许多语句与现代文有所区别,这就给品味语言增加了难度。而本篇课文在编者把它定位为独立阅读课文,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既要兼顾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同时又要以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相关,即

5、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来感悟名著的内涵。所以在本次的教学设计思路上,我想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二个问题再读课文,通过一些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来感受猴王的人物形象。那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上,以及如何让大部分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进老师预设的语言中来是我的困惑。(3)集体备课5 月 27 日教研活动时间,组织组内教师根据教材与研究主题集体备课。我首先阐述了自己的的设计思路。组内教师积极献言献策,在引导学生如何品味语言的方法与策略上,老师们说除了在观测量表中所设计的方法之

6、外,还有想象法,品语言空白点方法。也就是通过想象补出语言文字留给我们的意向空白,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达到曲径通幽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老师们的见解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3,上研究课有了老师们的支持,于 6 月 3 日星期四上午第四节在五年级二班上了本课。执教本课后,感觉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只有少数学生表现积极主动。在诵读经典的语言时,无论老师如何引导可学生始终找不到感觉。如文中有一段话:“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领会其中的深意,我运用了诵读体味的方法引导

7、学生反复品读,可效果不理想,学生始终无法读出这段语言中的跳跃感,自然也无无法品出中文言文用词简洁优美,句式铿锵有力,节律感。富有音乐美,节奏美,对称美的特点以及运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把石猴那种活泼跳跃、顽皮可爱、机灵敏捷的形象刻画的活灵活现。我又运用了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想象猴子在山上还可能与哪些动物与伴,并让练习说相同的句式,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表现差强人意。4教学设计:21* 猴王出世教材简析: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选编这篇课文的

8、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喜欢读、乐意读的好书。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教学目标:1认识 8 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

9、特点。教学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难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教学设计:一、漫谈“悟空”,揭示课题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2.同学们,这个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而又极具反抗意识的孙悟空从哪儿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

10、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二、初读课文,读通语句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师生交流。2.交流自学情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三、默读课文,感知内容1.同学们,默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不仅速度快,而且便于感悟课文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读你明白了什么?2.交流讨论(1)课文主要一件什么事?(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引领。预设交流:明白了石猴是从哪里来的,课文

11、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懂得了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是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求众猴信守承诺拜他为王等语句感受到的。四、品读课文,细节中感悟“悟空”形象1. 明白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你对这个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吗?(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悟空的认识,活泼可爱、无私无畏、敢作敢为等)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

12、哪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3.交流,指导朗读(1)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a.读到这里,联系你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孙悟空,说一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b.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c.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a.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b.感

13、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五、复述课文,感悟写法1.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2.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5课后研讨:课上完后,组织教研组的教师及时进行课堂评议与诊断,老师们畅所欲言。赵老师认为:课堂上为了达到品评古典文学名著思想内涵的目的,老师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品味语言的方法,而最出采的就在于“体味诵读法”的灵活运用。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基本上达到了领导文章内涵,体会人物形象的目的,宋老师认为:诵读方法运用较多,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而比较品读法使用也很充足,时机把握了也很准确;

14、而且增删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准确地体会到了孙悟空语言“我进去,我进去“所表现出的那种自信,勇敢的人物性格特点。最让人感觉眼前一亮的是老师还运用了想象法,让学生想象猴王在山中还可能与哪些动物为伴,并练习说相类似的句式,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年轻的谭老师认为:本课设计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执教者从课题入手,扣出题眼“猴王是如何出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引出全文,线索清晰;个别细节处让人称赏,如:让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一背,这样就在课堂上达到了积累的目的;联想法的运用,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增加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杨校长虽然因有事没有能听课,但

15、也谈了自己的思考:老师要想办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提高知识容量,从而达到高效课堂之目的;同时老师的讲解不能过多,要把时间留给学生,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牟老师认为:文本中有两个体现猴王性格的地方,老师都能准确地抓住,第一个点体会较到位,但是后一个地方,感觉学生体会不是很充分,如果老师能让学生找出描写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再让学生想象电视中看到的猴子的画面,再来体味读,可能更能体会到猴子的野性与顽皮的特点。教研组老师们的发言给我以很大的启发。6教学反思:猴王出世是一篇阅读课文,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全文主要讲述了猴王出世及其成为猴王的经过。通过这篇课文体会猴王的形象,品悟语言的精彩,感受名著

16、的魅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已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猴王从哪儿来和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基础上,抓住“那猴在山中,都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和猴子的语言“大造化!大造化”“我进去!我进去!”“没水!没水!”等语句作为突破口。教学前一部分时首先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上,让学生在自主读中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秘密。然后提出“这样的句子用什么节奏读呢?”这一提问就将学生的理解通过读得以外化,而在反复品读中猴子顽皮可爱的形象亦呈现在眼前了。此时此刻学生对什么是经典,什么是语言与内容的高度融合已深有感触。第二部分,猴子的几处语言看似平常,却同样显示着名著的魅力。教学中通过“我进去!”与“我进去吧”的对比,感受到“一流作品和二流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