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0989603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5 届高考历史必修 3 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与课标考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知 识 网 络2时 空 定 位知识梳理: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Error!(5

2、)社会:大动荡。各国纷争的局面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Error!图示图解 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2)主张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荀子“仁义” “王道” ,以德服人

3、,“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之性恶”(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仁的思想 “爱人” “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政” “仁义” 、“王道”同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要注意的是,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

4、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内容 影响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出“无为而治”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道家学派庄子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家思想 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法”“术” “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 墨子 “兼爱” 、宣扬“非攻” 、提

5、倡节俭、主张“尚贤” 。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思维导图1. 百家争鸣2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43百家各派的社会地位易误指正1. 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 ,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 “因地制宜”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2诸子百家中很多学派都提出了德治,但各家“德治”内涵却各不相同。孔子的德治思想“仁” ,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思想是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的。3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 。孔子

6、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 ,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性本恶”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 ,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7、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考点二汉代儒学1 秦朝的“焚书坑儒”Error!2.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Error!(2)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5化的主流。4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1)从产生背景看: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2)从主要内容看: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3)从特点及实质看: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某种程度上增

8、强了它的生命力。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4)从影响看: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思维发散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对王国的控制;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必修 1)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必修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必修 3)思维导图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一春一罢一君神,三纲五常二天人。注释:一春:春秋大一统。一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君神:君权神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二天人:“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归纳提升 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

9、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西汉董仲舒大力改造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从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考点三宋明理学1. 程朱理学:6思想主张主张代表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

10、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朱熹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2. 陆王心学:背景:明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7实质:主观唯心主义,维护专制统治。思想主张主张代表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南宋)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心”就是“理”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明朝)王阳明宣扬“反省内心”“心外无理”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地

11、位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思维导图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 宋明理学的特点: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归纳其特点,应该从其含义及在理学发展过程中正统思想家的主张入手考虑。第一,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第二,宋明理学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第三,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其一是吸收佛

12、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其二是借鉴佛、道两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2宋明理学的影响(1)宋明理学一改前代学术思想研究的墨守成规,从个人的身心修养来体现儒家学说的义理,丰富了儒学的学术内容和文化底蕴,使儒家思想重新占据正统地位。(2)朱熹的学说在元朝以后成为儒学正宗,所编四书章句集注 ,更成为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标准,影响深远。(3)理学提倡个人修养,讲求纲常伦理,提倡忠孝节义,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混乱的社会风气,推进了重视道德的社会新风尚,对国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

13、响。(4)理学过分强调内心修养,导致很多士人空谈心性,回避实务。而提倡的纲常伦理对社会发展也有着严重的束缚,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更抑制了人们追求自由的向往,成为禁锢思想的枷锁。概念阐释 1 “三纲五常”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 、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8维护统治秩序。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 ,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2理学理学是中国宋元明清时

14、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成熟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则一直延续到近代。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批判佛、道学说的产物。易误指正 “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心学”也是“理学” 。辨析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1)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 ”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2)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 。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 “理” ,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

15、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考点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历史背景:(明清之际对儒家的批判思想产生的因素)(1)经济因素:一方面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是“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 “三纲五常”扼杀了人的个性,摧残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二)主要思想家:1、李贽的离经叛道(2)主张2.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9明末清初三大

16、思想家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 船山遗书政治思想(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3)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1)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2)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3)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现实问题(4)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2)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论)(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生活背景 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学说 经世致用之学的推动者政治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经济思想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评价 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思维发散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